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與道家(下)

  禅宗與道家(下)

  南懷瑾

  下冊目錄:

  第二部 道家與道教

  一、道家學術思想與黃老、老莊的淵源

  二、隱士思想與道家

  叁、方士的學術與道家

  四、關于道家方士學術思想的淵源

  五、道家與道教學術思想的內容

  六、漢魏以後的神仙丹道派

  七、道家與道教宗祖人物思想的略論

  八、道教

  九、道家及道教思想與中國文化的教育精神

  《禅與道概論》後語

  第二部道家與道教 一、道家學術思想與黃老、老莊的淵源

  (一)道家與黃老

  道教,完全是以道家的學術思想做內容的宗教,道家學術思想的內容,也就是中國文化的原始宗教思想、哲學思想、科學理論,與科學技術的總彙,籠絡貫串中國文化上下古今的大成。雖然道家與道教,在宗教色彩上,有時混淆不清,但在實質上,道教與道家,卻大有異同之處。可是,一般習慣,對道家與道教的分野,區別不清,隨便就加它一頂迷信的帽子,把它送入海上叁山,可望而不可及,列爲虛無缥渺之間了。

  關于道家的學術思想,紀曉岚曾經從好的方面來看,評定它是“綜羅百代,廣博精微”。當然,任何一種學術思想,正如天下事與物一樣,都有正反、好壞的兩面,道教學術思想,固然廣博精微地綜羅百代,但它流傳久遠,加上駁而不純的結果,便變成“支離破碎,怪誕雜亂”,可是,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就抛棄一個傳統文化的無盡寶藏,那是非常荒謬的舉動。

  現在爲了盡量簡化地介紹道家與道教,首先須要提出道教與道家的淵源。

  道家學術思想的形成,把它簡單地歸納分類,約有四個來源所組成:(1)黃、老學術。(2)老、莊思想。(3)隱士思想。(4)方士學術。

  道教宗教學術思想的形成,也簡單地把它歸納分類做四個來源:(1)淵源于道家學術思想。(2)發生于政治社會的演變。(3)促進于外來宗教的刺激。(4)基本于神秘學術的迷戀。

  講到道家的學術思想,在秦、漢以後,往往以黃、老並稱,或老、莊具列,做爲道家的宗祖。所謂黃,便是指黃帝;老,當然就是老子,但無論是黃、老並稱,或老、莊具列,我們普遍地都知道老子的確算是道家宗祖,如果拉上黃帝做爲道家的宗祖,在一般的習慣上,便有信與不信的了。凡是笃信道家的,自然毫無疑議,如果不信道家的,便訾議百出,笑它是不經之談。其實,笃信道教的,卻也未必承認黃帝爲道教的創始者呢!究竟黃帝算不算道家的宗祖?而且他取得道家宗祖的資曆,又有何根據呢?一般引證古書,號稱爲黃帝的著述,如醫藥書籍的黃帝《內經》,以及道家流傳用于兵法或謀略學的黃帝《陰符經》等,曆來學者,幾乎都公認是後世的僞書。除了在曆史上,承認黃帝是我們上古民族創建國家,比較有史料可稽的祖先以外,幾乎無法證實他有可靠的學術思想流傳下來。那麼,說黃帝便是道家的宗祖,又有什麼理由可以相信呢?其實,這就是我們對于文化曆史的觀念,向來易于忽略的問題。我們須要了解上古的學者,對于我們遠古曆史與文化的追尋,要想上溯黃帝以前,除了傳說的資料,值得存疑考據以外,實在缺乏文獻上比較可靠的證據,爲了學術上的謹慎忠實,所以便斷定以黃帝爲始祖。因此,凡是講到中國文化曆史的淵源,便也都從黃帝講起了。如果依照道家流傳的,所謂值得存疑的資料來講,我們的民族曆史,便可高推到一百多萬年前,至少也有十幾萬年的悠久,似乎有點那個?所以用史筆一判,便很客氣地斷定以黃帝爲開始。道家素以黃、老並稱,自認它的學術淵源,是遠紹黃帝,這就是表示道家的學術思想,是根據中國上古文化正統傳承的觀念,並非是故做玄虛的謊言。(南子·修務訓》中說:“世俗之人,多貴古而賤今,故爲道家,皆托之于神農、黃帝,而後能人說。”漢代著《史記》的司馬遷,他生在淮南子以後,比淮南子更了解這個思想,所以他在寫道家方士的《驺衍列傳》中,便說:“先序今而上至黃帝,學者所共術,大並世盛衰。”這就是說明黃帝,是中國學術上共同所承認的文化共祖,豈但只是道家如此而已。

  (二)道家與老莊

  提起老子,真是一個千古絕妙的人物,我們首先提出司馬遷在《史記》上,關于孔子見了老子以後,孔子對于老子所加的評語,也就是後來號稱爲正統儒家所不肯承認的話,那便是孔子說老子“其猶龍乎?”贊歎他是見其首不見其尾的妙人。

  老子,是中國自古以來,隱士思想的總代表,他是一個博古通今,具有十分淵博的學問,而且富于超越塵俗的修養,不求名利的隱君于。。所以到了司馬遷爲他寫傳記的時候,也是捉摸不定,只好把那些有關于老子的傳說異聞,一概記載上去,做了一篇忠實的報道。至于老子,是否便是李耳、老聃,或老萊子,一概不加肯定。老子其人的妙處莫名,不但司馬遷在筆下,已經把他寫成神龍見首而不見尾,後來又被人推崇爲道家的宗祖,再被道教扯上做教主,登上太上老君的寶座,那就更是神乎其神了。

