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盂蘭盆經 解題

  經名:盂蘭盆經

  著譯者:西晉竺法護

  資料出處:佛書解題(香光版)

  解題:

  《佛說盂蘭盆經》,又稱《盂蘭經》,一卷,七九叁字,西晉竺法護譯。收於《大正藏》第十六冊。盂蘭盆又作烏藍婆拏,意譯作倒懸,比喻其苦有如倒懸之極。內容主要敘述目犍連尊者為救度墮在餓鬼道的亡母,然不得其願,佛陀教導於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存感恩心為作盂蘭盆供佛及僧,以此供養功德之力,即可得救,不只今世乃至七世父母。為佛門的孝經,在中國自梁武帝依本經所舉行的法會盛行至今。

  本經的地位及特色:

  本經是佛門的孝經,孝子報恩的思想,調和中國人倫與佛教間關係的性質,在民間頗為流行。

  本經具備世間孝道與出世間的孝道。

  在中國自梁武帝依本經所舉行的法會盛行至今,已成每年最重要的法會之一。

  在日本依本經而舉行的法會,為不可缺少的重要年度行事。

  本經內容可分為序說、正說、結說。

  一、序說:說明緣起。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犍連始得六通,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以道眼觀見其亡母生餓鬼中。目連悲哀,即以缽盛飯,然其母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大目犍連非常難過的請示佛陀。

  貳、正說:說明就度之法

  一、所依之力

  汝母罪根深結,非汝一人力所奈何,需靠十方眾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脫。

  二、救度之理

  當於十方眾生,七月十五日自恣之日,一切聖眾,因種種修行而有所成就。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具飯、百味五果、香油錠燭、臥具等、供養十方大德眾僧,其德汪洋。

  叁、所獲功德

  現世父母、六親眷屬,得出叁塗之苦,衣食自然;若父母現在者,福樂百年。若已亡七世父母生諸天,受無量快樂。

  四、救度之儀

  佛敕十方眾僧,先為施主家咒願,願七世父母行禪定意,然後受食。

  五、其母受益

  目連母即於是日,得脫一劫餓鬼之苦。

  參:結說:廣為流通

  一、流通之法

  行慈孝者,皆應為所生現在父母、過去七世父母,於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飯食,安盂蘭盆中,施十方自恣僧,願使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離餓鬼苦,生人天中,福樂無極。

  二、信受奉行

  爾時目連比丘、四輩弟子,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本經的真偽:

  一、《歷代叁寶紀》卷六、《武周刊定眾經目錄》卷九、《開元釋教錄》卷二等皆載本經之譯者為西晉竺法護;然或謂本經為偽作,指其內容與翻傳等無不有待商榷。

  二、《出叁藏記集》卷四記載本經譯者不詳。蓋「倒懸之苦」印度自古即信之,未可遽斷本經為偽;若自經文揣摩,並與異本相較,則經文中可能有若幹釋者所附加之語句。

  本經的異譯本如下:

  一、東晉失譯《佛說報恩奉盆經》,一卷,收於《大正藏》第十六冊。

  二、《開元釋教錄》卷十八〈疑惑再詳錄〉記載《淨土盂蘭盆經》一卷,已佚,但《法苑珠林》卷六十二曾引用其文。

  本經從古迄今的注釋諸多,有入藏的如下:

  一、唐.宗密述《盂蘭盆經疏》,二卷,收於《大正藏》第叁十九冊。

  二、宋.元照記《盂蘭盆經疏新記》,二卷,收於《卍續藏》第叁十五冊。釋唐.宗密述《盂蘭盆經疏》。

  叁、宋.普觀述《盂蘭盆經疏會古通今記》,二卷,收於《卍續藏》第叁十五冊。會通古今(從唐至宋)註疏以釋圭峰(唐.宗密)《盂蘭盆經疏》。

  四、宋.遇榮鈔《盂蘭盆經疏孝衡鈔》二卷,五萬餘字。收於《卍續藏》第九十四冊。釋圭峰(唐.宗密)《盂蘭盆經疏》。

  五、宋.日新錄《盂蘭盆經疏鈔餘義》一卷,收於《卍續藏》第九十四冊。

  六、明.智旭新疏《盂蘭盆經新疏》,一卷,收於《卍續藏》第叁十五冊。

  七、清.靈耀撰《盂蘭盆經疏折中疏》,一卷,一萬餘字。收於《卍續藏》第叁十五冊。

  八、清.元奇書《盂蘭盆經略疏》一卷,收於《卍續藏》第叁十五冊。本經,主釋圭峰(唐.宗密)疏,加懸談。

  九、民國.慈舟講;弟子通阿記《盂蘭盆經講錄》,一卷。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整理)

✿ 继续阅读 ▪ 六度集經 解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