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科學(楊振甯)

  佛教與科學

  楊振甯

  因爲對科學感興趣,我高考時報考了物理系。在大學讀書時及畢業後就對佛學興趣日濃。今天我想從科學的角度談談我的佛教觀。

  佛教是科學的、理性的,是符合科學精神的。科學是理論和實踐的總和。科學理論和科學實踐相影響、相促進。人們在長期的科學實踐中獲得了新發現。而這些新發現又不能用原有的科學理論來解釋時,人們就提出各式各樣的假說。

  一種假說被大家廣泛接受必須具備叁個條件:

  第一,它的理論體系必須是自洽的,即它必須自圓其說,不自相矛盾的。

  第二,它必須對已有的發現能夠准確地描述,即這種假說能自圓其說,並且是符合現有的科學實踐的。

  第叁,根據這種假說能夠得出一些推論和預言,而這些預言能夠被將來的實驗和觀測所驗證。當越來越多的推論和預言得到驗證時,這一科學假說就得到科學家的廣泛接受,而這一科學假說也就被稱爲科學理論了。

  如果這一理論描述、解釋和指導的對象廣泛而重要,這一理論就被稱爲偉大的科學理論,如牛頓力學,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牛頓力學適用于所有宏觀物體(非微觀粒子尺度)在非接近光速運動時所遵循的規律,相對論能描述所有宏觀物體在相對光速而言的低速,以及接近于光速的高速運動時的規律。

  這二種理論被提出的時候,它們能解釋人們用舊理論解決不了的問題,並且根據它們所作的推論和預言都被以後的大量觀測所證實。相對論是牛頓力學的推廣,牛頓力學是相對論在低速時的特例。

  因爲這二種理論的適應面非常廣大,因而牛頓和愛因斯坦被公認爲是最偉大的科學家。他們的理論是最偉大的科學理論。衛星上天、潛艇入海、運動比賽、天文觀察等都受這種理論所描述的規律的製約。

  同樣,佛教也完全具備科學理論的叁大特性。首先,佛學理論是自洽的、圓融的。四聖谛概括了人生多苦的現象,指出人生多苦的原因,指明了涅槃入滅的方向,指出了修習正道的道路,佛教的發展形成了衆多宗派,各宗各派有各自獨特的理論依據和修習方法,其基本的理論和目的是一致的。

  其次佛陀成道後提示了宇宙和人生的根本道理,解釋了社會和人生的種種現象,更重要的是聽從佛陀開示修習的許多人都體驗到了佛學所指出的種種境界,因而佛教在當時就得到許多人的擁護,産生了廣泛的影響。我要強調的是佛教的實證性。聽從佛陀的指示,依法修行的人都能或多或少地證實佛陀所言之不虛。佛學不是純粹理論性的哲學,而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實證科學,雖然它包含了偉大的哲理。依佛學修行實踐就是學佛。

  第叁,佛學描述的一些自然現象對達到相應修行功力的人而言是一種實踐觀測,而對于普通人衆來說則只能姑且信之,但對今人的自然科學的觀測結果而言,就是偉人的科學預言。佛陀在千百年前就說過:一缽清水中有微蟲八萬四千,以及有關宇宙結構的叁千大千世界等,這些都爲現代科學中的微生物學和天文學所證實。

  現在有些人會對佛教不夠了解的情況下指責佛教是迷信、是不科學的。其實這些人中相當一部分對科學也是了解不夠的,是對科學采取迷信態度的,是缺乏真正的科學精神的。佛教的六道輪回的因果報應說往往被人攻擊爲迷信。這種人的論據之一就是有人做惡事也沒得惡報。有人做好事也沒得好報。其實這是對六道輪回業力成熟才得果報了解不夠。論據之二便是因果輪回怎麼沒人看得見。

  事實上從佛教産生後的兩千多年來,曆史記載了許多看得見因果輪回、只有種種神通的修道人。看不見的東西並不就是不存在的。我們的眼睛不能感覺到紅外線、紫外線;我們的耳朵聽不到超聲波、次聲波;我們看不見微生物,更看不見原子等微觀粒子,我們也看不見聽不到我們周圍如今到處充斥著的大量電磁信號,如無線電波、電視信號、手機信號。

  我們能看見陽光卻不能馬上知道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但是我們把上述東西作爲科學常識而深信不疑,因爲當今流行自然科學。科學的實證精神在于科學不會因爲你相信就讓你輕易地檢測到,也不因爲你沒有去觀測而不存在,而成爲迷信。

  如果一個人想深入了解我們感覺器官不能感覺到的科學規律和科學現象就必須認真地跟科學領域中的善知識虛心學習。隨著從小學讀到博土畢業,你就能逐漸學到更多的科學理論,做更多的科學實驗和觀察,借助于科學儀器感知更多的科學現象。

  如果一個人不學習科學而僅僅因他不懂許多科學現象和規律卻去指責科學現象和規律爲迷信,這是非常可笑的。同樣佛教所揭示的真理並不會因爲你沒有跟善知識學習、沒有修行,就指責成爲迷信。佛學也不會因爲你僅相信而不努力用功就讓你輕易把握。

  佛教是智信而非迷信,是智慧者的信仰。印度和中國世世代代的曆史人物證明了這一點。科學是人類智慧的運用,而佛學正是令人斷除妄念顯現衆生本具智慧的,所以科學與佛學絲毫不矛盾的。

  佛教的科學性——正確認識佛教從這裏開始!

