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務)。(梁明象)
答:朝暮二課爲定課,余時隨作爲散課。定課雖忙,不可廢也。下班以後,倘以時太少,或在路上散作,或回家而作十念,善巧方便,在于自酌。
問:持誦大悲咒,念爐香贊,淨口業,淨身業等真言,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叁聲,大悲咒叁遍,後念補欠真言,再念大悲觀世音菩薩是否適當
(梁明象)
答:皆屬佛法,各有功德。然學佛貴有目標,求其歸宿,必定准目標何在,始能言某法合與不合也。
問:在佛堂內或佛前,亂動法器,或學習法器,有無過失。如果有過失應如何避免
(梁明象)
答:在學習時,或取而溫習,性非輕慢,並無過失,除正式課誦,或欠熟練習而外,不許亂動,即是避過。
問:有人說念佛須帶觀想,請問怎樣觀法,按照十六觀經好,或是另有觀處
(寬心)
答:念佛雖有四法,今通行者,只重持名,蓋從蓮池以後,多如是也。十六觀經,必明教相,方好入手,且心粗境細,頗不易成。另觀者,有單觀彌陀像者,有觀梵字者,有觀身一處者,前人早有主張單持名號,不必兼觀之說,總之爲求一也,可遂各人根器,以何法契機,便采何法,不必拘一也。
問:修淨土法門以持名爲主,如夾雜他法,則有影響,學人因業重障深,身有宿疾,故每于念佛後繼念觀音大士聖號及大悲咒,未知是否妨礙淨業,祈開示之。(廖請華)
答:但使往生之願懇切,別願而修他法,並不影響。
問:有一次 持靜時把心定在一聲心念的佛號上面,不久的工夫“心”與“我”“佛號就成了一片,分不開,好似我就是彌陀,忽然一個念頭來:“我怎麼可以當彌陀”就散了。在那一刹那是否算“一心”
(白張文適)
答:既雲打成一片,又雲分不開,此短時間,在事上說,可爲一心。但念頭又來,不敢擔當彌陀,是尚不明理,亦不到不亂。然終是好境,希加精進。
問:修淨最嫌夾雜,一味精進,讀誦小本彌陀經,並念萬德洪名,回向西方,莊嚴淨土。午前中補誦普門品。但懶讀諸經,因不解諸經故。未知有礙往生否
望老師明以教之。(邱合順)
答:懶讀諸經,不解諸經,固與行解,有所失平。但自言精進:此彌陀經及念萬德洪名,回向西方,莊嚴淨土 。果如是矣,決定往生,法在精而不在多,道在一而不在雜!又言午前補誦普門品,功課亦不爲少矣,不必再求加多。
問:我們聽圓覺經以後,才知道過去皆是糊裏糊塗,心外求法,雖入佛門,不能入定。並且定有數種,現在最慚愧者,挂名弘法人員,不觀能弘之心,焉曉所弘之理,唯願老師慈念弟子發願出世深深訓練。(周慧德)
答:豈但過去皆是糊塗,現在仍是糊塗,不過現在知過去是糊塗,現在可雲始覺,雖雲始覺,以覺之始,未曾徹了,仍曰糊塗,只是大糊塗與小糊塗,全糊塗與半糊塗等等不同,未到根本無明斷盡,總是糊塗。居士既修淨土,一心不亂,便是正定,不必他求。心者如如不動,動而知之,便是觀心,心隨善緣,不隨惡緣,謂之福德,時時照顧福德,便是曉理。
問:華嚴內有偈雲:身心快樂無諸苦,知力廣大遍十方。我們功夫淺薄未得此境,請問老師如何能取
(周慧德)
答:一切放下,而不攀緣,便能身心快樂,無諸痛苦。一心不亂,念念與佛相應,自能知力廣大,遍諸十方。本來現成,何必遠求。
問:念阿彌陀佛,不但將來能往生西方,並且當前即能蒙諸佛菩薩的加被,逢凶化吉,然印光祖師並勸人加念觀世音名號,祖師之意何在
