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七)修持▪P7

  ..续本文上一页识,因文而异,兹姑不论。初机意识攀缘,六识念佛,进而无我,七识念佛,实相无念,八识念佛。然前五识发动,俱不离意识,且染净根本,俱为所依,则意识念佛,亦有八识之种子在,是都有关系也。动唇仍是第六,而以身识助之,故较省力。

  问:近来总觉得邪恶念头较以往多,不知是恶种子在这时大量爆发

  还是自己较以往易于察觉

  或者是另有其他原因

  (李智澄)

  答:二 者都有,不必再言其他,若言其他,即是多造新业矣。

  问:这些邪恶念头中,多的是毁佛讥僧的最坏念头,而这些念头总是禁不住的跑出来,越是怕它跑出,越是不济事,得到的是反效果,有时跑到佛前忏悔一下,才稍微平息。不知您有何良方有以救我

  (否则,长此下去,罪过弥天矣)(李智澄)

  答:佛如旃檀,头顶足蹴,皆染香气,染即薰习。居士多生,或有谤讥三宝之因,落于识田,今起现行,善恶交争,逼之出现。莫去理他。只是念佛,心但依佛。他自灭去。或是怕鬼,鬼偏来吓,佛声不断,他虽频来,亦无罪过。

  问:讲楞严经,讲到观音大导师行持主法,闻后心身快然,依此修持后,妄念渐少而对反闻闻自性此句印象甚深,弟子将此应用成反闻闻弥陀,际此方悟老师常言自性弥陀之理,然而自己发疑所念自性弥陀,与西方弥陀是否相应,会不会偏于自力,若偏于自力,往生即有问题,心里甚感不安,且对自力未明。(谢幼)

  答:生佛同一性,学悟有异耳,性体之大,竖穷横遍。西方弥陀,在我性中,娑婆之我,亦在弥陀心中,说性是一,说相是二。若用自性弥陀,而念西方弥陀,最易相应,若用自性烦恼,而念西方弥陀,相应即差矣。自佛念他佛,仍是求二力。

  问:拜忏是佛门的重要课目之一,须时时行之,然其拜法又如何

  (邱清泉)

  答:忏悔有事有理,拜乃事忏之一。事忏者,按各种忏法规定行之,要在敬诚,非徒杵臼叩首而已。理忏在改往修来,妄念不起,所谓有“罪若起时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问:静坐时呼吸之要点如何

  (腹部的收缩运动呢

  或者是胸部的扩张运动

  )(苏泰文)

  答:呼吸调匀,微细若无,非缩非动,非喘非张。如无明人指点,恐出毛病。既非三言五句能了,更不宜盲修瞎炼,不得已时,可寻“小止观”依作,庶不贻悔。

  问:昔有二人,投佛出家,一是制炉之人。一是守墓之人。二人用功皆不得益,然后佛教制炉之人修数息观,教守墓之人修不净观。二人不久皆得道果。炉是什么东西

  什么叫数息观、不净观

  (赖宽珠)

  答:佛法无边,方便多门,众生之病不一,治须应病与药。心散乱者,教学数息,数息者,数自己呼吸之气。从一至十,十至百至千,必记清楚,清楚则心摄矣。多贪欲者,教不净观,即观自他之身,五种九种之不净,心生厌离,贪欲止矣。炉B16E者,即今日之风箱,木箱中空,装鸡毛板,另加长柄,通于箱外,频频抽送,可以生风,置于灶旁,用助火力之机械。古今制法不同,各地或有或无,故有知用者,有不知用者,炉B16E抽送生风,大似人之呼吸。墓之处,尸骨纵横,英雄美人,一堆黄土,人生归宿,唯一标本。众生习气,难修难改,驾轻就熟,较易成功。制炉B16E者教数息,守墓者教不净,顺其习契其机,佛之度众善巧也。

  问:怎样能令我心情平静不起妄想

  请指教。(林有艳)

  答:妄念之起,从生皆有,除佛以外,无论凡圣,其念不过分长短时间,纯杂之别而已。若云不起,非初学所能,必无明净尽,妄念方无,无明尽,妄念无,佛果成矣。居士若除妄念,他法皆难,惟有净土念佛尚易,可求明人修习。

  问:怎样能使我早起念经时,能不起左思右想,念金刚经念不到几张就起妄想了,有时想到念到随口念来,念到第几张分都不知

  (林秀艳)

  答:不明佛理,不知所受皆苦,不知人命无常,故心放逸散乱。若能了知在呼吸之间,为了生死而求解脱,或心渐收矣。

  问:印祖云“念佛之人不可涉于禅家参究一路”何解

  (赵丽亮)

  答:“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归元者,由始觉而至究竟觉也,此言性德;无明断尽,还我本来面目,方便者,归元之善巧方法也,此言修德。应随顺各人之根器,立出各种契机之路途。性即本来面目,修即契机路途。譬如旅行,必有一定之处,但行具与路线,必选契合者一端,或船或车,或牲畜飞机,因其路,择其具,迟早必到。若登山而乘船,渡海而乘车,忽而向东,不半而折西,辕本往南,偏循北辙,则不达其处。佛家修行,亦复如是,禅有禅法,净有净路。

  问:“念佛最要紧是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何解

  (赵丽亮)

  答:念佛者,必修三福,其意使学人之功,先浅后深,由世间有为之善入手,而至无为之善为归。三福者,人多不知,此四句者,流行皆晓,惜能说而不能作,故祖师提醒之。然四句之意,与三福之义,语不同而事理合也。修道者,必有正助二功,念佛正功也,此四句助功也。

