..續本文上一頁竈仔)
答:深明四谛之理,了悟人法二空,此從“解”斷之也。一心念佛,抵住塵欲不侵,此從“行”斷之也。若更行解相應,則是雙劍齊揮,能斷之力,益增加矣。
問:大德編著之佛學常識課本,內中七菩提分之四、除覺——煩惱必須能除,但煩惱與菩提非一非二,不可錯損菩提,實難解
(竈仔)
答:某一事迷時,即名煩惱,由迷轉覺,即是菩提,此煩惱菩提,非二非一之義也。心有煩惱,則不輕安,其煩惱皆由攀緣六塵而生,使心不緣一切,便得輕安,此謂之“除”。然發心上求下化亦是攀緣,在初機人未能離相,不免因生煩惱,若心厭疲退轉,即是損菩提矣。
問:素聞有“無功內果難成”之一句,若無錢無力,其功何來。雖坐至深造境界,是否等于無用呢
(黃涵)
答:有錢不過布施一功耳,然叁業清靜,六度齊施,利益衆生,本有萬端,豈可因無錢,而廢余善也。見人困厄,盡身力幫助之,是身功也。勸人止惡行善,學佛念佛,是口功也。見他有得,我心歡喜,見他有失,我心悲憫,是意功也。何謂無錢便不能作功德耶
問:我已認真的持齋念佛,但未經歸依受戒,有其不當否
(無名氏)
答:不論皈依受戒,均是對佛發出真願,接受一切訓誡之表示。自願他訓,均有一種不可思議之力量,能使加強精進,有所成就。
問:煩惱隨動生,一池靜水,動則生波。菩薩爲度衆生,願應十方,衆生難度,猶嘗遭愚頑謗擊,菩薩有否煩惱
願聞其除煩惱法。(黎明時)
答:菩薩等級甚多,程度不一,猶世醫生,各有區別;如菩薩已斷見思塵沙惑者,于衆生即不起煩惱矣。
問:敝人最近才皈依叁寶,自己發願吃頓早素,請示吃早素的時間以幾時至幾時爲標准
以早晨起身至上午十一點爲限可否
(王家聲)
答:早素自擬時間,未嘗不可。然當知素食之義,在己爲講求衛生,在他爲保全物命。倘因積習難改,不妨盡量減肉,則小裨益衛生矣;能食五淨肉,則亦消極保全物命矣。
問:佛教八宗意義及各宗修持方法請示
(余萍)
答:言之太繁矣,要不出禅淨密叁法耳。
問:若有佛子入于囚難,不問正法,與邪人處,如是之人,怎樣修慧
(翟孟秋)
答:既雲佛子,當系指曾經學佛之人,是前已聞過正法矣,只患自己不精進耳,不聞蓮花出淤泥而不染乎
雖有邪人,何能礙其心修。且現在監獄製度,有教誨設備,許讀佛書,更可延請法師入監說法,果求修慧,有何難哉。
問:閉關何解
(翟孟秋)
答:行者因世塵紛纭,不能得定,遂獨處一室,封閉其門,與外斷絕,在內專心一事也。前條所雲囚難佛子,果肯真心向道,正可利用囚難,作方便閉關想。
問:聾啞之人,如何修慧
(翟孟秋)
答:盲聾喑啞,稱曰八難之一者,正爲其難于聞佛法耳。果有大心菩薩,肯發慈悲,設法引誘如是之人,常遊佛寺,使見佛像,學禮拜,發歡喜心,則生善根。再采盲啞學校教授之法,導其念六字洪名,揀極樂及地獄圖畫,指示其苦樂,令發欣羨與畏懼之念,慧即生矣。
問:關于每日在家之課誦,朝課晚課應各在甚麼時間爲宜
又課誦應于餐前行之或在餐後
(莊慶賢)
答:早課行之于起床洗盥後,晚課行之于落日時。惟在家人或有職業;時間不得自由,亦不妨于臨睡前行之。
問:課誦中如有誤念有何妨
又誤念時有何補救之法
(莊慶賢)
答:誤念應起而禮拜忏悔,從新開始,所謂新始者,乃僅指其所誤之部分耳。如經誤則另誦經,咒誤則另誦咒也。
問:雖有度化衆生之懷,而衆生堅強難度,似此以何方法而爲勸度使其深信
(蕭慧心)
答:在自方須充實學問,觀機善巧,再運以四攝六度。然在他方亦須業輕障淺,二緣合和,方能信受耳。
問:弟子初入佛門對于佛教之教義尚茫然不知,請示大意
(張阿喜)
答:衆生有生老病死之已定苦,又有天災人禍之增上苦,更有命終以後之輪回苦,佛法統能解除之。然此解除,不僅專爲自己,要與無量衆生,平等解除之,是佛教之大義也。
問:在娑婆修行進進退退,請問若具足定慧的人,雖未往生,還退不退呢
(慧德)
答:具足定慧,程度自有大小乘之別,大乘更有住、行、向、地之分,真圓滿具足者,惟佛一人而已。不退又分位、行、念,叁種,而配于住、行、向、地,四級,講極複雜。惟往生西方者,則皆得叁種不退,誠爲希有奇特,十疑論言之甚詳。若娑婆世界,末法時期,定慧具足,豈易言哉,縱有定慧行人,遇八風能得不退,未必全具叁種,或有之,亦非我輩也。
問:我的學識太淺,而俗事又多,日用之間萬境交集,真是心有余力不足,自己真實不敢虛度光陰。但是法弱魔強功夫未得成就,老若病,病而死,實怕再落輪回,這真是太吃虧了。所以今天求老師指示我們功課以外用功方法。再詳細指教
(慧德)
答:淨土已是八萬四千法門以外之特別易行大道,再有皆是難行之法。功課以外,用功方法,可與詳說,即是念佛以外,再加念佛而已。
問:法華經、華嚴經、楞嚴經等等皆如來金口所說,初學佛者用以信仰實心堅固。以經文作准則,學者有過失否
(謝普揚)
答:依教奉行,理之當然,安得有過
但所舉數經,其義玄邃,實非初學所能得解,不解安能取則
似須求戒行莊嚴之法師傳授爲佳!
