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五)持戒▪P2

  ..續本文上一頁一切不殺,非有分別。殺之前後,有心無心,嗔恨歡喜懊悔,生命大小,處于何等狀況之間等等,情形極爲複雜,是其程度。惡獸害人時殺之,與尋覓預杜害人殺之,情狀不同,犯戒亦有輕重。

  問:菩薩戒雲,衆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其義雲何

  (蕭紹馨)

  答:佛五分法身,戒爲其一,受戒之人,即等與佛同體一分,故喻如入佛位。凡是佛徒,自應以戒爲師,已受戒者,方稱真佛弟子。

  問:晚已受五戒,唯第一戒不殺生可否食叁淨肉

  曾頂禮叁寶尊前能持不殺生,但食叁淨肉實環境所不許,蓋時機緣未成熟,未敢持素,以此願許佛前可否

  (馬謙)

  答:既受不殺生戒,自當素食,果環境未許可,肉邊菜及叁淨肉,不妨暫爲通融。至問中有“食叁淨肉實環境所不許”一語,讀與上下文意不合或有掉錯乎

  

  問:敝人兵役年齡已到,入營受訓後,倘須上戰場,未知可以持槍打死對方否

  因敝人已經皈依五戒,第一戒不得殺生,此有何法能夠解決

  (蕭金榮)

  答:當兵禦敵,是保護良善,作戰殺人,猶之法官判刑,乃是職務,但求從嚴格不濫殺即可矣。

  問:後學屢思此後有寺院傳戒,擬往受比丘式,而身已殘,未知可受否

  (翁德和)

  答:比丘戒乃出家衆所受者,在家人尚不許聞,況受耶。

  問:念佛人因生活上服務于執法機關,將罪大惡極無可逭人犯,判處極型,對念佛戒律,有無妨礙

  (卓忠扇瘦)

  答:彼犯國法,是法殺之。司權者存心慈悲,不過求其可生之理,而爲盡心求減而已。果曰罪無可逭,故縱之,是己違法,與其如是,何如改業爲愈乎。

  問:有人受了菩薩戒,懷著悲憫對方之慈心,勸教一僅受叁皈依而未持齋之人,殺雞配藥,滋養病身,則彼受戒之人犯戒欤

  (張仲嶽)

  答:此受戒者,定是慕虛名而無實行之人,諒于所受之戒,亦不了解,恐怕受而未得。然教人殺生,自是罪過。

  問:佛教之律有多少條,其受戒對相如何

  (柯冰)

  答:戒之根本在心,對相即他衆及環境。律之種類甚多,大別分出家四衆戒,在家五戒菩薩戒,出家在家統受之八戒等,條文若幹不一。

  問:出家人受戒後,並無照戒律所行。每日惡口惡意不知犯過多少戒律。此種出家人,佛在世時釋尊稱做“獅子蟲”欲論此類將來是否能往生

  (顔寬文)

  答:出家人如何,暫且不論;在家居士受戒者,幾如過江之鲫,能守戒而不惡口惡意者,豈盡是耶。我但守“不見出家人之過”一戒,益在我矣。

  問:茲見楞嚴咒(中英注音妙覺尤純淨編注者)一小冊裏面“持誦須知”各節細讀,始知我們罪業加深一等,誦此神咒中之王,誦持此咒須淨口業,住菩薩戒,發菩提心,至少能守五戒力行十善,持誦時間以每朝晨寅卯時,地點以庵觀寺院正設壇場布置如儀爲宜。次則家庭靜處整潔香花,城市者最高層無頂層清淨處爲可。若在樓下樓上爲臥室紅室易遭罪過雲雲。課誦本無此注明使我們不知累犯,惟我們淨土法門受五戒者稀少,虔誠念佛持咒反得罪障加重

  今爲束手呆立不知是從

  (林祈宏)

  答:淨土法門,雲何受戒者少

  須知戒爲良師,煩惱能得清涼,穢垢能轉莊嚴,叁無漏學,戒爲一,大小十宗,皆須受持,非必學楞嚴神咒,方得持戒,而修淨既不持戒,此其大錯誤也。居士既學此咒,不必中辍,但能立願不殺不盜不邪淫,持之即有功德也。

