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與道家(下)▪P11

  ..續本文上一頁,本來便可與“天地同修(齡),日月同壽(命)”,而且還可以控製天地,操縱物理。可是爲什麼不能發揮這種潛能?爲什麼自己做不到呢?①由于人類自己不能認識生命的根源,被外物所朦蔽,被七情六欲所擾亂,“隨時隨地自己製造麻煩,自己減滅壽命。②由于不知道延續補充的原理,只知道減少的消耗,不知道增加的妙用。到了戰國時期,因爲時衰世亂的刺激,國爲自由講學風氣的盛行,因爲民間研究學術思想,漸爲上流社會所重視,于是燕、齊之間,笃信這種思想觀念的方士們,有的從天文物理、地球物理的研究,認爲人身生命的規律,是與天地運行不息的規律相同的,便建立一種養生的原則和方法。在這種方法的總則之下,有的做物理、生理的研究,有的做化學藥物的研究,有的做鍛煉精神、頤養神氣的研究,有的做祭祀、祈禱、淨化思想信仰的研究,花樣百出,各執一端。可是,這只是舉出他們對于人生修養的方術觀念而言,他們從這種方術觀念出發,至于立身處身,用在對人對事的觀點,也各有一套思想和理論,就構成諸子百家異同的學說了。我們姑且不管這種絕對而崇高的現實理想,是否真能做到?至少,這種對于人生價值,與生命具有偉大功能的觀念和理論,實在在世界文化思想史中,是史無前例,只有中國一家一一道家首倡其說。過去中國醫學的理論基礎,完全由道家這種學術思想而來,因此,在魏、晉以後,醫家不通賜經》、《內經》、《難經》與道家學術的,便在醫理學上,大有欠缺了。

  2.方士思想的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這種新興流行的“方士”思想,在只知窮經讀書的學者,除了坐以論道,討論人文的思想以外,完全缺乏科學興趣,不加重視,甚之,笑爲荒謬不經、一概鄙棄,而在通人達士的上流人士,也與愚夫愚婦一樣,便多多少少受其影響。于是,當時流行的“養神”、“服氣”、“餌藥”、“祀禱”等風氣,便逐漸普及,等于這個科學時代,不管懂不懂科學,原子冰淇淋、原子理發,也隨科學的風氣,隨口亂喊一氣,尤其如美國,科學的幻想小說,猶如《封神演義》一樣流行。現在我們只把當時道家方士思想有關的著名學說,分類舉例加以說明:

  (1)養神論者的理論與方法:當然首推老子,例如老子所說養神論的原則,便有:“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爲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老子講出這個谷神,後世有些旁門左道的道士與煉師們,便把它生拉活扯到醫學的範圍,弄到身體的生理上去,認爲這個“谷”字,便是“榖”字,“榖神”,一種解說是脾胃的神(道士們稱它叫中宮的部分),一種解說是榖道(大腸與腎髒的銜接處),于是使忍屁不放,緊撮榖道,認爲便是合了老子的道法,修煉“谷神”的妙術。其實,老子所謂的“谷神”,只要細讀老子的“致虛極,守靜笃”的道理,便可知道他所說的:“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日靜,靜日複命”的方法論,便是“谷神”的注解了。能把心神甯谧,靜到如山谷的空曠虛無,便可體會到“空谷傳音,虛堂習聽”、“綿綿若存”的境界了。魏、晉、隋、唐以後,道家“存神養性”的方法,配合道家醫學的《內經》,與道教所造的《黃庭經》,就又産生“內機返照”、“長生久視”的理論。所以“內視”與守肚臍眼的方法,都是後世道家修煉的事,並非禅宗的術語,如果有人弄錯了,應當注意。

  那麼,道家所說的神,究竟又是什麼呢?這在戰國時期的子書中,存有很多同異的說法,姑且舉幾個例來說明:《易經·系傳》:“神無(無)方,而易無(無)體。”後來司馬談《論六家要旨》中說“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司馬遷在《律書》中,更加發揮說:“神使氣,氣就形。”“非有聖人以乘聰明?孰能存天地之神,而成形之情哉!”司馬氏父子所說的形神問題,與黃帝《內經》太素本神論篇中,岐伯所說。的形神論,原則一致,如:“形乎形,目冥冥,問其所痛,索之于經,慧然在前,按之不得,複不知其情,故曰形。”又:“神乎神,不耳聞,目明,心開,爲志先。慧然獨悟,口弗能言,俱見獨見,適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雲,故日神。”這些有關道家思想所說的神,都不是宗教性質所謂的神,而且這些神的理論,是科學的,也不是純粹哲學的,但是它不是物理的唯物思想,它是神能馭物,做爲生命根源心物一元的思想。到了道教《黃庭經》的手裏,這種原始道家生命的神論,便被它穿上道袍法服,繪上鬼神的臉譜,站在人身五髒六腑、四肢百骸的每一穴道裏去了。于是,依照《黃庭經》思想的觀念,我們這個生理的身體,簡直成了一個神的神秘世界。如果用它來解釋儒家思想、《大學》、《中庸》戒慎恐懼的理論,培養誠敬的心志,倒是最好的注解。倘使從純粹道家原始科學思想的觀念看來,這種貫串生理與宗教性質的學問,實在爲世界宗教思想史上獨一無二的境界,在此不及細說。

