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話
南懷謹先生著
目錄
話頭
中國禅宗的初祖--達摩大師
對我是誰人不識
面壁而坐終日默然
爲求真理而出家的少年學僧--神光
神光的斷臂
達摩禅
了不可得安心法
禅宗開始有了衣法的傳承
達摩所傳的禅宗一悟便了嗎
達摩禅的二入與四行
僧昙琳序記雲
五度中毒、只履西歸
南北朝時代的中國禅與達摩禅
北魏齊粱之間佛學與佛教發展的大勢
齊粱之間中國的大乘禅
中國大乘禅的初期大師
南北的奇人齊事--中國維摩禅大師傅大士
平實身世
照影頓悟
被誣入獄
舍己爲人
名動朝野
帝廷論義
撒手還源
附:有關傅大士的傳記資料
還珠留書記
話頭——答叔、珍兩位質疑的信
清人舒位詩謂:“秀才文選半饑驅。”龔自珍的詩也說:“著書都爲稻粱謀。”其然乎!其不然乎?二十多年來,隨時隨地都須要爲驅饑而作稻粱的打算,但從來不厚此薄彼,動用腦袋來安撫肚子。雖然中年以來,曾有幾次從無想天中離位,寫作過幾本書,也都是被朋友們逼出來的,並非自認爲確有精到的作品。
況且平生自認爲不可救藥的缺點有二:粗鄙不文,無論新舊文學,都缺乏素養,不夠水准,此所以不敢寫作者一秉性奇懶,但願“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視爲人生最大享受。一旦從事寫作,勢必勞神費力,不勝惶恐之至,此其不敢寫作者二。
無奈始終爲饑餓所驅策。因此,只好信口雌黃,濫充講學以糊口。爲了講說,難免必須動筆寫些稿子。因此,而受一般青年同好者所喜,自己僅覺臉紅。此豈真如破山明所謂:“山迥迥,水潺潺,片片白雲催犢返。風潇潇,雨灑灑,飄飄黃葉止兒啼。”斯如而已矣乎!
但能了解此意,則對我寫作、講說,每每中途而廢之疑,即可諒之于心。其余諸點,暫且拈出一些古人的詩,借作“話題”一參,當可會之于心,啞然失笑了!關于第一問者:
中路因循我所長,由來才命兩相妨。
勸君莫更添蛇足,一盞醇醪不得嘗。(杜牧)
促柱危弦太覺孤,琴邊倦眼眄平蕪。
香蘭自判前因誤,生不當門也要鋤。(龔自珍)
關于第二問者:
飽食終何用,難全不朽名。
秦灰招鼠盜,魯壁竄鲰生。
刀筆偏無害,神仙豈易成。
卻留殘阙處,付與豎儒爭。(吳梅村)
關于第叁問: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裏遊。
睹人青眼少,問路白雲頭。(布袋和尚)
勘破浮生一也無,單身只影走江湖。
鸢飛魚躍藏真趣,綠水青山是道圖。
大夢場中誰覺我,千峰頂上視迷徒。
終朝睡在鴻蒙竅,一任時人牛馬呼。(劉悟元)
南懷瑾 1973年孟春
中國禅宗的初祖——達摩大師
據禅宗的史料的記載,菩提達摩秉著他師父(印度禅宗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的遺教,正當中國南朝粱武帝普通元年、後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五二0年)期間(據《景德傳燈錄》。[宋本]的西來年表。)到達了中國。他的師父的遺教說:“路行跨水複逢羊,獨自棲棲暗渡江。”便是指他由南印度渡海東來,先到南朝與粱武帝見面,話不投機,因此就棲棲惶惶地暗渡長江,到了北朝的轄區河南的嵩山少林寺。佛典中對于傑出的人才,向來比之爲龍象。達摩大師在南北朝時代,傳授了禅宗的心法,雖然有了二祖慧可(神光)接承了他的衣缽,但是道育和尚與道副和尚以及比丘尼總持,也都是他的入門弟子。尤其是神光與道育,更爲傑出。但是他們遭遇的時勢,與傳教的阻力也更爲艱難。這便是他師父遺言所謂“日下可憐只象馬,二株嫩桂久昌昌”的影射了。
中國的畫家,在元、明以後,經常喜歡畫一個環眼碧睛而虬(qiu2:虬龍,傳說中的一種龍)髯(ran2:兩頰[jia2]上的胡子。泛指胡子)的胡僧,足踏一枝蘆葦,站在滔滔的波浪間,作前進的姿態,那便是描寫達摩大師由南朝暗渡長江而到後魏的典故。達摩偷渡過江到北方去是不錯,是否用一枝蘆葦來渡江,卻無法稽考。這很可能是把神僧“懷渡和尚”的故事,納入“獨自棲棲暗渡江”的詩情畫意中,以增添達摩的神異色彩。
對我是誰人不識
達摩大師由南印度航海東來,先到了廣州。那時,距離唐太宗時代大約還差一百年,玄奘還沒有出生。而在這以前,印度的佛教與印度的文化傳入中國,都是從西域經過中國西北部而來的。中國曆史上所稱的北魏(或稱後魏),便是佛教文化的鼎盛地區,也是南北朝期間佛教最發達的時期。同時,也是中國佛教從事翻譯,講解佛經義理,尋思研探般若(慧學)等佛學文化的中心重鎮。