  問:近來閱讀樹刊年余,對于在家人的齋戒,並不十分嚴格,因爲我在部隊裏吃素實在太困難,有時相反的增加不少的麻煩和煩惱,我想在五戒中放棄齋戒,是否會犯戒罪

  (章普明)

  答:菩提樹月刊,“對于在家齋戒,並不十分嚴格”何所見而雲然

  如謂軍中不便,肉邊菜不妨食之。

  問:有受五戒之居士若有耕田做菜園者,盡量防止發生蟲類,但是天氣之關系發生蟲類可以慈悲心來殺嗎

  若不殺稻及菜被蟲類損害者,如何增産

  亦可念往生咒殺嗎

  (巫前亭)

  答:戒有開遮持犯,然須有責者處理之。此位居士向何戒師受戒,即向何戒師去請問,自得正當指示。

  問:五戒學佛基本戒,請大德把學佛之戒全部指教可否

  (何永丁)

  答:在家人除五戒外,尚有菩薩戒,文繁非本欄可錄,可向流通佛經店中,請璎珞及梵網兩經讀之,自知梗概。若出家戒例不許在家人看,不必多事。

  問:佛家五戒合儒家五常請老師意義詳細解釋

  (耀耕)

  答:五常仁義禮智信也,五戒殺盜淫妄酒也

  不殺仁也,不盜義也,不邪淫禮也,不妄語信也,不飲酒智也,故曰相合。

  問:佛製沙彌律儀十戒中,即有午後不食一戒,據說是悲愍餓鬼,免他見食,喉出猛火燃燒!有人說凡食物入口吐落地時,若有碎渣的食品,都不可吃!若進口裏吐落無碎渣的無論何物,都可以吃。如開水,牛乳,豆漿等,皆可食之。此說對嗎

  (潘金泉)

  答:過午不食,不止沙彌律儀,不食之義,亦不僅悲憫餓鬼。大旨有十,如一、斷生死緣,二、表中道義,叁、調身少病,四、道業尊崇,五、堅固戒品,六、堪能修定,七、出生智慧,八、離鬼畜業,九、不惱檀信,十、不擾行人等,此見益大師開示,尚有他說,繁不備舉。水許飲之,漿與乳,病時可與方便。若開爲無碎渣者皆可食,即有乖上義矣。

  問:佛家說:“天人早食,佛午食,餓鬼夜晚食”。——佛家戒晚食,以慈憫鬼道故。(當然不另有道理)。按:最低層天(四王天)一晝夜,爲人間百年。不知鬼道晝夜時序,亦與人間相同否

  若不相同,則佛教禁晚食便應剔除此一理由了。(真慚愧)

  答:過午不食,其義甚多,可參看前條答潘金泉居士問自詳。鬼趣之日夜,固與人趣不同,然修道者不晚食爲不與鬼同習尚耳。有人解作悲憫餓鬼,亦非不通。蓋人世夜晚,易與鬼類相感,故不使其見人飲食,而引起彼之煩惱而已。

  問:佛教戒殺生,但主張火葬。吾人之身體既是一大蟲具,火葬是否殺生

  何不亦行土葬,讓它自行腐朽風化

  (真慚愧)

  答:人體死亡,所寄之蟲,亦隨之而起變化。猶地球上之液體幹枯,或失去運轉,甚或消盡空氣,即謂之死球。試問依地球上之一切動物,尚能生活乎

  故人死火化,無殺生之嫌。居士主張土葬,倘寄蟲不死,豈不是活埋衆生乎

  如曰懸諸高竿,讓他風化,殊不知懸之腐爛,反更生蟲,烏獸聚而啄齧,將以何法而護之哉

  

  問:按佛製,出家二衆應該托缽乞食。我國僧寶,何未依教奉行

  (真慚愧)

