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二:佛陀與維摩詰的問答中可知佛身不著有相,不著無相,不落二邊,不可以言說分別,敘說維摩詰的念佛法門。再說明維摩詰取淨佛國以攝有緣。開跡顯本,使與會大眾恭敬尊重,知道維摩詰是為利益眾生而捨樂入苦。維摩詰並現妙喜國土、無動如來及諸菩薩、聲聞大眾,令大眾見妙喜國依正二報的莊嚴,而修學淨行,淨佛國土,乃至發願往生妙喜國土。本品末後並歎此經具六種利益。
13. 法供養品第十叁:本品首先由帝釋稱揚聞此經法,信解、受持、讀誦的功德利益,並發願供養給事,亦與眷屬同受佛法,誓願擁護。佛為說受持、讀誦、供養本經者,就是供養過去、未來、現在叁世諸佛,其所修福德不可限量,以明諸供養中,法供養第一。
14. 囑累品第十四:佛陀以叁大阿僧祇劫所修的不可思議功德之法,咐囑彌勒菩薩令其弘通流布,又再囑累阿難,令之受持,廣宣流布。
本經約成立於西元一世紀頃,為繼般若經後,初期大乘經典之一。在印度即已盛行,且大智度論等諸論典皆常引用之。於我國更是廣被傳譯、誦持。流通最廣的是羅什的譯本,因羅什的譯本文簡義賅,詞句優美,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深受廣大佛教徒的喜愛。其歷代版本眾多,但大多佚失,可從經目錄發現如下:
一、梵文本:原名:《Vimalakiirti-nirde”sa-suutra》。
1.雖然梵文本的《維摩經》至今未曾被發現,但是在寂天(”Santideva)的《大乘集菩薩學論》、月稱(Candranrti)的《中論釋》、蓮花戒(Kamala”siila)的《修習次第叁篇》第叁本梵文佛書中,均曾片斷的引用過《維摩經》。
2.在斯坦因所蒐集的敦煌寫本中,有于闐文斷片二頁,經過考證是屬於《維摩經》〈佛國品〉中寶積奉蓋的內容。
3.發現的粟特文斷片,也經考證似為鳩摩羅什《新維摩詰經》譯本的重譯本。
二、藏文譯本:收於西藏大藏經佛說部之經集中。
1.九世紀初,由法戒所譯的《聖無垢稱所說大乘經》(《聖維摩詰教法》),今〈那塘版〉、〈德格版〉、〈拉薩版〉、〈北京版〉、〈庫倫版〉等各版藏文《大藏經》的「甘珠爾部」均有收錄。
2.據拉蒙特(Lamotte)《維摩詰經序論》所提在赤松德貞國王(七五五~七九七)時,曾編有《經論目錄》,其中收錄了另一本藏譯的《維摩經》。
叁、滿蒙語譯本:以西藏譯本為底本之譯本。本經之主要注疏有慧遠之維摩義記、智顗之維摩經玄疏、吉藏之維摩經義疏、維摩經玄論等。
四、漢譯本:據中國各家佛典目錄對於存本或佚本的記載,共有七譯,現存有叁:
1.第一譯,現已佚失,於東漢靈帝中平五年在洛陽,由嚴佛調所譯的《古維摩詰經》。
2.第二譯,現存,於叁國吳黃武年間(AD.222至229年間)在建業(南京),由支謙所譯的《佛說維摩詰經》又名《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法門經》,《普入道門經》,《佛法普入道門叁昧經》,《維摩經》,《維摩詰經》。收錄於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冊,經號474。
3.第叁譯,現已佚失,於西晉惠帝元康元年或六年(AD.291或AD.296年)由竺叔蘭所譯的《異維摩詰經》又名《異毗摩羅詰經》。
4.第四譯,現已佚失,於西晉惠帝太安二年(AD.303年)在長安由竺法護所譯的《維摩鞊經》,又名《維摩鞊名解》,《維摩詰所說法門經》。又在西晉惠帝在位年間(AD.290至AD.307年),由支敏度綜合支謙、竺法護、竺法蘭叁譯本,合為一部,名《合維摩詰經》,但現亦已佚失。
5.第五譯,現已佚失,於東晉由祇多蜜所譯的《維摩詰經》。
6.第六譯,現存,於後秦弘始八年(AD.406年)在長安大寺,由鳩摩羅什所譯的《維摩詰所說經》又名《不可思議解脫經》,《維摩詰不思議經》,《維摩經》,《維摩詰經》,《新維摩詰經》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冊,經號475。
7.第七譯,現存,於唐高宗永徽元年(AD.650年)在長安大慈恩寺,由玄奘所譯的《說無垢稱經》又名:《無垢稱經》。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冊,經號476。
本經的註解歷代繁多,由年代列舉如下:由後秦僧肇所註的《注維摩經》又名《注維摩經》、《維摩詰所說經註》,由隋慧遠所註的《維摩(經)義記》,由隋吉藏所註的《淨名玄論》、《維摩經略疏》、由隋智顗所註的《維摩經玄疏》、《維摩經文疏》、《維摩經叁觀玄義》、《維摩經略疏》、由唐湛然所註的《維摩經略疏》、《維摩經疏記》,由唐窺基所註的《說無垢稱經疏》又名《說無垢稱經贊》,由唐道暹註的《維摩經疏記鈔》,由宋智圓裕記所註的《維摩經略疏垂裕記》,由明傳燈所註的《維摩(詰所說)無我疏》,由明通潤所註的《維摩詰所說經直疏》,由明楊起元所註的《維摩經評註》,在清朝有作者不詳的《維摩(經)饒舌》,在清太虛大師所註的《維摩詰經別記》、《維摩經意大綱》、《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說經釋會紀聞》、在民國李翊灼輯《維摩詰不思議經集注》,日本聖德太子所註的《維摩經義疏》。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整理)
《維摩詰所說經 解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