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海蠡測
南懷瑾
禅宗之演變
禅宗之宗旨
公案語錄
機鋒轉語
證悟知解
宗師授受
參話頭
神通妙用
生死之間
中陰身略述
醒與夢
禅宗與教理
禅宗與禅定
禅宗與淨土
禅宗與密宗
禅宗與丹道
禅宗與理學
心物一元之佛法概論
佛法與西洋哲學
修定與參禅法要
跋
禅海蠡測剩語
出 版 說 明
禅宗,初創于北魏,盛行于唐宋。獨特的禅宗理論和修持風格,曾對世人的價值取向、思想情感和思維方式以深刻的影響,以至于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不了解禅宗,也就不了解中國佛教的特質,也無法了解千百年流傳下來的許許多多的文化藝術作品的思想內涵。本書是臺灣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親筆撰作的一部禅宗研究著作作者通過縱向的敘述和橫向的比較,對禅宗的演變、宗旨、傳授和修行實踐,禅宗與淨土宗、密宗、丹道、理學和西方哲學的異同等,作了分門別類的論述,提出了不少獨到的見識。茲經作者和原出版單位臺灣老古文化事業公司授權,將老古1992年版校訂出版,以供研究。
複旦大學出版社
初 版 自 序
運厄陽九,閉居海疆,矮屋風檐,塵生釜甑。客來自遠,顧而讓之曰:子脫屣圭纓,棲情衡泌有日矣;曩者掩室岷峨,行腳康藏,風霜凋其短鬓,煙水曆乎百城,矻矻(ku)窮年,究此一事;雖夢宅虛無,本乏可留之迹,而空書斐亹(wei),終成不著之文,際茲慧命絲懸,魔言鼎沸,同舟俨分乎楚漢,一室而判若參商,正法衰微,乾坤幾息,不有津梁,罔克攸濟,金針密固,庸所安乎
聞已而思,瞿然有省。夫妙契匪意,真證難言,動念已乖,況涉文字。然無說自說,瓶瀉雲興,從上祖師,皆非得已,矧余末學,粗具見聞,窺測之談,不離知解,揆諸先聖盍各之義,竊比昔賢就正之情,磚石之投,連城或致,則亦何妨著佛頭糞,大作寱(yi)語耶!爰濡禿管,率成斯編,所涉雖繁,要仍以禅爲主,如葉歸根,如水赴海。倘閱者因筌得魚,見月廢指,形山打破,會即不疑,是吾心也。若遇明眼,爍破面門,此中廓然,徒添絡索,一場懡(mo)①,轉見敗阙,則余知過矣。
一九五五年七月一日
淨名庵主南懷瑾識于臺灣
注:①左堅心右羅 luo 叁聲
二 版 自 序
時輪劫濁,物欲攫人,舉世紛纭,鈍置心法,況禅道深邃,剋證難期;余以默契宿因,嗜痂個事,覓衣珠于壯歲,慮魔焰之張狂,故不辭饒舌,綴拾斯文。然投滴巨壑,吹毫太虛,沈沈無補時艱,複將廿載。頃者,莘莘學子,驚顧域外之談禅,攘攘士林,欲振墮緒,再請重鑄斯編,冀複燃燈暗室;固知舊鉛新椠,盡同夢裏塵勞。唼響撩虛,等是狂思玄辯,禅非言說,旨絕文詞,拈花微笑,能仁已自多余,渡海傳衣,少室徒添滲漏,五家七派,無非自碎家珍,萬別千差,透澈何勞豎指,斯編之作,爲無爲,何有于我哉
一九七叁年仲夏
南懷瑾再序于臺
禅宗之演變
釋迦一代時教,弘開于印度,流傳遍亞洲。印度後期大乘興盛,以世親時代之彙集闡揚,開後世顯密通途之學。世親年代,假定在西曆第五世紀之初(東晉時),印度本土佛教之滅亡,則在西曆第十二世紀之末(南宋時),曆時約八百年之久,其間學說嬗變,初後期中,又多不同。初期二百余年,派別紛纭,顯密異趣,大變從來學說之一貫面目。其後五百余年,大師零落,任運敷衍,燦爛余葩,遂歸萎謝。印度素乏曆史觀念,佛教發源于印度,經典記述,史迹阙如。後賢考證雖精,片羽吉光,不無罅漏。在中國開創之十宗,通途皆歸于佛,後先輝映,彌增光彩,禅宗當爲其首。有謂禅宗乃後期大乘佛法流行時所開創,臆測之說,殆難征信,姑予存疑可也。
印度原來情形
佛所說法,若顯若密,皆有典籍可據。唯禅宗傳承,缺乏考證資料,學者視爲疑案,且有指爲僞造者。曆來禅宗學者,對此問題,謂爲教外別傳之旨,皆舍而不論;宗門所傳,則以靈山會上,拈花微笑一則公案,爲其開端。
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衆,是時衆皆默然。惟迦葉尊者,破顔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诃迦葉。
又雲:世尊至多子塔前,命摩诃迦葉分座令坐,以僧伽黎圍之。遂告曰:“吾有正法眼藏,密付于汝,汝當護持。”並敕阿難副貳傳化,無令斷絕。而說偈曰:“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爾時,世尊說是偈已,複告迦葉:“吾將金縷僧伽黎,傳付于汝,轉授補處,至慈氏佛出世,勿令朽壞。”迦葉聞偈,頭面禮足曰:“善哉善哉!我當依敕,恭順佛故。”
