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问答(八)唯识

  佛学问答(八)唯 识

  问:一切众生到死后是否有灵魂

  (智印)

  答:灵魂在佛家名曰神识,乃真如本性不觉所变。一切众生,识来则生,识去则死,八识颂云:去后来先作主公。

  问:一切众生到死后其业力是否还带灵魂在六道轮回

  (智引)

  答:神识轮转六道,即为业力牵引使然。所谓“万般带不去,惟有业缠身”,又云“引满能招业力牵”。

  问:我不信世界上有鬼神之存在,是否对

  (智引)

  答:鬼神乃六道之一,即灵魂所转,承认灵魂,而不承认鬼神,犹之承认有氢氧,而不承认有水也。

  问:有些教徒还信灵魂出壳而跑到另处投胎变猪变狗之说是否对

  (智引)

  答:灵魂出壳,即神识离开之谓;变猪变狗,即轮回生死之谓,参前两答,自明此理。

  问:灵魂的开始是从何而来

  佛教是说因果律的,而造成灵魂的因在何处

  为何人类或一切动物有增无减

  (谢碧玉)

  答:此问题不是初学能解,孔子弟子贤哲三千,孔子尚不与言,可见其难明也。灵魂乃性迷所转,兹先言性,性是竖穷三际,无始无终,横遍八方,无边无尽,性体本空,遇缘而起,明乎此,当知无来无去,无增无减!君指动物增减而问,只是眼看此处,若就尽虚空遍法界著想,自能了解也。

  问:众生之灵魂(神识)是如何产生

  是否上帝创造或者是灵性母所生的呢

  (长生)

  答:无始无终,法尔如是之性,一念不觉,而变无明,至是为由觉转迷,由智转识,此识在佛教外者,名曰灵魂。兹以电影而喻,胶片喻性,光明无相,在镜头放出,不过寂寂照照而已。片上即有诸象,山河大地,男女饮食,由镜头放出,则幻象万端,搅扰不宁矣。

  问:神识与其假体是否同样的形状

  (长星)

  答:神识本无形,由意想而转变有相,梦中之身,即神识为意想所转变者。兹再举一喻以明之,金之本质,无所谓何形也,但作诸瓶盘钗钏,而由人意,非金本形即是瓶盘钗钏也。

  问:人体死后,其灵魂要从哪门跑出呢

  (长星)

  答:一生造业,种子成熟,将往何道,则由身之某部而去,各不一致。圣果由顶,天从额,人从胸,鬼从腹,畜从膝,地狱从脚下也。

  问:人死后,他的灵魂未上西方,也未转生死,它是不是在阴间生活呢

  (长星)

  答:西方非修净业之学人,而且信愿行者,莫由去也。阴司乃鬼及地狱两处之称,按众生住处,共有六道,投之则曰生,离之则曰死,生死二字,非专指人间也。凡众生在某道死,尚未入某道生,名曰“中有身”,其寿时间,短则一弹指,长可四十九日,便随其业力而投六道矣,俗谓人死为鬼,即是阴司,乃未明详细次第也。

  问:阿赖耶识,是不是我们的灵魂

  是永生不灭吗

  (李永茂)

  答:本性为惑所障,名阿赖耶,外道名为灵魂。误认为本体,更误认为永生不灭,去题愈远矣。破惑究竟,显豁本性,名转识成智,惑可破,识可转,何云不灭

  

  问:唯识宗谓:“一切法种子皆藏第八赖耶识中”。但不知第八本身种子,藏在何处

  (方明)

  答:海纳百川之水,试思本海之水纳于何处

  

  问:阿赖耶识,为无名杂染之识,与“真如”为一或二

  (田倩君)

  答:真如因有杂染,始称为识。如水因风激,而生动荡,名曰波浪,水与波浪,是一非一,说二非二也。

  问:三界唯识,万法唯心,识与心有何差别

  (郭莲花)

  答:照字解皆是静辞,心指本觉真性,识指染后妄心。照句解皆是动辞,识谓分别,心谓念头。

  问:佛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识如何分别

  (张庆祝)

  答:经中心识,有时一事二名,如云八识,又云八心王等。有时各事各名,如第八阿赖耶称心,第七末那称意,前六统称识是也。今问之唯心唯识,乃是行文修辞之变化,实则一事二名也。

  问:末那识与阿赖耶识,如何分别

  (徐公起)

  答:阿赖耶以含藏及异熟为作用,末那以执我及不断思量为作用,此其区别。

  问:意字(意识、意念、意志、意想、意境、意地、心意等)请从唯识论之八识中,属于哪一种的

  其发生的情形如何开始的

  (谢元甫)

  答:六七两识,皆名曰意。六则续断分别,七则恒久我执,是其性质不同处。来问括弧内所列七种,除第一第二第七须照上述性质分定属于何识。若意志、意境、意地类于“决定思”,意想若无造作,类于“审虑思”,若拟造作,类于“动发思”,是四者皆属于第六识。

  问:人死之后,七八两识,是否继续存在

  抑与前六识随躯体同时散灭

  若是散灭,则一切都尽,何以复有轮回之说

  (徐公起)

  答:人死不灭者唯第八识,舍一身入一身,即是此识。颂云:“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问:涅真如佛性,是否属于识类

  抑或另有特殊名称

  是第九识否

  (谢元甫)

  答:真如名词不一,然皆是不可说中之代表。九识名摩罗,亦真如之异名耳。

  问:要研修“业感缘起,赖耶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六大缘起,诸法缘起,”须读何经论

