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海蠡測▪P38

  ..續本文上一頁而來,乃有中世紀“經院哲學”之産生,此實希臘哲學之結晶也。

  歐洲中世紀哲學

  中世紀一名,史家所言,各不一致。以政治史言,則自公元四六七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至公元一四五四年,東羅馬帝國之滅亡止,前後約千年。以文化史言,則自公元五二九年羅馬帝封閉雅典大學,及其他世俗學校,令文化事業,全歸基督教會起,迄十五世紀歐洲人文運動之勃興止,亦約一千年。以哲學史言,斷自公元五世紀至十五世紀中葉止,由于基督教教權之伸張,迄至文藝複興,創開世界思想自由之先河,爲屬此一時期。

  當此時期,政治文化,變遷均大,羅馬人起于意大利中部泰北河岸之羅馬市,以智勇征服四鄰,建設一大

  帝國,後複分爲東西二羅馬,漸以式微,先後繼亡,代之而興者,爲日耳曼民族與沙拉遜帝國。日耳曼民族征服羅馬,即吸收其文化(五世紀至十二世紀之間),其別支盎格魯撒克遜人,和哥爾人,則在英法等地,分途建立王國,後複爲英法德諸國發展之基。故此時實爲基督教文化鼎盛時期,一切文化思想,皆以宗教信仰爲主,于先哲遺訓,教會特權,奉之惟謹。哲學思想中心,皆依從 “教會”及“經院”,以奧古斯丁、柏拉圖、亞裏士多德之哲學爲理據,盡其智能,以哲學解釋其教義;複以信仰歸納其哲學之思維,一切皆假定宗教之真理爲合理;理智與信仰,上帝啓示與人類思維,皆當一致。故斯時之哲學,但努力與宗教信仰溝通,調和了解,以成“經院哲學”之大成;學者有稱謂“神父哲學”雲。其開創巨子,當推奧古斯丁,奧氏致力于證實已所習知之定論,範圍宗教真理,不遺余力。其方法概用演繹法,依思維運用之叁段論法,作爲研究之資;其興趣對象之所在,亦非“認識論”,而爲超越世界之“真神”。故于自然科學及精神科學,皆所忽略。謂心靈不能用分析而知,倫理未可以經驗而論,人間至善,皆上帝所賜福。故于昔來希臘之人本人文主張,皆易而爲“神本”觀念,一切以依靠于“神”之信仰爲中心。

  “經院哲學”之“宇宙觀”,認爲世界乃上帝所創造,而非上帝本質中所産生。因上帝不斷在創造,故宇宙不致于支離破碎;時間和空間,亦上帝所創造,而上帝自身,則無時間空間之限製。被創造之宇宙,則非永久存在,乃有限而爲變化消滅者。又:上帝乃一全智全能全德之神,且可以設想之事物,皆可表示于其中;上帝所創造之事物,本爲絕對之善,故于“人生觀”完全以至善之道德觀念爲歸;並以惡非真實之惡,乃善之缺乏,而善之缺乏,乃由人自身之所爲,故人須避惡遷善,以返于上帝之至善意志。

  當羅馬帝國時代,因知識階級之改變,教會組織之發展,基督教之僧侶,已漸起而替代往日之哲學家而掌握學問特權;及至日耳曼民族勃興,其所有僧侶,殆盡爲野蠻民族之子弟加入,知識淺陋,興趣低級,對于古希臘之哲學精神,漸已消滅于無形。故當第七八世紀之際,實爲歐洲文明最黑暗之時期,及至九世紀中葉,始複有埃裏金納之著作,公之于世,可稱爲“神父哲學”之繼承者,于基督教之哲學史上,作爲一種革新之先驅。此一階段,如是持續,約五世紀半之久,統稱爲“經院哲學”時期;及至十叁世紀,而亞裏斯多德之哲學複興,基督教學者,依其學說爲背景,漸爲開明之說。雖承認絕對爲實在,而不承認超越萬有而存在,謂即在萬有之中。此種思潮運動,以大阿爾伯特與托馬斯·阿奎那爲其中大師,盛于十叁世紀,衰于十四世紀。厥後思想家遂認共相之“普遍觀念”,非爲萬有之本質,乃爲我人心中之一般概念,或一名詞而已。此與十一世紀之“唯名論”如出一轍,終至打破“經院哲學”設想信念之說,而摧毀其權威。