據此二說,後則經典有據,前則載籍無徵。唯宋王安石曾謂于內廷校閱秘閣圖書,得讀未經頒行之《般若大梵王問決經》,記述此事,實可徵信。並謂經內涉及國運轉變之預言頗多,故曆代帝王,皆藏之秘府。說者如此,而終乏實證,姑從阙疑而已。
宗門記其傳承,溯自釋迦以前,曆傳七佛。迹其七佛名號,于經有據。唯單傳付法之事,則又屬禅宗傳說,群疑繁興,自釋迦以次,迦葉、阿難,遞傳至二十七代,而有達摩,爲印度二十八祖,複爲中國禅宗初祖。達摩東來傳法,事迹可徵,論者崇之。
稽之宗門記載,印度二十八代傳承,諸祖行迹,與中國後代禅師,大異其趣。印度祖師,多爲叁藏大師,經、律、論,靡所不通,戒、定、慧,尤爲殊勝。迨其臨終遷化,踴身虛空,顯現神變,然後付法而寂。其間如龍樹、馬鳴皆名稱普聞,爲佛門柱石。若龍樹大師,爲中國所有八宗之祖,開來繼往,德業崇隆,事迹斑斑,衆所習知。唯二十四代師子比丘,被罽(ji去音)賓國王所殺,故有謂禅宗在印度傳承,于茲已斬,後之傳統,多所置疑。據此而論,則中國二祖亦于邺都償債,事有類同。豈後代傳法,都爲僞造。凡禅宗大德之有成就者,皆能預知,如二祖所遭遇之事,已先期自曉。師子比丘被害時,斷頭無血,唯白乳湧高數尺,其功用成就如此,豈倉皇殉道者司比。複有其師懸記,預期付法,早已得人,誠未可以世俗之見,測量之也。
中國初期情形
印度本土禅宗,既乏史料,考證無由。達摩東來,信史可據。梁武帝普通七年,達摩祖師自印度渡海至廣州,同年十月至金陵,與帝說法不契,于十一月至洛陽,寓止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共曆九年。相傳面壁九年之說,訛矣。又謂其在中國時間,曆五十余年之久。如《傳燈錄》載師示寂之日,爲魏莊永安元年戊申十月五日。通論據史辨其訛,故終爲疑案也。當時從其學法者頗不乏人,如道副、道育、尼總持等;唯慧可(神光),得其心要,是爲此土之二祖。自此以後,遞至六祖,恰在初唐高宗時代,此爲禅宗之初期。
達摩傳法慧可,師徒授受之際,猶付《楞伽經》以印心。雖曰“教外別傳”,實須符證教典,絕非憑空臆造。迨黃梅五祖,以至曹溪六祖,皆提倡《金剛經》,故後賢亦有謂禅宗爲般若宗者。六祖示現不識文字,提持心印,爲禅宗正統。說法極其平實,淺出深入,智泉噴湧,其門人錄成寶典,號曰《壇經》。其中語不離宗,皆歸于教,于釋迦之文字教義,多所闡發。因其在廣州、韶州之曹溪,開堂說法,後世溯禅宗正脈,鹹歸曹溪,故稱之曰“南宗”。而與六祖同時弘化者,尚有“北宗”神秀,學者歸仰,數亦不少。神秀以漸修爲尚,六祖以頓悟爲門,宗旨方法迥異。故言禅宗者,當以曹溪爲歸。六祖以下,得其心要者,頗不乏人,而言其正脈,以南嶽懷讓與青原行思二師爲首。南嶽一系,至馬祖道一,而宗風大振,後賢之言禅宗者尤重南嶽單傳。所謂嗣法傳承,主嫡傳正統者,非謂法嗣之外,皆所不取,惟擇學衆之中,成就至高,見地透脫,足當承先啓後者,爲其嗣長耳。
禅宗初期,不但南北二宗,俨然對峙,即六祖門下,亦漸分途。荷澤(神會)擅改《壇經》,深爲同門所不滿。如南陽忠國師(六祖得法弟子)曰:
吾比遊方,多見此色,近尤盛矣。聚卻叁五百衆,目視雲漢,雲是南方宗旨。把他《壇經》改換,添糅鄙談,削除聖意,惑亂後徒,豈成言教
苦哉!吾宗喪矣!
今之言禅宗者,舍正脈而不談,以荷澤爲宗門正統,誠非笃論。稽之《壇經》有雲:
一日,祖告衆曰:我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
神會(荷澤)出曰: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祖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茅蓋頭,也只成個知解宗徒。
荷澤于六祖門下,見解如此,已爲六祖所斥。後之賣度牒,提倡南方宗旨者,已如六祖懸記,事所必然。學者推重荷澤,謂得禅宗之的旨,實爲未可。
唐宋間之發展
自南嶽青原以後,有馬祖道一、藥山惟俨。二師出世,宗風丕變。尤以馬祖見地超越,接引機用,不重講解,門下出八十四員善知識,鹹爲出格高人。彼此論道,逸趣盎然;且皆隽永有味,義蘊無窮。如百丈、南泉、丹霞、歸宗、龐居士等,或擎拳豎佛,或瞬目揚眉,或棒喝以示宗旨,或默然以符心要。其用意必須聰明絕頂,度金針而不落言诠,甘苦到頭,睹棒喝而豁開靈鏡者,方可當下知歸,契入宗旨。禅宗至此時期,五家宗派興盛,已大異昔趣,創中國禅宗特有之典範矣。此後所謂德山棒、臨濟喝、雲門餅、趙州茶,皆承其緒而別開生面。雖然,弊隨迹生,若顛狂放浪、圓滑幽默等風氣,以謂不教而得,形雖近似,而實亂真。故至宋代宗門大匠,如圓悟勤、大慧杲師弟,力辟棒喝作略,而以理事並行。大慧住徑山日,約定下喝者罰錢罰齋,蓋深知其弊,故痛懲而力挽之也。比附此等風氣而興者,即用四言八句…
《禅海蠡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