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與道家(上)▪P3

  ..續本文上一頁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的道德因果觀念。

  4.開拓宇宙觀與世界觀

  印度上古的宗教與哲學,凡是涉及形而上的問題,自然就會觸及天人之際的探討,雖然他們思想學說的終極,最後都自歸入于天道,但各宗派所崇奉的天道,紛纭不一,于是便有一尊與泛神的沖突。釋迦學說,歸納天人之際,而有叁界的區分,所謂欲界、色界、無色界,統名謂之叁界。欲界的天,包括上至日月以外,下及人與畜生、餓鬼、地獄,日月運行之際的天,仍屬欲界之中。所謂欲界,是指這一界內的衆生生命,都從欲愛(男女飲食)而來,廣義的說:有色、聲、香、味、觸的五欲之樂;狹義的說:有笑、視、交、抱、觸的行爲。欲界之中,共有六重天界,其中所謂切利天者,包括叁十叁天的分布,隨時互易其主,在欽界中的人道世界,約分東南西北四洲(部分),我們人類的世界,是屬于南瞻部洲的一部。這個世界的總名,叫做娑婆世界。娑婆,有堪忍、缺憾的兩重意義。堪忍是指這個世界上充滿缺憾,甚多苦難,而人與一切衆生,不但能忍受其缺憾與許多的苦難,而且仍有很多的人們,孜孜向善,所以值得贊歎,如果世界上沒有缺憾與苦難,自然分不出善惡,根本也無善惡可言,那應該是自然的完全爲善,那就無可厚非,無所稱贊了。欲界天人之中,各有主宰,超過欲界以外的,便是色界,色界的衆生,但有情意而無欲,相視會心一笑,就會生出生命的成果,他有十八重天,屬于修習靜慮禅定境界衆生所生的果位,色界的最高天,爲色究竟天,有大自在天爲其主宰。超此以外,便是無色界,計有四重天,爲修習靜慮得果者所生之處,但有意識,而無情欲的存在,統此叁界之中,爲其主宰者,又名爲大梵天,由此簡略說來,釋迦區分天人的界限,約有六十重天,統名謂之叁界,仍然屬于六道輪回的範圍。

  這個叁界的宇宙世界,是以一個日月所照的太陽系統爲單位,由人間世上至日月,以及叁界所屬天中,時間的實際與觀念,各各自有不同,例如月中一晝夜,等于人間半個月舊中一晝夜,等于人間一年,于是分別宇宙世界的時間,繁細到難以算數,總之,他的宇宙觀是無限的、擴大的宇宙觀.他的世界觀,是以一個日月系統做爲一世界的單位,累積一千個日月列系的世界,名爲一個小千世界,累積一千個小千世界,名爲一個中千世界,累積一千個中千世界,名爲一個大千世界,他說如此叁千大千世界,在這個無垠無限的宇宙,多至如河沙數量,不可計算,由此反觀人間多欲衆生的紛紛擾擾,真是渺小得可憐。釋迦既說出叁千大千世界的叁界宇宙觀,以統攝印度上古的各宗教與各派哲學的天人思想,開拓人智胸襟的領域,至于天文數字不可能及的境界,反之,分析物質微塵的精細,又深入到最後無形無相的微妙,因此使往古來今各派哲學思想的內容,實在難與其互比豐富與充實。

  5.調和裁定形而上的本體論

  印度上古的宗教哲學,與各派哲學思想,對于宇宙生命來源的爭論,不但衆說紛壇,莫衷一是,而且各用因明(邏輯)的根據,建立學說的體系,但始終不離有主宰、無主宰、一元的、多元的、唯心的、唯物的範圍。其實,綜合古今中外世界人類文化最基本的探討,仍然不外這些問題,幾千年來的時間,全世界的人類,由宗教到哲學,由哲學到科學,對于人類自己切身的生命來源問題,仍在尋求、迷惘、爭辯之中,看來真是人類文明的一大諷刺。

  印度上古宗教哲學,對于宇宙人生生命真谛的追求,各自別有見地,各自別有安心立命的方法,而且都認爲已經得到清淨解脫的究竟法門。有的認爲最後的靈性與大梵合一,便是至道;有的認爲滅絕情欲與思慮,便是究竟;有的認爲不用感覺而保持靈性的不昧,不用思想而不失靈知,便是大道;也有認爲人死如燈滅,只圖目前的享樂,就是真實;甚之,有人認爲我已得到最清淨的解脫境界的涅槃,凡此種種,不勝枚舉。釋迦宣揚教化,對于這些問題,作了一個調和裁定的結論,他認爲宇宙萬有生命的現象,都是因緣集合而生,其中並無一個能主宰的作用,緣生而起,緣盡而散,而宇宙生命最高(或最終、最初)的功能,是心物同體的;如果你用宗教的觀念,從神聖的角度去看,也可以稱他作佛、或天、或主、或神、或任何種種超人格化的神聖稱呼;如果從理性的角度去看,也可以稱之爲性、或心、或理、或道、或法界等等稱呼;倘使從人類習慣觀念的角度去看,也可以稱他爲法身,爲生命本源的無盡法身等稱呼。總之,從體上來說,他是以空爲體的;從相上來說,他以宇宙萬有之相狀爲相的;從用上來說,宇宙萬有一切的作用,都是他的起用。他譬如一個大海,海水起的波浪,便如因緣所生的宇宙世界,波浪上的泡沫,便如因緣所生衆生各各形成的個別自身,雖然波浪泡沫現象各有不同,始終不離一個水的自性,但譬喻只限于比喻,譬喻並不就是本體的自性。

