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亦爲社會發展之根本,此皆爲規律的,乃自身所固具,絕非神之所賦予,故雲:“生即是死,壯即是弱,少即是老。”而複反對調和矛盾之說,以爲唯有鬥爭力量,方能使物質世界存在和發展。赫氏爲當時“唯物論”者之巨擘,其思想不惟影響于當時,且波及于後代,成爲“辯證法”之先導;此皆統一于“唯物論”,但亦認精神現象爲萬物之要素。
複有畢達哥拉斯者,爲“數論”之創說者。其本人畢生無著述,唯門徒記載其理論,推崇備至,稱之曰“神人”。彼謂萬有根本,即是“數”,“數”乃抽象的,脫離一切感覺性,合理而支配整個世界。人能認識萬物,即是認識“數”,蓋萬物由面而成,面由線成,線由點而成,“點”和“數”,即爲物之起源。能諧和世界秩序之存在,皆基于“數”,人類社會生活亦然。對于“十”之一數,推崇備至,乃由“唯物論”而進入“唯心論”矣。其于矛盾鬥爭之說,則斥爲無秩序而破壞均衡;故謂善之與惡,靜之與動,凡矛盾事實,但爲外表而非內在,矛盾乃彼此對立轉化之現象耳。此派學說,影響亦巨,學者爭趨其所立說,有相同于印度之“數論”,而猶不知點之從來,故于“數”之學,終未能臻化境。吾國古人,講《易經》“理”、“象”、“數”之學者,亦以太極始于一畫,一始于點,點之連接爲線,爲一陽之初爻;而一猶非太極之究竟,必須知乎“畫前一卦”,方合于道矣;比之數論,較遠勝矣。
及至埃利亞學派諸人,則宣稱一切存在,皆屬于“靜止”,本無矛盾可言,萬有根本,爲非感覺之物質,而爲唯一“靜止”不變不易之實在;其實在之特征,唯理性才爲真知之淵源,一切多種變化,鹹爲感官之幻覺;彼 依“唯心論”而诠釋實在,但又否認“造物者”之存在,複否認矛盾與運動,以萬物雖有運動,而每以一瞬間皆存在于空間一定之位置上,並未轉移于他方,唯不在于原定之位置。即使運動存在,亦不外于感性;感性者,乃虛幻無常,自爲變化耳;其思想已接近于“形而上”者,故黑格爾诋之爲“消極辯證法”。
希臘盛時心物之爭
迨紀元前五世紀至四世紀之前半期,希臘哲學已由“宇宙論”而轉入于“人事論”,前後百年之間,名人輩出,學術文化,達于鼎盛。爲“宇宙論”者,皆依據其自發之“辯證法”,競以論證其主張。而爲“物質原子論”者,則開十八世紀“機械唯物論”之先河,例如阿那克薩哥拉和恩培多克勒二人,即爲德谟克利特“原子論”之最前驅。阿那克薩哥拉對于宇宙萬有,認爲必須有無數之元素,始足以說明其萬變之形狀,彼謂元素爲種子,以種子乃無始無終,不滅不變之微分子,生滅乃種子之離合聚散于空間;但爲外形之轉移,本質並無出入,而宇宙之運行,又非種子自能。假定物質以外,別有精神之存在,此精神具有偉大之能力,完全自由,而爲一切運動及生命之根源,且能洞悉萬物而支配宇宙。而複謂精神自體亦爲一至精微巧妙之物質。
恩培多克勒亦爲當時“唯物論”者,彼謂“地水風火”,爲宇宙之根本要素,一切生滅變化,皆此四種元素離合之現象;而其所以有離合者,則因有愛憎之存在。愛爲結合之因,憎爲離散之因;宇宙間一切事物之生滅,即此愛憎交疊而生。彼反對埃利亞學派不生不滅之“靜止”說,而認伊奧尼亞派之運動說爲真。及德谟克利特,乃集“唯物論”者之大成。彼堅決反對蘇格拉底、柏拉圖之“唯心論”及其政治觀。謂世界根源,乃原子之結合。然原子不變化、不可分之說,經後世科學證明,而非真見;且于原子根本之所由來,終未探溯其究竟。
其時有蘇格拉底,爲當世唯心思想之大哲,彼謂宇宙爲“神”所創造,研究宇宙,乃違反“神”之意志,一切善之觀念知識,即乃人類認識自體。人之理性,謂之“普遍觀念”,道德爲人類唯一之認識對象。依此,觀念即是世界根源,産生萬物,觀念非自然界事物之反映,亦非知覺與感性之産物。彼爲矯正“雄辯”、“懷疑論”等學說,鄙棄個人利益,提出人類普遍善良、公正、永久道德等觀念,奠定後世遵循之一般理性。其于“倫理”、“形而上學”等,均大有闡發;有擬之爲西方孔子者。然自然之反映,與理性之“普遍觀念”,其間關系,要不能盡洽其理,豈天命與性,亦夫子所罕言乎
而其學說,經門人柏拉圖爲之修正而益著。
柏拉圖者,乃當時“唯心論”之泰鬥,少遊于蘇氏之門,由其師之“普遍觀念”,進而探尋宇宙根本之實在。彼分世界爲二:一爲理念世界,一爲物質世界,而以前者爲萬有之根源,後者爲理念世界之摹寫;故前者能雜物而存在,後者僅爲生滅虛幻之變化;且謂觀念唯理性可知,非感覺所及。蓋彼之思想,于一切存在之上,確立一永恒不變之理性,實爲“唯心論”者“形而上學”之總歸,影響古今唯心思想者至巨,其著述又全部留存,有擬之爲西方之孟子,彼之學說,較其師尤備。