  佛經中很多論述,與現代科學驚人的吻合。大到宇宙的形成、太陽系及銀河系的構造,小到寄生蟲、微生物的觀察;甚至相對論、量子力學等尖端科學等,無一不證明佛教的真實性。下面略舉數例:

  叁千大千世界與宇宙

  佛陀在《起世經》中對我們這個宇宙的狀況作出過准確的描述,原文是古文,大家有興趣可以找來看看。

  佛陀以一千個太陽,一千個月亮組成的世界爲一個“小千世界”,而以一千個小千世界形成一個“中千世界”,再以一千個“中千世界”爲一個“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就是一佛化土。李慶宏居士在《佛教起信與入門》一書中分析認爲:小千世界對應的叁維空間即爲銀河系。佛陀把一千世界合在一起講,並且說明了此小千世界“猶如周羅(盤起的頭發)”,即不僅圓,還帶螺旋狀,正是銀河系的形狀。而且指出銀河系有上千個有人的星球。佛並未把無數沒生命的星球放進去,因爲人是正報,物是依報。

  叁千大千世界對應的叁維空間即我們當前觀察到的整個宇宙星空。

  如果把叁千大千世界理解爲叁千個大千世界,算下來就是30億個星系(目前天文學家已觀察到約10億個星系),這個叁千大千世界是同時成住壞空的,這就符合當前的宇宙大爆炸理論。

  這種叁千大千世界有無數個,也就是說目前人類觀測到的宇宙還沒有超出一個叁千大千世界。

  《起世經》還提到我們這個小千世界中(即銀河系)有閻浮提、瞿陀尼、弗婆提和郁單越這四個大洲,地球屬閻浮提洲之一。其它叁個大洲應指銀河系其它類型的外星人。佛陀對他們作過詳細描述,包括臉型,壽命,生活狀態等。四大洲外還有“八萬小洲”,應是其他類型還沒進化出高級生命的星球。

  《瑜伽師地論》卷二記載:“又此世間,二十中劫壞,二十中劫壞已空,二十中劫成,二十中劫成已住。”根據部分佛教典籍的論述,一小劫爲1,680,000年。每20小劫爲一中劫,即33,600,000年。80中劫爲一大劫,即268.8億年。這就是一次宇宙大爆炸的壽命。我們目前測定的宇宙年齡是137億年,也就是說我們這個宇宙現在是中年。

  我們大致算一下,其中“成”和“成已住”的年限是67.2億年,生命僅在“成”和“成已住”的階段出現,太陽系已形成46億年,約形成十幾億年後開始産生最簡單的生命;太陽系還有47億年的壽命,後面若幹億年地球上已不適合生存,算下來剛好。

  論地球的形狀

  《楞嚴經》載,佛的弟子阿那律陀雙目失明,後成羅漢。在開天眼後看見閻浮提(地球)就象掌中的庵摩羅果(印度一種橢圓形的水果)。若不是實證,2500年前怎麼知道地球是圓的?

  《俱舍論》描述到地輪依水輪、水輪依風輪、風輪依空輪。這表示地球是圓形的,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水,水外圍是大氣層,大氣層外圍是太空。

  准確指出月亮陰晴圓缺的原因

  佛在《起世經》中准確指出月亮陰晴圓缺的原因(于黑月分第十五日,最近日宮,由彼日光所覆翳故,一切不現。),現在的西藏人則還可以根據佛教的《時輪金剛續》准確測算日食月食。

  論微生物

  釋迦牟尼佛曾指著桌上的一杯水說,這杯水中有八萬四千個衆生存在(佛觀一碗水,四萬八千蟲)。這八萬四千是虛數,表示非常多的數目。即不用顯微鏡就看見了水中的無數微生物。佛當年規定弟子喝水都要先過濾,盡可能避免傷害大一點的微生物(太小的就沒辦法了)。

  論寄生蟲

  釋迦牟尼佛說人身是個蟲窠,人體內的蟲約八十種。還指出確定位置和活動狀態。今日由于科學發達,發現人體內的寄生蟲,如蛔蟲、蛲蟲、便蟲、鈎蟲、絲蟲、縧蟲、肺蛭蟲、肝蛭蟲等有數十種之多。(詳見〈治禅病秘要〉及〈正法念處經〉。)可能在人要問了,2500多年前,沒有任何現代科學,怎麼對大到宇宙,小到微生物,了解得如此清楚?