  问:昼夜常闻佛号,如佛七时众缘合念,声音清澈,吾亦随之而念,字字分明,却不出声,不论炊事吃饭或书写都是耳闻佛号心念佛号,至此是何境界

  (萧葱)

  答:转秽为净,自是佳境,然须知万法唯心,此总是结七念佛之种子,偶起现行而已。汝自本无定力,心念生灭无常,与其贪境,不如守心,心常在定,可以夺境。

  问:忏悔时常觉悲从心起,泪滴淋漓,此现相对于修行方面有否障碍

  (萧葱)

  答:此等忏悔,大概亦属情感冲动,汝亦略知教相,还应从理智忏悔。事忏须根理忏,理忏不妨略事,忏必发露既往,悔重后不再做。更须善巧方便,使错归正,方能挑开葛藤,寻一出路,若一手持帚扫地,一手频频扬尘,纵饶泪枯三江水,不过鬼哭狼嚎耳。

  问:老师于第二讲时说:“佛学不讲将功赎罪,因为立功造罪之权,是自己把握的,是不能抵消的”。弟子以为学佛的人,在未学佛的时候,就是生心善良的人,也难免犯罪造业,倘然学了佛以后,仍不许他将功赎罪,则以前所造的罪业,如何能消除呢

  (卞克安)

  答:功罪不能抵消,法尔如是,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各不相变,亦不相抵,其因性为然,果亦如之,然果赖缘生,无缘则不生,学佛以后,诸恶莫作,以前虽曾造恶,尔今恶缘不起,罪因无缘无力,自无由生也。再加功夫精进,能以断惑,惑断而恶因自亡,乃根本之转变。更应知福罪之果,根于自作,人不造罪,囹圄自空,虽有司法官吏,实无所用其权力也。况佛不施诛罚,安有许赎与否之事。

  问:老师于第八讲时说:“修净土的人,可以带业往生,但在临命终时,要能与阿弥陀佛接上了电,才能往生极乐世界”。所谓接上了电是如何意思

  是否是临终见佛来佛

  或念佛往生

  或正念分明

  (卞克安)

  答:所谓接电者,乃以现代物质作喻,取其易解,其意即感应道交耳。念佛之人临终,正念分明,一心而不颠倒,即是心佛交感。见佛来佛与否,尚属眼识,若得意念清净,即是见佛,虽无外境瑞相,决定往生。

  问:老师于第十四讲时说:“学了佛,从前罪业,就能消灭,无此道理。”弟子以为学佛的人,如果一面学佛,一面造业,这样当然所造的业,就永远无法消灭,但是佛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说,至心念阿弥陀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是否矛盾呢

  (卞克安)

  答:此问若看第一答,自明其理,至云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重罪,即是第一答之功夫转变,何有矛盾。而此经文,注重“至心”二字,至心者精诚无二,是无杂妄,若无杂妄,即契般若真空,所谓“心若亡时罪亦亡”,此非佛许赎罪,乃由自修转变耳。

  问:后学自去冬即依止观法修习静坐,本年春间皈依甘珠活佛,蒙传密宗咒语,遂于每晚佛前持诵。自聆法音,深悟持诵佛号之功,遂于每日晚课加诵西方三圣及地藏圣号,复以曾受无量寿佛灌顶之礼,遂又加诵无量寿佛号,睡前则仍习静坐半小时,似此止观、密宗、净土,三项并修是否驳而不纯反宜生障碍

  恳请指教。(龚国俊)

  答:佛法善巧,皆是良药,因契众生根器,故说多门。修者宜择一深入,一入则皆通,修多则杂而难入,一既不成,多更难论矣。居士宜朝暮二课,专修净土,立定誓愿,专求生西,其余功课,应另一时间,随缘而修,作为助行。若论所修三法,实则可以合并,念佛要求一心,方是净念,一心便是正,念佛便是观,阿弥陀佛,汉译为无量寿佛,不过一佛二名,梵汉不同,念弥陀即合密,念寿佛反变显,念寿佛有变身之意,念弥陀起了脱之心。

  问:念“自性弥陀”与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何不同

  窃以为念“自性弥陀”是念“法身佛”,不着相是“禅”,往生任何“佛土”不能“带业往生”要靠自力,如念佛为“定”而念佛,心外无佛,即心即佛,证果高而难修。若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念报应身佛,着相不是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能”带业往生”,靠自力他力为与“阿弥陀佛”起感应而念佛,心外有佛,心佛是一体的两面,证果低而易成。对否

  (张慧文)

  答:大致尔尔,小有差别,(一)“念自性弥陀””不能带业往生”一句,有愿则生,无愿则否。(二)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数意误解,“念报应身”一句,此不一定,佛之三身,随行者念。“心外有佛是心佛一体两面”一句,既明“心佛一体两面”,又分内外,理则欠契矣。“证果低易成”一句,易成是,果低非,极乐世界,莲分九品,下品下生固低,上品上生亦低乎

  下品生者,虽较为低,得不退转,能云低乎

  声闻弟子云低,一生补处岂低乎

  凡圣同居却低,常寂光土亦低乎

  

  问:除去道场外,在家兼持诵简单课(早晨持大悲咒,晚间持十念法)为了职务上晚课未能继续,是否午夜下班后须要再补晚课乎

  (因为在工厂服…

《佛学问答(七)修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