  (黄槐庭)

  答:华严经成唯识论,为研此而不可不读者,然非初学所能受,有金陵龚云伯居士,所著之法界缘起略述一书,简而易明,可先读之。

  问:神识之数量无限,并常增减这是何故

  (城阳)

  答:今举一喻,试看大海之水,风大时则浪花汹涌,风微时则沤波漂动而已,浪沤虽有多少,海水实无增减也。

  问:第二能变的末那识翻译为“意”,似与第六识表面相混,有无其他译名,三十颂既云思量为性相,曷译为“思量”

  (蒿石)

  答:此条细辨甚繁,兹择大略说之。八识立名,分依根,依识,指相应,称功能,四类。前五依色根得名,第六依第七所发之识得名,第七以相应得名,第八以功能得名,第七之文义具足,应云,“讫利瑟吒耶末那”,此翻“染污意”,染污指我贪,我,我见,我慢,四惑常俱。意指恒审思量,计第八识为我,各颂论云末那,云为意,皆省文也,与第六之名并不相混。如改译为思量,而第六何尝不思量耶

  释义不清,失精粹矣。

  问:人死不灭者唯第八识,其余七个识,是否再由第八识产生出来的

  并请指教唯识学书类几种!(谢元甫)

  答:三细六粗,本已成熟,不过入胎后再借胜义根显示作用耳。研此之书,宜先看百法明门论,八识规矩颂。

  问:阿赖耶识又名藏识,一切种子都藏其中,人死后带同转生,是以该新生小孩之性情好恶,应同前生,而事实则不然,亦每见新生小孩性情好恶多肖其生身父母,俗称遗传性,此前生种子已失其功用乎

  抑尚未成熟乎

  (仲志英)

  答:阿赖耶历劫轮回,所藏善恶种子,其数无量。许多善种与恶种,均千差万别,并不一律。其父母之性分(即赖耶)中,所含习气(即种子),虽具遗传作用,然必须胎儿神识所含之某种子,与父母习气同等者,而有力量,今遇父母之习气作增上缘,引起现行,生后之儿,其性始与其父母同,故称曰遗传。如胎儿神识所含之种子,多不与其父母同者,亦不受其遗传。贤者若舜禹,不肖者若管蔡,是其例也。

  问:诸法无我,惟列不生不灭之阿赖耶识不称是我吗

  (李永茂)

  答:阿赖耶乃无明杂染之识,何得云为不生不灭

  至于我之一字,原有分限,不能一概而论,凡夫不明真如,迷执有我,是为颠倒;二乘滞空,迷执无我,亦是颠倒。

  问:书中云“阿赖耶识,生先来,死后去,是我们的主人翁”。照树刊二十期的开示,这个主人翁亦可转,不是永生的,那么受三世报应的本体,是谁呢

  这个本体是永生不灭的东西吗

  可谓“真我”吗

  (李永茂)

  答:真如本性,不生不灭,可云真我。其在无明时,称之曰识,受三世报者此耳。

  问:识神入胎,是女人受孕则入,或是临产之时才来投入

  (张庆祝)

  答:此二者均有之,前者最为普通,后者为有大德之人,不受胎狱之苦,先有一识代为入胎,俟胎出时,再来转换也。

  问:阿赖耶识往往在人死后数小时后,身体冷透才离去,其他众生是否也如是

  (楼永誉)

  答:须视舍暖之迟早而论,似不一也。

  问:唯识学所云二空所显“胜义无性”。以本文所论,固无不通,但佛理常云一切法虽幻尚有法性,前后所云似有矛盾,应如何解释

  方得圆融乎

  (罗德彰)

  答:性为体义,我法俱无实体,故曰“胜义无性”,换言之,即是真空法性,亦称圆成实性。此性有不变随缘二义,不变则真空边事,随缘则为他所依,而起一切有为法之幻相,故曰,“一切法虽幻,尚有法性”。法性指真空法性,与胜义无性,义同而名异也。

  问:“怨”为楞严经十习因之一(见楞严卷八),当属重要心法。“忧”乃是苦等五心法之一,喜、舍,既见摄于十一善心,“忧”自应摄于烦恼心所。但观太虚大师讲解唯识学百法中,何以竟无忧、怨,两心所法。若照所论,则唯识心所法,毋乃残缺不全乎

  (罗德彰)

  答:怨忧一事,乃属于心所有法,遍行五位中有“受”心所,受有五,忧即摄入。随烦恼中有“愤”“恨”“恼”三心所,怨已摄入。夫心刹那不停,何所不有,若一一书之,则不胜其烦,故文义采取归纳,言虽简义则无不眩矣。

  问:坛经前面行由章既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后面付嘱章又言“自性能含藏万法,名含藏识”按藏识为阿赖耶识,是真妄和合,何以两说所言自性不同

  岂前说本自清净为体,后言能含藏万法是用耶

  (钟观靖)

  答:真者本觉,妄者不觉而有无明,如金在矿,虽金沙混杂,实则金自金,沙自沙也。此真妄和合与性本清净,并无矛盾处。至云含藏,是言其用,如尊说也。

  问: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照上说,依文解义,则见性即是见自己赖耶,见赖耶即可成佛,则八识规矩颂中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又是如何说法

  弟子对此有疑,敬乞慈悲开示。(钟观靖)

  答:性是体名,赖耶是用名。如脸盆,本是盆,是言其体,称脸盆即言其用矣。在洗脸时,固可曰脸盆,而在倾水以后不洗脸时…

《佛学问答(八)唯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