(鄭勝陽)
答:一函遍覆中有之,祖師訓語玄深,區區未面請其事,不敢妄解聖意。只可略說一己所見,彌陀聖號,求生西方,要在願力集中,方能一心,若二若叁,則散亂無力。雖雲至心念佛一句,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然如此經文者少,縱知之,亦不解其義理,故嘗見人聞此,反而懷疑,疑則感應較差矣。觀音救苦,家喻戶曉,易于生信,信則感通,且別願別修,亦不致分彌陀切願求生之心矣。
問:有人說觀世音菩薩也在極樂世界,而且幫助阿彌陀佛接引衆生,念觀世音菩薩也能往生。弟子以爲不然,因經上沒說念觀世音菩薩能夠往生,而且弟子跟隨老師從沒聽過這句話,所以請老師開示!(鄭勝陽)
答:汝言甚對,蓋一個法門,一個修法,且須依教奉行,不宜任意而爲,極樂淨土經典,皆教念佛名號往生。再玩一函遍覆,在念佛加念觀音文內,亦雲,“現在是一個大患難世道,災禍之來,無法可設,若能常念佛及觀音,決定蒙慈庇,逢凶化吉。”是教人加念觀音,專爲逢凶化吉,未言依此求生極樂,是必依經而修明矣。更是看出念佛雖是求生,亦能患難之時,消災化吉,祖師之訓,無不皆從經義而發,在善讀者細味之。
問:弟子曾有這種感覺念佛會減少記憶,未知這現象,惡乎
益乎
(鄭勝陽)
答:此亦應有之階段,所起之一種現象,實非減少記憶,蓋心有專注,他趣忽之,而有印象不深之狀耳。古人雲,要生處使熟,熟處使生,汝雖尚不至此,然道心日生,俗緣漸隔,始有此事。
問:若將念經念佛之功德替不幸者消災,欲如何回向
怎樣做才叫做“至誠懇切”
(塗貞光)
答:凡作功德,回向他人,作偈及祝禱說明,皆無不可,然萬法唯心,果具一念之誠,對方即有感應矣。所問“至誠懇切”者,謂心求真耳,至誠者,乃無絲毫虛僞。懇切者,懇謂達到最深之處,切謂真實。此即心不散亂,不掉舉之行程。
問:佛弟子修道重在見性,書上有記載,若不見性者可以半夜無燈忽然要記事 ,在黑暗中摸到一張紙一枝鉛筆,雖能在紙上寫出字來,不過困難又不整齊。假如有辦法點燈的話,當然還是點起燈來寫,比較好得多,不見性而修,可比無燈寫字,見性而後修,可比點起燈來寫,其功效相差千百倍。今欲問者,見性之後萬德萬能還要修什麼呢
(周慧德)
答:我輩性之惑障,大別有叁,即“根本”“塵沙”“見思”也。惑去一品,爲見性一分,見性即是覺,故有“本”“始”“隨分”“究竟”之不同。如晦朔之月,必至望日圓滿,是有次第,非一生明便光滿也。居士雲“萬德萬能”顯彰者,乃究竟覺,佛之果地。佛以下諸聖賢無此境界,是見性有深淺,不到佛果,皆須修也。
問:我們求佛、求法、佛法僧叁寶,是在一切有情心性之中從本以來原自具足,其中寶藏無窮,雖是書中有說,只是並無心得。所要問者,同修們大部分都說從念佛用功以來,容易忘記,修行人心上常常無事,忘記就是無念頭,無念頭是無心人是不是
(周慧德)
答:無心是真空,有念是妄想。同修“用功 以來,容易忘記。”且問忘了什麼
若忘了五欲六塵,那是熟處轉生,自是進步,若忘了佛號,名曰“失念”,此是煩惱。若說到無心人,欲塵佛法一齊無,就是真無心,若單忘了佛號,還有些財産眷屬,那是生處不熟,不得曰無心。
但求如法 切勿急躁
鑽木取火 不妙而妙
《佛學問答(七)修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