  衆生世界,因爲不能證到自性本體的究竟,便舍本逐末,而各各執著自己的所見、所知處,認爲那就是究竟,于是各依主觀,形成世間的差別知見,其實,主觀、客觀,同屬于思維意識的分別作用,思維意識的所知所見,自身本來就憑藉著身、物世界的因緣而起作用,它的本身便是虛妄不實,不足以定真理的有無,存在與否;只要人能從自心寂靜思維意識上去做工夫,漸漸就可了知身心的作用,也如現象世界一樣,變遷無常。虛妄不實,從此節節求進,層層剖析,盡人之性,盡物之性,達到身心宇宙,寂然不動的如如一體,不住于有,不落在空,便可證得宇宙人生的最初究竟。釋迦又另命名它爲“真如”、或“涅槃自性”、或“如來藏性”。“如來”,從廣義上說,便是宇宙生命本體的別名。所以他認爲說空、說有,都非究竟,唯一的方法,是達到身心寂靜,再在此寂靜中去求證,但它是“不可思議”的;所謂“不可思議”,是修證方法上的術語,認爲不可用習慣的意識思維去思想、去擬議,便可以到達的,因此“不可思議”一辭,不可錯作“不能思議”的誤解。

  (四)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說到釋迦學術思想的內容,也就是通常所謂佛學的概要,依照一般習慣,都以大乘、小乘來區分,中國的佛學與佛教,乃大小乘並列,而且比較偏向大乘,現在流行于西方的佛學,大多數只注重小乘,認爲那是原始的佛教,尤其東南亞各國的南傳佛教,大體都是以小乘爲主的,以下先用比較簡要的途徑,從思想、實踐、與求證方法叁個項目來說明小乘佛學。

  1.小乘的思想

  有關分析身心而得的歸納名辭計有:五陰、叁毒、六根、六塵、十八界等名相。

  五陰:一譯作五蘊。陰與蘊,都是代表陰暗與蘊藏的意義。五陰包括色、受、想、行、識五項。

  色陰:包括有所表示的如顔色與長短、虛空,乃至無所表示的,如抽象幻覺等等,中文的色字,有時代表男女之色,但佛學中極少采用色字來代表男女色欲。總之,色陰,是包括物理與生理身體的四大種性,所謂四大,就是地大(堅固性的實質)、水大(流動性的液體)、火大(熱能)、風大(氣化)。受陰,指生理的感覺與心理的反應。想陰,指思維意識的思想作用。行陰,指身心本能運行活動的動能。識陰,指心靈作用的精神本質。

  由人我身心與物理人事世間所起的心理基本罪惡,便有所謂貪、嗔、癡的叁毒,隋唐以前舊譯佛學,也有稱爲淫、怒、癡的。由叁毒所生的差別罪惡,便有叁種心理的罪過,即貪、嗔、癡;四種口舌的罪過,即妄語、惡口、兩舌、绮語;以及叁種身體的罪過,即殺、盜。淫。

  佛學既概括人們身心的作用,叫做五陰,同時又分別身心與物理世界的關系,構成六根、六塵與十八界: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十八界

  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此中唯有意的思維法則,屬于心理的,余如身體所生的感觸等等,都是屬于生理與物理的作用。)

  有關于人生觀與世界觀的,計有四谛,十二因緣:

  四谛:即爲苦集滅道四者。是說人生世界,一切皆苦,純苦無樂,而衆生無知,反取苦爲樂;歸納其類,分爲八苦,即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等,這就叫做苦谛。因爲衆生自尋煩惱,以采集苦因而成苦果,誤以爲樂,這就叫做集谛。如欲滅去苦因苦果,達到離苦得樂,這就叫做滅谛。因此必須要以求證道果,升華人生而得達究竟的法門;這就叫做道谛。

  並且以人世事物,一切都是變遷不定,根本沒有永恒,所以名之爲“無常”。人生一切,純苦無樂,因此名之爲“苦”。一切皆空,所以名之爲“空”。而且分析身心,乃至世界,其中畢竟沒有我的存在,所謂世界身心,但爲我的所依,並非我的真實,又名之爲“無我”。因此綜觀人生世界,名爲“無常”、“苦”、“空”,“無我”。

  十二因緣:首先從無明開始,無明就有不明根本,不知其所來的意義,普通人們對于生命或心靈意識活動的泉源,都是一本糊塗,不明究竟,反之,就是明自覺悟而得其究竟了,可是一切衆生,都從無明而來,所以姑且裁定以無明爲開始的因。首因無明而發生第二相互關系的行,行就是動能的意思。第叁因行而有識的作用,識是基本能思的潛力。第四因識而構成名(抽象的觀念)色(實質的生理與物理)。第五團名色而生起眼等六根與色等六塵進入的現象。第六國六人而發生接觸的感覺。第七因觸而引起領受在心的作用。第八因受而發生愛欲的追求。第九因愛而有求取的需要。第十因取而現有的存在。第十一因有而成生命的曆程。第十二因生而有老死的後果。複因老死而轉入無明,又形成另一因緣的生命。

  無明循前列循環因緣的次序,而互爲因果,因此生生滅滅,如環的無端無盡,虛妄相續,建立一個幻化的人生世界曆程的現象,同時,又用這一法則,說明物理的,與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叁段時間中…

《禅宗與道家(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宗與道家(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