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止住奔驶的快车,这就叫作善于驾御自己的心身,能够舍弃黑暗入大光明。
▲扬人善事,隐他过咎,人所惭耻处,终不宣说,闻他秘事,不向余说。《优婆塞戒经.自他庄严》
[今译]要赞扬别人的善事,不要宣扬别人的过失。对别人惭愧羞耻之事,不要宣讲。听到别人的隐秘,也不要向其他人讲说。
▲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吉祥经》
[今译]不要亲近愚痴的人,应该与智者交往;尊敬道德高尚者,这样才是最大的吉祥。
▲黄龙曰:“夫人语默举措,自谓上不欺天,外不欺人,内不欺心,诚可谓之得矣。然犹戒谨乎独居隐微之间。果无纤毫所欺,斯可谓之得矣。”《禅林宝训》
[今译]黄龙禅师说:“一个人在说话、无言,一举一动之时,自己相信自己对上不敢欺天,对外不敢骗人,这实在可以说基本做到了诚实不欺。但是还需要在一个人独处之时小心谨慎,果真做到了没有一丝一毫的欺骗,这才真正可以说是完全做到了。”
▲朱世英问晦堂曰:“君子不幸,小有过差,而见闻指目之不暇。小人终日造恶,而不以为然,其故何哉?”晦堂曰:“君子之德,比美玉焉,有瑕生内,必见于外,故见者称异,不得不指目也。若夫小人者,日用所作,无非过恶,又安用言之。”《禅林宝训》
[今译]朱世英问宝觉禅师(字公晦):“君子真是不幸,稍稍有一点小过失,大家看见了都马上指责他。而小人整天做坏事,人们却都不以为然,这是什么原因呢?”宝觉禅师说:“君子的德行好比美玉,有点瑕疵生在内,痕迹一定显于外表,所以看见的人惊叹他有不足,不得不指出来。小人每天所做的无不是过错罪恶,又哪里值得去说他!”
▲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也。[明]莲池大师《竹窗随笔》
[今译]注重道德修养而不炫耀自己才华的,称为君子;只知卖弄自己才华而不注重道德修养的,称为小人。
▲少恩加己,思欲大报。于己怨者,恒生善心。《优婆塞戒经。自他庄严品》
[今译]别人对有我有一点点恩德,就应想着怎样大大地回报他。对怨恨自己的人,要总是怀着善心。
▲一切世间欲,非一人不厌,所有有危害,云何自丧己?一切诸众流,悉皆归于海,不以为满足,所受不厌尔。《佛说生经》
[今译]一切世间的欲望,没有一个人不想满足,这些有着非常大的危害,为什么还要自找伤害?大大小小一切河流,全都流归大海。欲望不能满足,贪爱没有止境。
▲无害于天下,终身不遇害,常念于一切,孰能以为怨。《法句经.刀杖品》
[今译]对天下没有一丝损害,自己终身也就不会遇害。常常以慈悲之心对待一切,谁又会把他当作仇敌。
▲黄龙胃荆公曰:“凡操心所为之事,常要面前路径开阔,使一切人行得,始是大人用心。若也险隘不通,不独使他人不能行,兼自家亦无措足之地矣。”《禅林宝训》
[今译]黄龙禅师对王安石说:“大凡人操心想做的事,立意常常应该使眼前的道路开阔,使所有的人都走得,这才是大丈夫应该多用心的地方。如果险阻狭窄不通畅,不但使别人不能走,自己也没有立脚之地。”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八大人觉经》
[今译]第六,应该认识到,贫穷困苦的人往往怨天尤人,意外地结下了恶缘。而觉悟了的菩萨,不但不会埋怨、嫉妒别人,反而把自己的所有施舍给别人,对仇人和亲人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不计较他们已往的过失,不嫌弃那些暂时还没有改正自身缺点错误、执迷不悟的人。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八大人觉经》
[今译]第二,应该认识到,太多的欲望就会带来无穷的痛苦。生死、疲乏、劳累等种种烦恼,都是由贪欲引起的。如果能减少欲望,顺应自然而不强作妄为,身体和心灵就会安闲自在。
▲万物为泡,意如野马,居世若幻,奈何乐此。《法句经.世俗品》
[今译]万物如同水泡,心意好像野马,所居住的世间如同梦幻,为什么还要乐此不疲?
▲于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为日中;悲母死时,名为日没。悲母在时,名为月明,悲母亡时,名为暗夜。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
[今译]在世间,什么最富?什么最贫?悲母在的时候,称为富,悲母不在的时候,称为贫。悲母在时,叫做太阳在天中;悲母死后,叫做太阳落于西山。悲母在时,叫做月光正明;悲母亡后,叫做暗暗长夜。所以你们要殷勤地孝顺奉养父母。这样做同供佛所获的福报没有两样。
▲菩萨观于蝼蚁,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常思利益,念报其恩。[清]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
[今译]菩萨观察世间的蝼蛄、蚂蚁,都是自己过去生中的父母,也是未来的佛。所以常常想到给它们利益,报答它们的恩德。
▲察友在为谋,别伴在急时,观妻在房乐。欲知智在说。《法句经.多闻品》
[今译]观察朋友要看看他怎样为你计谋,分别伙伴要看看他在危急时的态度。了解妻子要看看她在家里以何为乐,想辨别一个人有没有智慧,首先要看看他怎么说。
《佛教格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