  按:此一時期哲學與宗教之神學,若水乳交溶,成爲一宗教“經院哲學”之特色;而以學術觀點仔細觀察,則二者之間,仍各有其藩籬,如泾渭之分清。蓋宗教但使專于信仰,則應放棄理智,一切皆爲多余之說;若欲依絕對真實之理性,依理智而入于信仰,則其中罅漏殊多,仍不得不有所審辨。唯經院學派之集思廣益,彙諸異學他宗之說,而闡揚神學之教義,此種努力精神,至現代而彌堅,洵足嘉佩。即如一九四二年間,外國教會,嘗以數百美元之代價,請燕京大學教授郭某,在西蜀灌縣靈岩寺,譯搜吾國道藏經典,以供參酌。我曾目擊其事,深佩其存有中世紀經院集成學術之精神。複若香港道風山之基督教叢林,羅致他宗人物及其學術著作,亦至努力。故其教義常能隨各國之人情文化,而求適合于時代,非偶然也。至若神之存在,神之體用等辨,義關宗教學術,姑置勿論。

  阿拉伯哲學

  初,穆罕默德之信徒,由于傳教之熱情,于公元六百叁十二年起,至七百十一年間,競以武力征服四鄰,

  建立一地跨歐亞非之大帝國(即沙拉遜帝國)。斯時,敘利亞、埃及、波斯、阿非利加及西班牙,皆並入于東方大帝國之領域內,于是阿拉伯之學者,得有機會,認識亞裏士多德之哲學。首由敘利亞文翻譯,後由希臘文翻譯,更進而究柏拉圖之“共和國”之說;凡法律、數學、天文、醫學,以及其他自然科學,皆得而研究發揚,于後世學術上之貢獻頗大。

  西歐學者,本帶有新柏拉圖學派之精神,回教學者自得希臘學術之助,乃將其宗教奠基于哲學之上,而創一不同于西歐之宗教哲學。其研究中心,爲神之默示,以及人類之知識與行爲有何關系,其目的在注釋《可蘭經》,使信仰合于理性。阿拉伯哲學之典範,乃一部“百科全書”,此書由五十篇論文組織而成,乃十世紀“伊斯蘭胞教團”之産品,對伊斯蘭教信仰,貢獻至大。謂一切現象,皆由于“神”之一統而流露,終複歸之于“神”。人生乃宇宙之縮影,必須脫離物質羁絆,自潔聖明,而後能返乎其所自出。

  然伊斯蘭教學者之間,爭論亦多,如“神”之預言,與“人”之自由關系,“神”之統一和“神”之屬性關系等問題。其正統派則認《可蘭經》教義,確定有一全知全能之真“神”,支配萬事萬物。而自由思想家,則反對其說,以理性爲真理之標准,取哲學見解,以維持其理論。而至十一世紀末,阿爾格澤又一面攻擊哲學,一面並反對正統派所持之理論,對于前此之創造說、人格不滅說、神爲絕對預知之信仰等,皆加以诋誹。遂使阿拉伯之哲學,一趨于衰微。及至十四世紀間,又得有一派起而反對哲學,同情于正統派。此外如伊斯蘭教高等神秘派,則側重于新柏拉圖派之神秘說,謂現實爲幻象,物質是神所遺留之最低級産物;人能修煉至無我無欲境界,則靈魂可遠離迷夢,而得入于神之懷抱。而對此持反對論者,又有理性派,如阿爾發拉比、阿非散拿等,皆注重“論理學”爲哲學之入門。

