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南禅七日▪P19

  ..續本文上一頁境界了。十五的月亮像個盤子一樣,那下一句不是“無言獨上西樓,月如盤,紅燒的面包吃不完”。那就不叫文學了,對不對?“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那個味道之好,好得個文學的味道。廈門城外普陀寺,這個味道不大夠。好像那個紅燒肉啊,發幹了的火腿一樣,味道不好。“姑蘇城外寒山寺,”那就像蘇州菜一樣,又脆又嫩又溫柔。這個文學境界就是那麼不同。不是跟你們講笑話,所以你們寫一篇佛學的文章,寫一封信不同。像我們這裏有一位上海的女青年,寫一本書叫做“禅林漫步”,她的文學境界蠻高的,寫得很有味道。我剛才在那裏看到她,我說你帶幾本來沒有?她只帶了幾本。我說多帶點來啊。文學的修養,古代的高僧每一個文學都很高的。譬如……,又亂扯,扯到這裏,想用功夫……沒有關系,反正要睡覺了。唐代的高僧,這是你們同學啦,貫休禅師,那還得了。唐朝的名畫十八羅漢,那個古怪的就是他畫的。他是大和尚,詩好、文學好、畫好。他在浙江,五代的時候。五代時候,浙江一個人,做鹽販出身,稱王的叫錢镠。在杭州稱王,所以叫越王。杭州西湖上那個越王廟還在,現在,現在不過變成財神廟了,另外一個東西。貫休禅師那個錢王是在浙江一帶稱王,這個錢镠父子,在江南稱王,可是都很信佛,我們最有名的一位大師,禅淨雙修,又是禅宗悟道講淨土的,這是哪一位?宋朝,哪一位?都是你們老同學呀,永明壽禅師,就是錢镠的部下、將領,後來出家了就是大師。錢镠父子都很敬重他,貫休禅師那詩也好、畫也好。有一天,錢镠請客,招待“政協委員”、“國大代表”、“立法院”,社會名流都來,把貫休也請來了。酒吃完了,飯吃完了,叫貫休寫兩句詩,貫休寫詩給錢王,他是他護法大老板嘛。有權又有地位,也有錢,當然寫啰。兩句名詩“滿堂花醉叁千客,一劍光寒十四州。”那真是好,把當時他的錢王,這個越王的威風也寫出來了,“滿堂花醉叁千客”,孟嘗君門下叁千翁,講他的威風。這個威風“一劍光寒十四州”,好啊!大家全體叫好。這個和尚的名句,越王錢镠看了也叫好,不過拿到看,“一劍光寒十四州”,師父呀,可不可以改一下,他有野心哦,他想統一中國啊,只是在浙江稱王,不幹。但是不好講的,看這個和尚師父“一劍光寒十四州”,師父呀,可不可以改一下,貫休禅師的文人的毛病,出家人修道的人毛病來了,習氣來了。不改,不能改,你要怎麼改。這兩個字換一換好不好?怎麼換?“一劍光寒四十州”,貫休和尚說“不改”,站起來走了。他想討這個出家的師父一個口氣,“一劍光寒四十州”,可以統一中國了。結果老師父只給他寫“一劍光寒十四州”,只能偏向于東南一省了,這貫休禅師就走了,走了就走到四川,年紀也大了,那個時候,五代時代浙江是錢镠稱王,四川是王建稱王,王建,四川是王建稱王。王建一聽到唐宋時代一個和尚,一位高僧來了,那真是現在請到世界的權威的大科學家,比那個還要威風哦,不得了。然後他到了四川見王建,王建一聽到貫休大師到了四川來,願意住在……,也不要他海關報到,也不要辦入境證,也不要什麼入臺證啊,返臺證,都沒有就趕快請進來,然後,師父呀,您的詩很高,那貫休的名句又來了,“一瓶一缽垂垂老,萬水千山的的來。”就是他的名句。你看,這些同學們,這一邊同這一邊不同,好像文學都很有興趣啊,一瓶一缽垂垂老,萬水千山的的來。”所以貫休有一個外號叫的的和尚,就是這樣來的。貫休禅師是個高僧、詩僧,畫也好,詩也好,樣樣好。悟道沒有呢?那就“莫知啊”,就不知道了。有一次,貫休禅師去看一個禅師,他就給這個禅師寫了兩句詩給他,“禅客相逢唯彈指”,大家都是參禅的人,彼此修道相逢這麼一彈指,也不說話。“此心能有幾人知”。換句話,明心見性悟道了有幾個啊。這是我給他加注解,他的本句“禅客相逢唯彈指,此心能有幾人知”。所以文學家的筆下,好像看起來大徹大悟,那個詞章之美,文字之好,說的都差不多,其實都不差,差得太遠了。文學跟禅分不開,可是差得太遠。這位禅師一看,貫休這個禅師是……他曉得他沒有悟道,他一看詩真好,好像大徹大悟了。很好,他說我問你,這個禅師是講真實見地修持的,不跟他來談文學。你這兩句好得很啊,禅客相逢……此心能有幾人知。我問你,這一邊貫休老和尚說,“請問”。如何是此心呢?你說此心能有幾人知。古文叫如何是此心,怎麼叫作這個……這個心呢?貫休就愣住了,答不出來了,就愣在那裏半天。這個禅師哈哈一笑,佛法你差得遠了,他說你問我,貫休也同樣問,如何是此心呢?能有幾人知(禅師答)。進去了,還是他的話,到一個禅師手裏用法就不同了。那看起來是悟道的話,此心能有幾人知?這個禅師拿到手裏就問他,如何是此心呢?他答不出來了。你問我吧,他問他,如何是此心?能有幾人知,拂袖進去了。扯了半天,扯到文學上去,不能聽啊,文學是魔障,不過希望你們要入魔,把文學搞好了嘛,佛法也就高明了,結果文不能文,武不能武,佛法不能佛,結果學了半天都成了活佛,活佛啊,西藏話叫做“浮圖克圖”,糊裏糊塗,那就糟了。所以要真正學好,文學也重要,佛法也重要。