  實際上一切都在識心中,人可以通過深度的精神修行,在大覺悟後,認識到宇宙的一切。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即使從現在開始經過50億年的科學研究,人們對宇宙本質的了解還是及不上佛陀。這是由識心本身的屬性所決定的。佛是親證,而許多現代科學,只能靠推測。如萬物都是從空無中産生,以及所有物質依觀測而存在,是現代量子力學鐵定的結論。科學家無法從感性上理解,但也不能不接受這種結論。而佛早就指出萬法心生,諸法無我。

  《楞嚴經》指出:“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又如近年興起的宇宙全息理論,在《楞嚴經》上也可找到印證:“于一毛端含受十方國土”。這種例子舉不勝舉。二千多年前的佛學理論,近百年來才被現代科學一一驗證。

  現代科學家黃念祖說:“近百年中由于相對論、量子論、亞原子物理學、太空中的宇宙研究等等,所取得的成果,給佛教哲理增添了許多實際論證和實例”。無論如何,我們至少可以看到:佛教與科學是徹底相容的。

  楊振甯簡介:

  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著名美籍華裔科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其于1954年提出的規範場理論,于70年代發展爲統合與了解基本粒子強、弱、電磁等叁種相互作用力的基礎;1957年由于與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觀念被實驗證明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此外曾在統計物理、凝聚態物理、量子場論、數學物理等領域做出多項貢獻。

  主要成就:

  楊振甯對物理學的貢獻範圍很廣,包括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學等。

  除了同李政道一起發現宇稱不守恒之外,楊振甯還率先與米爾斯(R.L.Mills)提出了“楊-米爾斯規範場”,與巴克斯特(R.Baxter)創立了“楊振甯-巴克斯方程”。

  宇稱不守恒理論:他與李政道提出基礎粒子間的弱核力並沒有鏡像對稱的特性,違反了當時物理家的認知。該理論後得吳健雄的實驗驗證。

  楊—米爾斯理論:他與羅拔·米爾斯(Robert Mills)提出的理論,是粒子物理學的標准模型的基礎理論。

  對理論結構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貢獻。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風格:獨立性與創建性強,眼光深遠。

  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賽格瑞(E.Segre)推崇楊振甯是“全世界幾十年來可以算爲全才的叁個理論物理學家之一”。

  粒子物理學方面:

  1954年與R.L.密耳斯共同提出楊-密耳斯場理論,開辟了非阿貝耳規範場的新研究領域,爲現代規範場理論(包括電弱統一理論、量子色動力學理論、大統一理論、引力場的規範理論、……)打下了基礎。楊-密耳斯場方程最近被數學家S.唐納森引用,獲得了拓撲學上的重大突破。

  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當時令人困惑的θ-τ之謎——即後來所謂的K介子有兩種不同的衰變方式。一種衰變成偶宇稱態,一種衰變成奇宇稱態;如果弱衰變過程宇稱守恒,則它們必定是兩種宇稱狀態不同的K介子。但從質量和壽命來看,它們又應是同一種介子。——楊振甯和李政道通過分析認識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他們仔細檢查了過去的所有實驗,確認這些實驗並未證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恒。在此基礎上他們進一步提出了幾種檢驗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的實驗途徑。次年,這一理論預見得到吳健雄小組的實驗證實。因此,楊振甯和李政道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學術界的承認,並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獎。一項科學工作,在發表的第二年就獲得諾貝爾獎,這是第一次。

  其他貢獻包括:

  費米-楊模型(1949)

  與李政道合作的二分量中微子理論(1957)

  與李政道和R.奧赫梅合作的關于C(電荷共轭變換)和T(時間反演變換)不守恒的分析(1957)

  與李政道合作的高能中微子實驗分析(1959)和關于W粒子的研究(1960~1962)

  與吳大峻合作的CP(宇稱)不守恒分析(1964)

  規範場的積分形式理論(1974)

  與吳大峻合作的規範場與纖維叢的關系(1975)

  與鄒祖德合作的高能碰撞理論(1967~1985)等。

  統計力學方面:

  二維伊辛模型的自發磁化強度(1952)

  與李政道合作的關于相變的理論(1952)

  與楊振平合作的關于數種模型的嚴格解(1966~1985)等。

  凝聚態物理方面:

  與N.拜爾斯合作的對磁通量量子人的解釋(1961)

  非對角長程序觀念(1962)等。

  主要榮譽:

  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Nobel Prize, Physics), 他還獲得過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及擁有多項榮譽學位,被譽爲是“全才的叁個理論物理學家之一”。同時,也是國內外許多著名大學的名譽教授。

  1980年獲拉姆福德獎(Rumford Prize)

  1986年獲美國國家科學獎章(U.S. 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

  1993年獲本傑明.富蘭克林獎章(Benjamin Franklin Medal)

  1994年獲鮑爾獎(Bower Award)

  1996年獲玻戈留玻夫獎(N. Bogoliubov Prize)

  1999年獲昂薩格獎(Lars Onsager Prize)

  2001年獲費薩爾國王國際獎(King Faisal International Prize)等

  

《佛教與科學(楊振甯)》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