  我們不要忘記,在中國文化史上,把道家學術思想,判歸老子的管領範圍,那統統是秦、漢以後學者筆下玩的把戲,我們只要留心曆史,便知在漢初有名的,用道家思想做政治領導的文、景時代,凡是講到道家的學術,都是用黃、老並稱的。到了司馬遷著《史記》,舉出他父親司馬談《論六家要旨》以後,跟著便有劉歆《七略》,班固《漢書·藝文志》等的著述,不但把周、秦之際的學術分家,使其門庭對立,壁壘分明,而且把道家投懷送抱,確定歸在老子的戶籍之內,于是後世學者講道家,便有以老、莊具列的趨向。魏晉以後的道家者流,講傳承的系統,便有謂老子傳關尹子與庚桑子,庚桑子傳壺子,壺子傳列子,列子傳莊子等一系列的學術世譜出現了。

  其實,無論後世的道家與道教之徒,首先都接受了太史公司馬遷父子的說法,先入爲主,輕輕地蒙混過去,如果起司馬遷于九泉來對話,一定非常可笑。司馬遷著《史記》,及其自序之中,都說自己父子的思想,是宗奉道家的思想,而且也很推崇老子。後來班固父子刻意求工來著《漢書》,站在西漢以來儒家的觀念,也說司馬遷父子是道家的思想,推崇老子,而且有不以爲然的按語。殊不知他已忽略了司馬遷筆下微言大義的用意,他所說的道家,正是擡出來自上古,中國文化傳承“學者所共術”的道統,他只是拿老子來做正面的襯托而已;如果他認爲老子就是道家的宗祖,他爲什麼不專工羅織老子的事迹,爲他好好寫一篇偉大的傳記呢?他能夠空前地破格創例,爲當世無赫赫之功,而素位而行的孔子寫世家,而且寫得那麼偉大精到,難道就不爲他父子所崇拜的老子也寫一篇類似世家的傳記嗎?結果呢?在他著的《史記》裏,他很公平的,只把老子歸並在《老莊中韓列傳》裏去,就此一筆帶過罷了。這就是司馬遷用他習慣的史筆,要人在他全部的著述裏,尋出他當時的處世環境;他既不同意于西漢以來,實際是陽儒暗道,卻自號稱爲正統儒家的人物,同時也不同意自秦、漢以後,實際是方士變神仙的假道家的作風。可惜我們後來的學者,既栽在司馬遷的筆陣裏,又受劉歆、班固等人一再暗示的影響,加上被魏、晉玄談的陪襯,便把道家的學術思想,扼殺在老、莊的戶籍之內,忽略了道家真正的“綜羅百代,廣博精微”的內容。因此,我們提到道家,便會以老、莊做爲中心代表的觀念,就此因襲聯想而成了。

  二、隱士思想與道家

  隱士思想,曆來占據傳統文化精神最崇高、最重要的地位,只是它如隱士的形態一樣,一向采取“遁世不見知而無悶”的隱逸方式,所以被大家輕易忽略,而容易忘記。如果強調一點來說,隱士思想,與曆史上的隱士們,實際上,便是操持中國文化的幕後主要角色。至于講到道家的學術思想,更與隱士思想,不可分離。與其說道家淵源于黃、老,或老、莊,毋甯說道家淵源于隱士思想,演變爲老、莊,或黃、老,更爲恰當。爲什麼我們提出隱士思想的重要至于如此呢?簡單地舉出叁個理由,加以說明,便可易于明了其中的道理了。

  (一)上古曆史傳說上的反證

  我們的曆史,自上古以至秦、漢。可稱爲正史的,除了孔子著的《春秋》,以及春秋的叁傳(《左傳》、《公羊》、《谷梁》)與《國語》以外,便是孔子和孔門弟子參加修整過的五經(《易》、《禮》、《詩》、《書》、《春秋》)。後人有所謂“六經皆史”的說法,那便是說,我們所保留的五經資料,都是具有充分價值的史料,但是,這些都是屬于正史的題材;此外,如自古流傳,散見于民間及諸子百家的傳說當中,所記述有關的史料,是屬于曆史背景上反證的部分,也不能說毫無采信的價值。相傳曆史上的隱士,在叁代之際,便有許由、巢父、卞隨、務光等人,這些人物,大多都是“視富貴如浮雲”,所謂敝展功名,薄視帝王而不爲的角色;同時,又說他們的學問、道德、人品,都是有超人的成就。正因爲他們浮雲富貴,敝屣功名,所謂“天子不能臣,諸侯不能友”,因此使我們曆史上所推崇的聖帝明王,如堯、舜、禹、湯等人,都爲之禮敬景仰有加;換言之,凡是上古的聖君名王,無論爲政爲人,最顧忌的,便是隱士們的清議與輕視。尤其在野的知識分子,和民間的心理,對于隱士們態度的向背,非常重視,到了秦、漢以後,司馬遷作《史記》,特別點出隱士一環的重要,把他和謙讓的高風合在一起,指出中國文化,與中國文化人高尚其志的另一面目。因此他寫世家,便以《吳太伯世家》做點題;他寫列傳,便以《伯夷列傳》做點題,尤其他在《伯夷列傳》中,借題發揮,大發其曆史哲學與人生、世事哲學的議論,比他的自序,還要進一層,深刻透露出文化哲學的觀點,強調隱士思想的背景,與其崇高的價值。

  (二)孔子與隱士的思想

  其次,如衆所公認我們大成至聖先師的孔子,大家都知道他是一個心存君國的…

《禅宗與道家(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