  

  現在我們回轉來講這個“安那般那”修持了,這中間都扯閑話扯了,因爲本來想溜了,我們古老板硬說還有一個鍾頭啊,浪費時間在那裏扯了,不過你要參,我的話不是空話哦,裏頭都有東西的,看你們聽,這個就是禅的方法,看你懂不懂。再回轉來,講死板的禅話,安那般那,出入息的修法,出息、入息、這一段,剛才大家有一點體會沒有,有沒有?你也哄哄我吧,我也蠻高興嘛,你哄哄我,我也騙騙你,不是蠻好的。你也不哄啊,什麼都沒有,白聽了嘛,非常重要。如果這一段沒有聽懂,真的要問哦,過後,我這人過後就丟了。你再問我,我講過的啊,我忘了,真想不起來哦,就懶得去想了。所以你注意啊,你聽懂了沒有?安那般那。假使你把這個修好了,出入息修好了,八觸的反應的作用馬上出現了,八觸的作用就出現了。身體的變體就很大了,可是你不要給身體拉去,走了,身體上感受都不是,所以叫做數、隨,隨則作兩種解釋,一是跟到出入息,知道在進出,出入之間,第二隨,就是任運讓他去,一呼一吸,可是頭腦清清楚楚的。這個呼吸頭腦清楚了以後,道家所講的,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一步就可以做到了。就是一條路線就可以到達,安那般那有如此的神妙,佛法任何的修持,沒有這個法門的神妙。

  

  在安那般那來講。那麼爲什麼講到這裏?你回轉來看,昨天所講到佛爲難陀所說入胎經,這個胎兒在娘胎裏頭能夠成長,就靠這個安那般那的功能,七日一個變化。所以叫大家認住一個息,不要光聽啊,這個真要去理解它,要去體會它,聽了好像很恭敬,都聽進去了,這邊聽進去了,這邊出來了就糟了,那就白聽了,要真正好好的體會。安那般那的法門,如果深入體會進去了,什麼觀音菩薩修行法門,什麼各種法門,一大半統統會了解了。至于爲什麼,安那般那的法門有那麼重要,因爲我們這個身體感覺上是四大造成。四大,這個大家一定答得出來,哪四大,地、水、火、風,對了,答得很痛快,地水火風。修安那般那,所以叫你們注意這個息字,不是氣哦。因此,我要提出來六妙門叫你注意。風大是風哦,我請問諸位,這個風看得見嗎?我問大家,風有聲音嗎,有沒有?風沒有聲音。聲音是碰到東西,自己發出正來的,風的本身沒有聲音。風有色相嗎?沒有色相,看不見、摸不著的。風有香臭嗎?風也沒有香臭。香臭是物質在風的動態中所發散的變化,同風本身沒有關系,跟到風而傳播過來。所以它無聲、無色、無臭,它的體是接近于空的,這是講風,風大。那麼風大的,我們譬如說,兩個手拿一張紙,這個地方現在沒有風,我們拿一張紙在這裏一扇一動就起了風的作用,它的體性是空的,它不動,沒有,空的。一動,起了體性作用。所以息的作用,就是一呼一吸,不動了,這是息的作用。它也是無聲、無臭,空的。所以風是風,氣是氣,叫我們修行用的是出入“息”,並沒有叫你出入風哦,更沒有叫你修呼吸哦,所以大家自己不要誤解了,修了半天,在鼻了那裏哼啊哈的,數進來一二叁,數了幾千下。我常常罵人,你修什麼法門?老師,我修的數息觀。我說,數了多少了?每次一坐一千、兩千、叁千。我說,你學會計的嗎?你把呼吸數了一千、兩千、一萬,有屁用,那個一氣進來,數第二下,前面的氣早沒有,空掉了嘛。你說,我說那等于什麼?我們這個老師兄知道,峨嵋山上的猴子偷包谷,包谷就是玉米,猴子偷玉米,你知道,你們都看過吧,猴子偷玉米很好玩的,那個猴子在那裏東看西看沒有人,摘一個玉米,那個包谷放在這裏(腋下),然後,這個一挾,掉去了,我們大家一叫“哦”,他就跑掉了,一個都沒有了。他放在這裏,掉下去,這個手拿,這樣一挾,你一叫,他就跑。一跑都掉了,沒有了。我們修數息的法門,你搞不清楚,你就數一千、一萬息,有什麼用?息者,止息。所以,止息,所以佛告訴你,息長知長,息短知短,息暖知暖,而且要想注意證道,要想成就得快,注意出息那個時候,住叫做息住。住家那個住哦,不要在入息的時候注意“住”,這是問題啊,出息,在這個時候定,那麼你……那變化大啦,慢慢,你智慧也開了,身心都起了變化,今天還是先到這裏爲止,這個原理明天再下去。明天上午。經過這個法門以後,大家回去嘛,休息了一夜了,不是打坐體會哦,睡在枕頭上也可以體會,站在那裏也可以修持,隨時在這裏修持,你不要看到佛經上說,佛在世的時候,有些弟子們七天七夜一用功下來,馬上證阿羅漢果,是可能的,不是不可能。所以還要明天上來就入座,入…

《南禅七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宗與道家(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