同此時期,南朝的粱武帝也是笃(du2:忠實,全心全意。)信宗教的統治者,他以宗教家的資質,虔誠地相信佛經與道教。曾經親自講解佛經與《老子》,又持齋信佛,舍身佛寺爲奴,又充當傳教師,講解道書,過一過傳教師與學者的瘾,這已是違背大政治家的法則,沒有做到無偏黨而“允執厥中”,也可以說,因此便注定他要失敗的後果。所以達摩大師的師父(般若多羅),六十年前遠在印度時,便預言他會失敗。他告訴達摩說:“你到中國傳道,將來悟道之士,多不勝數。但在我去世後六十多年,那一個將有災難,猶如“水中文布”(指粱武帝),你須好自爲之。最好不要在南方久耽,因爲南方的領導者,只是喜歡世俗有所爲而爲的佛教功德,對于佛法的真谛,並沒有真正的認識。”
達摩大師又問他師父,中國佛教以後發展的情形。他師父說:“從此以後再過一百五十年,會有個小災難。”同時告訴他另一預言:“心中雖吉外頭凶,川下僧房名不中。如遇毒龍生武子,忽逢小鼠寂無窮。”這便是指中國佛教僧衆中有些不自檢點,因此招來北周武帝的廢佛教、廢僧尼的災難,業就是中國佛教史上有名的“叁武之難”之一。
預言的偶中也罷,不幸言中也罷,這是禅的零星小火花,而非禅的重心,並不足爲奇。後來達摩大師初到南方與粱武帝見了面,粱武帝果然問他:“月+關(我)登位以來,造佛寺、寫佛經,引度人們出家爲僧,多得不可勝記。我這樣作功德,請問會有什麼結果?”大師說:“這些並無功德。”粱武帝問:“何以沒有功德?”大師說:“這些事,只是人們想求升天的果報,終歸是有滲漏的因果關系。猶如影子跟著形體,雖然是有,畢竟不是真實的事。”粱武帝又問:“怎樣才是真的功德呢?大師說:“真正智慧的解脫,是證悟到智慧的體性,本來便是空寂、圓明、清淨、妙密的實相無相。這種智慧成就的真功德,不是以世俗的觀念求得的。”粱武帝問:“怎樣是聖道最高的第一義呢?”大師說:“空廓無相,並無聖道的境界。”粱武帝問:“那麼,與我相對的是誰呢?”大師說:“不知道。”
新語雲:原文記載:“帝問:“如何是聖谛第一義?”師問:“廓然無聖”。帝問:“對(月+關)者誰?”師曰:“不識”。”今皆擅加語體新譯,以便此時此地的讀者容易曉了。如果求准確,仍須讀原文爲准,不必隨便阿從。
唯“不識”一句,應照唐音讀之。相當于現代的廣東話、閩南語。蓋廣東話及閩南語,還能直接唐音。如照現代語讀之,認爲“不識”,就是不認識的意思,大體固然可通,究竟離禅宗語錄的原意甚遠了。
又:禅宗教人直接認識“我”是什麼?什麼是“我”?元、明以後的禅師,教人參“念佛是誰?”也便是這個意思。粱武帝被達摩大師迫得窘了,問到得道聖人們至高無上的真理,第一義谛的境界是什麼?大師便說那是空廓無相,也無聖道存在的境界。因此使粱武帝更窘,所以他便直截了當用責問的口吻說:“對(月+關)者是誰?”這等于說:既然沒有境界,也沒有聖道和聖人的存在,那麼,你不是得道的祖師嗎?得道的祖師豈不就是聖人嗎?那你此刻和我相對,你又是誰呢?這一句,真問到了關節上去了。大師就抓住這個機會說:“莫知”啊!這等于說:不要說我本非我,你粱武帝若能真正懂得我本非我,現在相對之你我,畢竟無“我”可得時,你便成了!可惜粱武帝真“莫知”啊!所以大師也只好溜之大吉,偷偷地暗自渡江北去了!
關于“廓然無聖”一語,解釋得最透徹的莫過于明末禅宗大師密雲圓悟的答問《中庸》“雖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的話了。密雲圓悟禅師說:“具足凡夫法,凡夫不知。具足聖人法,聖人不知。凡夫若知,即是聖人。聖人若知,既是凡夫。”《尚書》多方說:“唯狂克念作聖,唯聖罔念作狂。”皆作如是觀。面壁而坐終日默然
達摩大師渡過長江,到達少林寺後,便一天到晚默然不語,面對石壁跏趺而坐(俗名打坐)。他本來是從印度過來的外國和尚,可能當時言語不太通。同時,那個時代的人們,除了講論佛學經典的義理以外,只有極少數的人學習小乘禅定的法門,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禅宗。因此,一般人對于大師的“終日默然,面壁而坐”就莫名其所以然了。所以大家便替他取了一個代號,叫他“壁觀婆羅門”。當此之時,舉世滔滔,哪裏找到明眼人?哪裏找個知心人?又向哪裏找個“舉世非之而不加沮,舉世譽之而不加勸”,立志以天下爲己任的繼承人呢?所以他只有獨坐孤峰,面壁相對,沈潛在寂默無言的心境裏,慢慢地等待著後起之秀的來臨了!
新語雲:後世學禅的人,有的“拿到雞毛當令箭”認爲要學禅宗,便須面對牆壁打坐,才是禅門的心法。而且這種情景,愈傳愈久,流入唐、宋以後的道家,修煉神仙丹法者的手裏,就變成“百日築基,叁年哺乳,九年面壁”的修道程序了。換言之:只要花上十二、叁年的修煉代價,便可“立地成仙”而“白日飛升”。比起六歲開始讀書求學,花上十二、叁年的時間,才拿到一個學位,然後謀得一個職業,也僅得溫飽而已。如此兩相比較,學仙實在太劃得來。究竟是耶?非耶?或僅爲夢寐求之的呓語耶?暫時…
《禅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