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止住奔駛的快車,這就叫作善于駕禦自己的心身,能夠舍棄黑暗入大光明。
▲揚人善事,隱他過咎,人所慚恥處,終不宣說,聞他秘事,不向余說。《優婆塞戒經.自他莊嚴》
[今譯]要贊揚別人的善事,不要宣揚別人的過失。對別人慚愧羞恥之事,不要宣講。聽到別人的隱秘,也不要向其他人講說。
▲勿近愚癡人,應與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爲最吉祥。《吉祥經》
[今譯]不要親近愚癡的人,應該與智者交往;尊敬道德高尚者,這樣才是最大的吉祥。
▲黃龍曰:“夫人語默舉措,自謂上不欺天,外不欺人,內不欺心,誠可謂之得矣。然猶戒謹乎獨居隱微之間。果無纖毫所欺,斯可謂之得矣。”《禅林寶訓》
[今譯]黃龍禅師說:“一個人在說話、無言,一舉一動之時,自己相信自己對上不敢欺天,對外不敢騙人,這實在可以說基本做到了誠實不欺。但是還需要在一個人獨處之時小心謹慎,果真做到了沒有一絲一毫的欺騙,這才真正可以說是完全做到了。”
▲朱世英問晦堂曰:“君子不幸,小有過差,而見聞指目之不暇。小人終日造惡,而不以爲然,其故何哉?”晦堂曰:“君子之德,比美玉焉,有瑕生內,必見于外,故見者稱異,不得不指目也。若夫小人者,日用所作,無非過惡,又安用言之。”《禅林寶訓》
[今譯]朱世英問寶覺禅師(字公晦):“君子真是不幸,稍稍有一點小過失,大家看見了都馬上指責他。而小人整天做壞事,人們卻都不以爲然,這是什麼原因呢?”寶覺禅師說:“君子的德行好比美玉,有點瑕疵生在內,痕迹一定顯于外表,所以看見的人驚歎他有不足,不得不指出來。小人每天所做的無不是過錯罪惡,又哪裏值得去說他!”
▲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也。[明]蓮池大師《竹窗隨筆》
[今譯]注重道德修養而不炫耀自己才華的,稱爲君子;只知賣弄自己才華而不注重道德修養的,稱爲小人。
▲少恩加己,思欲大報。于己怨者,恒生善心。《優婆塞戒經。自他莊嚴品》
[今譯]別人對有我有一點點恩德,就應想著怎樣大大地回報他。對怨恨自己的人,要總是懷著善心。
▲一切世間欲,非一人不厭,所有有危害,雲何自喪己?一切諸衆流,悉皆歸于海,不以爲滿足,所受不厭爾。《佛說生經》
[今譯]一切世間的欲望,沒有一個人不想滿足,這些有著非常大的危害,爲什麼還要自找傷害?大大小小一切河流,全都流歸大海。欲望不能滿足,貪愛沒有止境。
▲無害于天下,終身不遇害,常念于一切,孰能以爲怨。《法句經.刀杖品》
[今譯]對天下沒有一絲損害,自己終身也就不會遇害。常常以慈悲之心對待一切,誰又會把他當作仇敵。
▲黃龍胃荊公曰:“凡操心所爲之事,常要面前路徑開闊,使一切人行得,始是大人用心。若也險隘不通,不獨使他人不能行,兼自家亦無措足之地矣。”《禅林寶訓》
[今譯]黃龍禅師對王安石說:“大凡人操心想做的事,立意常常應該使眼前的道路開闊,使所有的人都走得,這才是大丈夫應該多用心的地方。如果險阻狹窄不通暢,不但使別人不能走,自己也沒有立腳之地。”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八大人覺經》
[今譯]第六,應該認識到,貧窮困苦的人往往怨天尤人,意外地結下了惡緣。而覺悟了的菩薩,不但不會埋怨、嫉妒別人,反而把自己的所有施舍給別人,對仇人和親人都一視同仁,平等對待,不計較他們已往的過失,不嫌棄那些暫時還沒有改正自身缺點錯誤、執迷不悟的人。
▲第二覺知,多欲爲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爲,身心自在。《八大人覺經》
[今譯]第二,應該認識到,太多的欲望就會帶來無窮的痛苦。生死、疲乏、勞累等種種煩惱,都是由貪欲引起的。如果能減少欲望,順應自然而不強作妄爲,身體和心靈就會安閑自在。
▲萬物爲泡,意如野馬,居世若幻,奈何樂此。《法句經.世俗品》
[今譯]萬物如同水泡,心意好像野馬,所居住的世間如同夢幻,爲什麼還要樂此不疲?
▲于諸世間,何者最富?何者最貧?悲母在堂,名之爲富;悲母不在,名之爲貧。悲母在時,名爲日中;悲母死時,名爲日沒。悲母在時,名爲月明,悲母亡時,名爲暗夜。是故汝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若人供佛,福等無異。《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恩品》
[今譯]在世間,什麼最富?什麼最貧?悲母在的時候,稱爲富,悲母不在的時候,稱爲貧。悲母在時,叫做太陽在天中;悲母死後,叫做太陽落于西山。悲母在時,叫做月光正明;悲母亡後,叫做暗暗長夜。所以你們要殷勤地孝順奉養父母。這樣做同供佛所獲的福報沒有兩樣。
▲菩薩觀于蝼蟻,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常思利益,念報其恩。[清]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
[今譯]菩薩觀察世間的蝼蛄、螞蟻,都是自己過去生中的父母,也是未來的佛。所以常常想到給它們利益,報答它們的恩德。
▲察友在爲謀,別伴在急時,觀妻在房樂。欲知智在說。《法句經.多聞品》
[今譯]觀察朋友要看看他怎樣爲你計謀,分別夥伴要看看他在危急時的態度。了解妻子要看看她在家裏以何爲樂,想辨別一個人有沒有智慧,首先要看看他怎麼說。
《佛教格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