  答:此須視各國風俗而定,我國民衆信佛不普,若次第而乞,有不與者,反增其過;分別而乞,又失平等。其勢難以推行,所以有叢林挂搭之製也。

  問:在家學佛法要合刊本中,釋太虛大師著“居家士女學佛程序”第一一頁第六行“故當向菩薩沙門乞受璎珞之十重戒而嚴持之可也”,此則希詳細說明,而璎珞之十重戒是指何種戒

  (李榮棠)

  答:殺、盜、淫,(在家二衆邪淫)妄語、酤酒,說四衆過,自贊毀他,悭惜加毀,心不受悔,謗叁寶等。

  問:樹刊二十八期學人所問之第叁題意爲在家佛子研習佛書,心存敬意,並遵世尊叁皈五戒之律而行。如此是否仍應受戒律儀式之意

  (因當初問,以下段未曾寫出,敬祈鑒諒並予再示)!(胡正臨)

  答:自己守戒,固然亦有功德,惟律必須經過羯磨正受,持而不失,方爲得戒。否則不過道共定共耳。

  問:農業上防除蟲害,殺蟲甚多,其目的爲人民生活資料之增産,似有功于民生,然殺生之罪業如何

  (金天铎)

  答:能有預防生蟲之法,及生而除去不殺之法,則盡善盡美矣。農人如是存心,于無可避免之中而誤殺者,只是過失耳,再能以佛法先爲其咒願,則情與理兼至,可無愧于心矣。罪責本重于有心,農作之意,非起于殺,故因果自與業屠釣獵者不同。

  問:酒爲五基本戒之一,是否因其爲昏之增上緣

  何以十惡業中無飲酒

  是否飲酒不爲惡業

  飲酒如不亂性(即不過量),將來遇何種緣

  得何種惡果

  (金天铎)

  答:酒豈止爲昏沈之增上緣,四分律載飲酒有叁十六失,智度論載飲酒有叁十五過,既有如許過失,自招如許惡果,烏得不稱惡業。十種惡業,乃專列身口意之性戒,飲酒乃遮戒一類,故不混入。

  問:五裏內外,法師講經無去聽,就會犯戒,弟子兒子病中入院,家庭責任很忙,不能如法參加聽經能犯戒否

  (寬諒)答:言五裏者,乃系錯聞。律雲四十裏中。兒子病重入院,此系救人之命,合于“自修勝業”不往非犯。如雲家務忙者,未言忙于何事,不便回答,若事不限時間,或提前,或待後,而可辦者,卻不往聽,即是犯矣。然尚有應知之處,倘彼“顛倒說法”不往亦不爲犯!

  問:考燒頂製,創自胡元,乃當時爲防民族革命英雄起見,特令僧伽須于頂上前面明顯處,燒以符號,希冀藉此或可撲滅穿著僧服潛在叢林之志士,惟並未限製比丘尼也,(向例男從女不從,不知起自何時,比丘尼現亦隨之燒頂。)強令執行後,人民反感尤甚,而元室不久亦亡,但各寺院仍奉行維謹,以迄于今,未有自行撤銷,近且有以之區別曾否受戒雲,查此系不良政製,殊非佛製,應否保留

  (趙超)

  答:考梵網經,內有燒身燒臂燒指之文。既身臂指可燒,而燒頂似亦不是後製。應否除留,區區未研律學,無從置喙。

  問:在家菩薩或居士因幻驅孱弱,不食肉類,僅食無雄雞之雞蛋,牛奶,或鴨蛋,能否稱爲長素

  (羅德彰)

  答:持戒精嚴之人,卵亦不食,爲其不潔也。若病人必需,果系無雄乘者,可暫方便,梁武帝困臺城時,曾食之。牛奶無殺性,向非所禁,釋尊亦食之。若是食者,可雲長素。

  問:殺、盜、淫叁業,人皆知盜與淫二者之明中犯法,冥中墮行,犯此者在人類中殆占少數,惟食肉即犯殺業,此則占人類中之最大多數,今試以不應盜與淫之理語于人人,雖聞者不必皆能遵行,然言下必當首肯,惟若勸人素食,則能信奉者不多,果有何道而能收宏效欤

  又未能茹素之人,惟僅已戒殺,如其誦經持咒…

《佛學問答(五)持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