問:學人家設小佛堂,每日早晚功課,但尚未受戒,利他功德是否稍差
(林長清)
答:受戒固佳,但在未受戒前,一切功課,只求萬分誠敬,功德自大。古德雲:“佛法從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得一分功德,萬分恭敬,則得萬分功德。反之,心不敬誠,縱受戒亦虛表。
問:有人說:“各人修各人得”,照這樣就是父修父得,子修子得,因何有人說:一子成佛,九祖超升,這樣說就不圓融了,或另有奧妙
(顔寬文)
答:得者,得道果也;超升者,乃由下趣超升上趣,並非隨修持之士,同一證道也。然尚有業力輕重之殊,及附帶超,另作功德超之別,事理複雜,非可一概而論。如大目犍連尊者之母,即業力太重,不得附帶超之類也。
問:當口念佛號手動念珠的時候,據說數至有葫蘆(即起止)之珠,就須轉返切不可越過第一粒,如越過旋轉(如輪轉不上)則是有罪,此說對嗎
究意作何解釋
(楊乘光)
答:數至葫蘆,必須掉轉者爲葫蘆以外之珠,業已與葫蘆貼緊。若不掉轉,繩無余地,則不易捏過,轉則繩有空閑也。有罪之說,尚未之聞。
問:如何做法始能悟一切法,做到無我執無法執,而達衆生空,萬法空之義
(林聖昆)
答:此必先聞佛法,進而研究了解教義,再按所聞所研去修,待至行解相應時,便可破執達空矣。
問:佛法八萬四千法門中,有先修後悟,有先悟後修,二者孰爲殊勝
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視各人根器而定
(鍾鈞梁)
答:諸法平等,視根器之說是也。
問:佛法慈悲忍辱爲首,若受侮難當,亦要忍受。如是者須學愚人,木人,甚至任打不覺。不然就算不是佛徒份子,是否
(觀成)
答:受侮難當,而能包容,方稱真忍。愚人心熾貪,木人體無感覺,何能比擬
真忍者心無貪,體非麻木,乃是悲憫對方,不加報複,此系大德大智之行,能容若愚耳。忍辱乃六度之一,菩薩所修,遇事必須六度合觀,倘有寇侵國家,賊殺父母,又當挺身抵禦,作無畏之布施,防衛有一定限度,亦無害忍辱之義。
問:自皈依後,每天早上,持念金剛經一部,大悲咒十遍,普門品二遍,另釋迦牟尼佛號,觀世音菩薩,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又南無地藏菩薩,各佛號。夜課彌陀經二部又佛號。朝夕是繼續念,尚無間斷,現因小兒身體抱病纏綿,暫停金剛經,轉念地藏經,未知可否
(雷居士)
答:所念誦者,皆是佛經,固無不宜,家中有事忙迫,偶停一種,亦是方便。所習太雜,而毫無目標,後來僅得世間福報,不能證正果耳。
問:常念過去受一切身心大苦,無有自由,幸而有緣遇到佛法,是人生前途最高的出路,佛的訓言,依法修行,能證果位,果分:聲聞、緣覺、羅漢、菩薩,等等階級,在娑婆修行若證各各果位,誰能判斷其證果
道果無形無相可看
(周慧德)
答:譬如飲水,冷暖自知,其他證果之人,亦能識得,附帶條件,即是神通表現。或是舍報,種種瑞相。
問:我們二十左右同願學友,時常在廟裏(在觀音菩薩像坐下)誦經禮佛,繞佛,因無法師領導,所以大概有多少錯誤或不順序,是不是會損失功德否
(溫文瑞)
答:繞佛宜順各人之右臂,彎向右繞,如日升東而落西也。規矩不懂,只求真誠,功德不會失去。
問:自己有資財,建佛寺設醫院學校,以期普益衆生,這是大乘佛法,假若沒此財力,一切都作不到,還有什麼法子修行大乘
(呂正涼)
答:利益衆生,在使其離苦得樂,衆生有生命及慧命兩種,周濟貧苦,救拔災難,是利他身命,勸化其改惡向善,皈依佛法,念佛生西,是度他慧命。若發心作此事業,有財固容易去辦,無財者出身力,老弱者可出口力,縱然口力無效,心力也要發展到十二萬分,教他時刻不退,這都是行大乘法。
問:佛教書中有謂“若有見佛,菩薩形相,此皆是魔顯現的,不可著境”。那末昔日省庵祖師徹悟禅師法然上人所見之佛菩薩形相亦是魔顯境的嗎
魔有多少種
(李永茂)
答:修持之法,本有多種,一法有一法之路頭,不能雜混。如參禅忽現佛像,已與本參不合,故說是魔。若念佛者,本求見佛,現佛像時,正是感應,不得雲魔。至問魔之種類,各經所載亦不相同。有四種,五種,十種之別。而以楞嚴分五陰爲五十種,尤爲詳細。
問:研究佛教應從何著手
做一個佛徒要具何種條件
要辦哪些手續
及遵守哪些戒律。(白雲樵)
答:初機看書,不宜先研經典,因其理深難解也,而文言與白話,尚是其次。請先在港物色“佛法導論”“學佛淺說叁種合編”二書讀之,明了一輪廓後,再進而…
《佛學問答(七)修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