亞裏斯多德爲柏氏門人,學問至博,其于哲學、倫理、藝術、自然科學之著作均多,可謂集希臘哲學之大成。凡其認爲合理者,兼收而並蓄之,認爲錯誤者,則刪之務盡。其于中世紀哲學之思潮影響至巨;但其基本觀念,終徘徊于“唯心”、“唯物”二者之向。對其師理念一說,則持反對態度;謂天體之運行,乃“神”力所引起,依“神”而有存在。綜其學說,殆爲本體一元之“神我論”,雖思想閃爍,理實糊模,蓋一博學之儒耳。
希臘末期哲學
公元前叁叁六年,馬其頓王亞曆山大統治希臘,至公元前一四六年,馬其頓與希臘,又爲羅馬所滅亡。隨此政治之變動,希臘文化,相隨分解,由“唯心論”、“形而上學”,轉入于“唯物論”,注重自然界及社會生活之研究。
伊壁鸠魯在雅典創立自己學派,擁護德谟克利特之“原子論”,分哲學爲叁部,一爲物理學,二爲論理學,叁爲倫理學。其于“認識論”,則又帶有“唯心論”之說,主張感覺之存在,而以精神爲特殊之運動,系圓形原子所構成,隨人體而毀滅。其于“倫理”則認內心之閑靜安逸,爲人生之至樂,理想人格,即爲澹泊甯靜之智者,較昔勒尼學派之肉體快樂主義,更重真知之追求。繼其後者,爲羅馬之盧克萊修,主張“無神唯物論”,此外,尚有斯多亞學派、懷疑派、折衷派、及新柏拉圖學派等。
斯多亞學派:乃芝諾所創,後繼者大有人在,漸傳至羅馬森內加等處(當公元前叁年至公元六五年間),人才輩起,學說紛陳,大抵皆爲理性主義之倡導者。其早期學說,多接近于“唯物”思想,而非如“唯物論”者之 偏執。彼謂火爲世界之根源,與“神”同一重要。而于“認識論”,多有同于亞裏士多德。于“倫理”,則立足于先天之理性,以人有天賦之理性,但能循理而行,即爲有德之士,而合乎自然之理,若德與不德,善與惡,皆存于內心,且無中和可以緩沖者,故以從自然而生活,爲人生之最高目的;而此自然者,謂之曰“神”,謂之曰“理性”,即充塞天地間之“天道”,亦即爲存在于人性間之法則。故以物欲乃反乎道者,順從理性,棄欲絕物,隱遁山林,遨遊湖海,以度其安逸之人生。可謂西洋出世學派之先導者,相當于佛法所稱之自然外道。
懷疑派:乃皮浪所創,繼之者有埃奈西德穆、恩培裏柯。彼認“知識”爲相對性,凡對一切事物之認識,如是非、真僞、善惡、妍媸之判斷,皆是人以不同感覺之特點,遽下之“特稱蓋然判斷”,盡不可靠;當棄智絕欲,實踐倫理道德,樂其安適之人生。蓋乃達觀一流,遊心物外,浮沈于世者。
新柏拉圖主義爲基督教“神”學之創始,其中代表人物,如埃及之普羅提諾,極力反對“唯物論”;謂物質爲反統一,不協和,最醜陋;“神”爲一切存在之根源,乃盡善盡美之精神實體;“神”以自身之“發放物”創造世界理性,理性依其順序産生世界精神,此世界精神,複産生可感覺之形體,形體之後,始有純粹之物質。故物質非爲實體,乃神造一切中最低級之物,人體同于物體,固當爲邪惡者;故能引導人之精神,走向罪惡途徑,我人必須擯棄一切肉體物質之誘惑,救出精神,歸于超感覺的“神”之世界,乃得與“神”相接。若沈湎感覺,其終將貶爲物質之奴隸,或成動物,或成植物,此其所以異于柏拉圖之學說者。蓋柏氏論“神”,僅能高于實在,而不能高于理念;新派之“神”,則超越一世,尤非理念之可及,“神我論”之宗教學說,實植基于此。
希臘哲學合論
綜觀希臘哲學,歸納其類,不外于本體之尋求,稱之曰“本體論”。知識之研究,稱之曰“認識論”。“倫理”之建立,亦曰“人生哲學”。“本體論”者,大抵歸于一元、二元、多元之別;爲其根本者,或謂“精神”,或謂“物質”,或謂“神”。“知識論”者,大抵皆取證于“論理學”,且極重“辯證法”。“倫理”之說,大抵皆求世界人生之真善美,唯觀點不同,方法有異。綜合各家學說,如主張“唯物”者,至德谟克利特而極盛;主張“唯心”者,至柏拉圖而大成,淵源遠溯于先民神秘之尋求,終以學者之觀察,而爲哲學之解釋。其求證之方法與工具,端借聰明睿智之思想;故哲學者,實至高深之思想也。吾國宋儒程明道所謂:“思入風雲變態中。”實極狀邃于思想者之善變。當西方哲學之初入吾國,學術思想,均激而一變,甚之,有謂吾國文明,亦來自希臘,且周秦百家學說,皆系受其影響而産生,愚昧無知,曷勝感喟!世界文明古國,如中國、希臘、印度、埃及,源遠流長,各有其獨立之文化思想,雖略有出入,而亦互相形似者,蓋人類思想智慧,大體均同,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也。雖東西疆域各別,而其知見所及,終不越乎人心思想之範圍,各以種種不同之名言理趣,闡說其理耳。至若取希臘哲學與吾國先哲學術思想,較其短長,此中軒轾,大須甄別,安可籠統而混爲一談。複推西洋宗教神學理趣,其內容羅致殊博,追溯淵源,皆由希臘哲學漸變…
《禅海蠡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