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與道家(上)

  禅宗與道家(上)

  南懷瑾

  上冊目錄:

  前言

  第一部 禅宗與佛學

  一、佛學與中國文化的因緣

  二、佛學內容簡介

  叁、禅宗概要

  四、禅宗叢林製度與中國文化教育的精神

  前言

  去秋今春,兩度應劉白、先生之約,在政大教育研究所講述道佛兩家學術思想與中國文化。初擬以最短時間,有限範圍畢其事。敦知言難局約,枨觸多端,繁蕪散漫不得中止。兩次講辭之半,又經《大華晚報》披露,致使愛憎之者,函電催梓全文,欲了知其究竟。秋初白如先生遠遊前夕,猶以速印爲辭。且楊管北先生亦願印贈送本叁千冊,樂爲之助。乃冒溽暑深宵,匆匆整理講稿付梓,纰漏錯謬,情多惶恐。居常有意貫串儒釋道叁家源流,敘述其與中國文化上下數千年之通論,然默計時間與篇章,若非盡多年之力,窮數百萬言之辭,難概其要。自忖學養未逮,動遭悔咎。況人事叢脞,日不暇給。每又爲之辍止。傥天假以年,或于晚歲成之,亦未可必也。本書所述,僅舉其端倪,就正大雅而已。且在酷熱清稿其中,適逢內外諸多障難,幸而有成,實得力于林登飛、湯宜莊、徐芹庭、孫毓芹、宋今人、湯珊先諸君之力,並此致謝,以志念也。

  一九七八年歲次戊申中秋南懷瑾志

  第一部 禅宗與佛學

  一、佛學與中國文化的因緣

  講到佛學與中國文化曆史的因緣,首當提出中國文化的界說,分爲叁大階段。第一階段:自叁代前後,中國傳統文化淵源以伏羲畫八卦而建立《易經》天人之際的文化爲基礎,是屬于原始的、質樸的、科學而哲學的文化;經過夏、商、周叁代的演進,便形成以易、禮爲中心的天人思想。第二階段:由于傳統文化的分化,到周、秦之際,産生諸子百家學術思想互爲異同的天下,複經秦、漢前後的演變,漸次形成儒、道、墨叁家學說思想特立獨出的形態。第叁階段:再經魏、晉、南北朝的演變,産生隋、唐以後儒、釋、道叁家鼎峙,隨時變易互爲興衰的局面。從此曆宋、元、明、清,講到中國文化,便以儒、釋、道叁家並舉爲其中堅代表。好像中國的地理河流,北有黃河,中有長江,南有珠江流域,綜羅交織而灌溉滋茂了中國文化生命。所以講到中國文化,實在不可偏舉,我們身爲中國人,更不能不了解自己文化的真象。尤其中國文化的哲學思想,與西方文化哲學,基本大有不同;如果說中國.有哲學思想,卻不是獨立的專科,中國的哲學,素來是文(文學)哲不分,文史不分,學用不分,無論研究中國哲學或佛學,它與曆史、文學、哲學、爲政四門,始終無法分解,等于西方的哲學,與宗教、科學和實際的政治思想,不能脫離關系,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由以上所舉,要知秦、漢以後,儒、道兩家學說思想的互相隆替,以及佛教文化輸入的前因後果,便須了解兩漢思想學術演變的原因:兩漢的學術思想,始終是儒、道兩家思想的天下;墨家思想在漢初已經融化爲儒、道的附庸,並無特立的藩籬。西漢初期,因爲政治領導與社會的趨勢,道家思想最爲流行,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完全傾向道家黃、老之術,這是時代的需要,也是漢初政治原則上的必然趨勢。從此道家學術思想,便在中國曆史上形成一個定則,凡當撥亂反正的時代,必定需用道家學術的領導,到了天下太平,便“內用黃老,外示儒術”。這個原因,留待講述道教學術時,再加說明。西漢以來,因爲道家學術思想的盛行,于是法家、陰陽家、雜家等思想,也都托足道家門庭,依草附木而欣欣向榮,及其流弊所致,便造成西漢陰陽家的五德終始,以及谶緯(機樣)的迷信風氣,王莽的叛亂、光武的中興、漢末叁國的局面,無一不在谶緯的觀念中而構成政治治亂的心理因素;因而有漢末道家的隱士思想,與墨家變相的遊俠思想結合,産生道教的雛形,便與佛教學說互相推排,而又互相融化。

  同時兩漢學術思想,自經漢武帝與董仲舒輩的提倡,“罷黜百家,一尊于儒”,使孔、孟、荀以來之儒家思想,一變而爲兩漢經師儒家的天下,于是訓诂、注疏與各主一家的傳經風氣,彌漫朝野,由學術思想的權威經師、博士、與選舉孝廉、拔用賢良方正的製度互相交錯,而造成東漢後期的世家閥閱(門第)的弊端,以致形成黨銅之禍,使學術思想與政治因素,互爲表裏而促成政治社會的亂源。漢初承戰國與秦室的變亂,文化學術凋蔽已盡,西漢傳經與注疏的工作,實在甚爲重要。但自東漢末期,注疏傳經,已經流于支離繁瑣,藉此從事學問而博取功名,則爲唯一工具,如要真實尋出天人文化思想的奧義,已如強弩之末,勢已不能透過紙背了;所以兩漢學術,一到叁國階段,便相當空泛而黯淡,恰在這個時期,佛教學術思想,挾新穎玄奧的哲學,源源輸入,因此而形成魏、晉、南北朝學術思想的形態。