  東方阿拉伯之哲學,在十一世紀之末,固已式微,而西方阿拉伯之哲學,則依然盛行于西班牙之穆爾地方,尤其在科多華,乃有名學校之所在地;猶太教徒基督教徒,皆自由研究學問于其中,各自相安而無忤。其中代表人物,如阿溫柏斯、阿布巴塞、阿維羅斯等,皆爲物理學者兼哲學家,其思想影響于基督教經院學者亦巨。阿溫柏斯之學說,謂各人心中之“普遍智慧”爲不滅,人生理想,可超出心靈之低級階段,而入于完全“自我意識”;在“自我意識”中,思想與對象,能爲合一;而此種狀態,可由各人之精神機能逐漸發展,而達到其境界。其實踐理論,稍似于禅觀初修行者。唯以“自我意識”爲極則,正落在識神境上,距離究竟尚遠。阿布巴塞贊成其說,曾在哲學小說中,描寫一人獨居荒島,其自然能力逐漸發展,因禁欲與無我修養,而得與神相接。阿維羅斯亦認人類心理,有共通現象,故曰:“靈魂不死”;複謂宗教中所說之真理,乃系象征性者,哲學家以比喻說明之,常人則于字面講究之,故宗教與哲學,皆彼此否認而異趣。以此見解,終被伊斯蘭教逐出教廷。

  按:伊斯蘭教受希臘哲學之影響,故其宗教哲學,亦植基于此,而且與基督教關系密切。近代學者,有謂基督教與印度教有關,且謂伊斯蘭教亦複如此。蓋穆罕默德其初商旅于歐亞各地,複隱居專修于青海邊境山中數年,故其論教義與哲學,可能爲東西哲學宗教文化交織之産品。

  近代哲學之變革及影響

  當十五世紀至十八世紀叁百四十余年之間,史稱近代,實爲人類思想之一大轉變時期。其時交通發達,經濟繁榮,東西各國,往返頻仍,物質文明,日新月盛,而“新大陸”之發現,尤使人之眼界擴充,自尊心理增強,于往昔之聖哲遺訓、宗教道德,悉皆懷疑而毀棄之。所有謙讓、退隱、順從、皈依、信仰等觀念,幾盡視爲變態之心理。而于一切政治、經濟、知識等等,亦皆起一大變革運動。故其時西洋之宗教哲學,亦漸由“神本”思想而轉爲“人本”主張,一反過去之“經院哲學”,而脫離其羁絆。然無論如歐陸之“唯理論”與英倫之“經驗論”,人才輩起,學說缤紛,而大抵皆承認其基督教之教義,並未能超出“神學”之範圍,故學者謂西洋哲學家,都有“神”之觀念存在,允爲可信。

  降至現代,各種新興哲學,其精辟獨到之論固多,而窮源溯本,亦皆遠紹于希臘哲學之固有精神。雖因時代推移,人類思想進化,科學知識發達,理論依據雖新,要皆盡爲支離之擴充,並無嶄新高遠之識見。

  西洋哲學之批判

  今者,綜合以希臘爲淵源,演變而成西洋哲學,古今諸家之知見缤紛綜錯,如網交織。無論其所立宗旨爲何,要皆不能出于思想之範圍。哲學者,以聰明睿智之思維,各言其是,作爲人類思想之一類則可,若欲于此中尋求人生真谛,解決宇宙萬有根源者,終見其有未可。如希臘時代各說,與印度各派主張,與佛稱之謂外道者相同之處頗多。印度自釋迦出世,遍習外道異學,終于菩提樹下,證悟大覺;乃起而掃除邪說,建立法幢,如赫日經天,群陰掃迹;其所駁斥諸外道異學之見者,約納爲五類:曰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所謂…

《禅海蠡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