  (2)養氣與煉氣論者的先聲:在周穆王之後,到東周開始,至于春秋期間,道家方士們的修養方法,是偏于養神的,到了戰國時期,因爲醫藥的進步,藥餌、煉丹的方術盛行,因此道家修煉的方法,從專門主張養神的階段,便進入兼修“形神俱妙”,偏重服氣、煉氣的階段了。在這個時期,爲道家代表者的莊子,便隨處並論“形神俱妙“的方法與理論,所以同爲道家宗祖的老子和莊子,他們的學術思想,雖然脈胳相承,而在理論的旨趣與方法上,便有異同之處了。莊子說的養神原理,大致不外忘物忘身、視生死爲一貫,齊物吾于無形,而在方法上,卻特別提出“齋心論”與“坐忘”論,爲養神合道的根本,使其能夠到達“虛室生白,吉祥止止”的境界,然後才可以“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比起老子的道妙理論,已經演進得相當具體。可是他在養神以外,又同時提出養氣的方法,說明:“真人之息以踵,衆人之息以喉”,以及“緣督以爲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等理論,隨處說明氣機存在的作用,與生命關鍵的道理。莊子這種學術思想的發展,顯然是受到“方士”思想的影響。不但莊子是如此,與他先後同時,認爲是直承孔子,行仁由義,當今天下,舍我其誰的孟子,在他的學說之中,講到修養的方法,也顯然是受到道家“方土”養生思想的影響,與孔子原來平實的學說,已經大異其趣,與曾子的“慎獨”與“誠意”,子思的“誠明”和“明誠”的養神方法,也大有不同。孟子在修養方法上,幹脆提出養氣的言論,所謂:“夫志,氣之帥之。”乃至特別提出由養其夜氣而至于平旦之氣的氣象,然後可養到至于浩然之氣,而充塞于天地之間,而且更具體地說出養氣進修的程序,如:“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謂神”等言論,無論如何,在孔子、曾子、子思傳承的修養方法理論中,實難找出類似這種線索的。

  經曆兩千年來的道家煉丹學說,始終不出氣的範圍,一般想求“長生不老”,效法修道的人們,吞吐呼吸,熊經鶴伸,天天在吐故納新而煉氣,做爲修道的張本,那麼,道家所謂的氣,究竟是什麼東西呢?也經常有人問我,服氣,應該歸納到哪裏才對?或爲下丹田(臍下)?或爲中宮謂腔部分)?殊不知這個身體,猶如一副內外通風的皮袋,裝進許多骨骼,腑髒,全部神經系統,血液與內分泌,牽一發而動全身,到處都是流行無礙的,譬如一個皮球,當你打氣進去的時候,你想把氣集中停留在皮球的某一固定處所,是可能的事嗎?如果不可能,那麼,吐納呼吸的煉氣術,等于是通風作用,藉以做到吹掃清潔的運動而已,那裏可以積氣煉丹,而得“長生不老”的成果呢?印度一部分瑜伽煉氣術的理論,認爲空氣當中,充滿了日光能,以及許多不可知的物理養分,可以增加人的壽命。殊不知血氣當中,固然存有許多營養人身的作用,譬如氧氣,如果過分吸收得多了,它也會變成有害無益的,日光能吸收得太多了,也是會改變人體的形質,乃至可以引起不良的後果。總之,這些理論,都是似是而非的妄語,實際上,都被“依文解義”所膝蔽,並不真能了解道家的意義,所以魏、晉以後的神仙家們,生怕大家誤解氣字的意義,更獨創一格,把這個氣字,改寫成“炁”字,這樣便是後世道家另一派的旁門,專以拆字方式傳道的一種先趨。這個從無“無”火而組合成的“炁”,也就是道家,用來說明此氣非空氣的道理。另有一種觀念,把氣、氣、炁叁個中文的字,做了叁層解釋,認爲有米的這個氣,是指呼吸的氣,不加入米字的氣,是指空氣的氣,只有無火的炁字,才是道家所講的氣。什麼才是道家氣字的真正含義呢?那便是專指生命本有的一種潛能,並非是電,也非原子的作用,我們站在現代的觀念,借用現代的知識,只能爲它借用一個物理學上抽象的名辭--“能”,做爲暫時的解釋而已。由此而知,所謂吐故納新等煉氣的方法,並非說它對于健康養生沒有用處,只能說道家用吐故納新的呼吸術,不過像是借用一根火柴,靠它來點燃自身潛能的一種方法而已。

  我們對于這些太涉專門的解釋,爲了節省時間,不能多說,現在繼續說明戰國時期的道家,由“方士”們提出“形神俱妙”的服氣、煉氣的修養方法以後,便由“方士”的觀念,提升到“神仙”的境界,其中開始劃時代的信念的,又是莊子;在傳統的信念中,對于道高德妙,成爲君子、大人、先生、聖人,無形中把它變爲人位當中的至高標准。莊子由此標准再向上提升,便創立了“至人、神人、真人”的名號,如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後世道家與道教,用以稱呼得道的神仙,叫他爲“真人”的,便是從莊子的觀念開始。我們要知道,在莊子全部思想的觀念裏,如果一個人達不到這種神人的境界,便是…

《禅宗與道家(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