  關于魏、晉、南北朝文化的頹廢與新運,一般多歸過于叁玄之學的勃興,與清談風氣的腐敗。其實,如果了解兩漢曆史文化的演變,對叁玄之學與清談興起的原因,就不會倭過于少數讀書人,如何晏、王弼之流了。在中國曆史上領導學術思想的轉變,少數有識之士,固然可以開創風氣,但真實形成力量的,仍然屬于實際政治的領導人物,孔子推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固然是如此,後世領導方向的正確與否,還是不能例外;初唐君臣,領導學術思想,面啓發佛、道兩教,宋初君臣,領導儒家而産生理學,後來明、清兩代,無一而不如此,所以說學術風氣的轉移,在于一、二人者,決不是少數坐議立談空言之士可以做得到的。總之,魏、晉叁玄之學與清談風氣的形成,它的偏向,既不是老、莊思想的罪過,也不是佛學般若談空說妙的錯誤,細讀曆史,便知是由于魏武(曹操)父子(曹丕、曹植)的文學情調所影響,何晏、王弼都是少年貴族,持寵氣驕,既不能從事挈靜精微的學問,又不能作疏通知遠的工夫,而以老、莊思想的風流外表,互爲叁玄注解,那是文學的哲學的必然結果,所以從純粹的哲學立場看魏、晉、南北朝的思想,除了佛學以外,所謂叁玄之學,只是文學的哲學而已,由玄學再變而有清談的風氣,由清談而造成無用之用,置天下國家事于風花雪月之間,那是勢所必然的結果。

  同時,佛教學術思想,又因兩晉、南北朝西捶氏族的崛起,互相爭霸而入主中原,于是推波助瀾而使佛學東來的洪流,源源不絕,因而奠定隋、唐之間中國佛教,與中國佛學成長的根基。或有認爲南北朝間佛學的輸入,是憑藉西捶氏族的武力入侵而注入,等于清朝末期西方宗教向中國的傳教情形一樣,這個問題,在中國曆史資料上,非常明白,不可混爲一談。事實上,南北朝之間西捶氏族的入侵,因爲他們文化根基過于淺薄,本來便毫無文化思想可言,與宗教政治,更不相幹,只是一種盲目的凶頑殘賊而已,後來如石燕、姚秦的作爲,全賴感染佛教的教化,而稍戢其淫威,他如北魏的情形,更因受到佛學的熏陶,而融會接受儒、道二家文化的結果,那是史有明文,毋庸爭議了。總之,南北朝的佛學,因爲與中國儒、道兩家文化的互相融會,奠定隋、唐以後中國文化與中國佛學勃興的階段,西域來中國的名僧如佛圖澄、鸠摩羅什等人,無一不是英睿特出之士,而畢生致力于佛學文化事業,對中國文化思想的貢獻,都是功不可渦,無可厚非。

  此外,在人物方面,如因譯經事業的關系,發明中國的音韻之學,便有以此名家的沈約,因佛學的譯述而啓發文法,即有著作《文心雕龍》的劉勰,又如雲岡石窟,與唐代敦煌壁畫,以及音樂、詩歌、藝術等等的發達,無一不與佛學有關。但必須記得,自東漢以來到隋、唐之間,由印度佛教思想吸收成爲中國文化的佛學,其間經曆艱難困苦,錯綜複雜的過程,約有四五百年的時間,才形成唐代的文化。溫故而知新,現在要談中西文化的融會貫通,雖然時移勢易,加上現代科學工具的發達,但無論如何,也不是在短時期內,或一個世紀中便可望其成就的,所以我們生在這一時期的知識青年,對于當前中國文化的趨勢,與自身所負國家民族曆史文化的責任,更須有所警惕而加倍努力。

  至于隋、唐以後,儒、釋、道叁家學術陣容的形成,當然有其曆史背景,遠因已如上述,近因則另有新的面目二(1)由于唐室李氏宗親的關系,自唐太宗以來,自诏定道教爲國教,尊奉李老君爲教主,因此而奠定道教在唐代政教上的根基。(2)又因爲唐室君臣,醉心佛學,故雖尊奉道教,實則佛、道並重,但在人事地位上,略加分別而已。(3)自初唐開國將相,多數爲文中子王通的門人。而王通講學,對于儒、釋、道叁家學說思想,擇其善者而從之,素來不分畛域,因此,一般讀書人,號稱儒者的知識分子,多已有儒、佛不分,儒、道無別的學術思想;即使如中唐以後,一位得力于墨家,而以文章名世,號稱爲儒家正統的韓愈,雖鬧過史稱排佛的大事,其實,還是後人正反雙方的渲染過度,細讀韓愈排佛的文章,與曆史的事實,他當時只是對于佛教製度,與某一類佛教徒的不滿,並非對佛學本身多有攻擊。而且自韓愈以後,直到宋、元、明、清幾代理學家們的儒者,排斥佛教最力的理由,就是說它廢棄倫常,無父無君的出家製度,此外,少數有關佛學的批評,到底都是門外漢的外行話,無足輕重。如從深入的角度來看,韓愈排佛,于佛教毫無損失,所以當代名僧禅德,極少出來說話,真正打擊宗教本身的,往往出于宗教徒的自身,這是古今中外不易的定例,凡爲任何宗教的人士,應當深省。

  唐代佛學的勃興,影響中國文化每一部門,真到後世而普及日本與東方各國,約有叁大原因:(1)由于天下太平,社會安定。佛教人才輩起,創立中國佛學各宗義理,因此而普遍影響唐代的中國文教。(2)因南頓北漸的禅宗風氣,普遍宏開,唐代文學與所有文化學術,如蜜人水,如鹽加味,隨處充滿禅意的生機,同時因百丈禅師創立叢林的寺院製度…

《禅宗與道家(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宗與道家(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