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海蠡測▪P28

  ..續本文上一頁術,以及前人詩歌、文字、傳記之屬,涉及于仙道者,均悉編入(有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影印本)。

  《道藏》編輯,全仿佛經,有叁洞十二類。洞真、洞兀、洞神,爲叁洞。以太元部輔于洞真,太平部輔于洞元,太清部輔于洞神,而統會于正一部,共爲七部大綱,與《雲笈七籤》編彙相合。複以本文、神符、玉訣、靈圖、譜錄、戒律、威儀、方法、衆術、記傳、贊頌、表奏,爲十二類子目。明正統中,宋披雪雕印《道藏》四百八十函,五千叁百零五卷。萬曆叁十五年,天師張國祥複編集《道經》,續加叁十二函,百八十卷,粲然備陳,都成今藏。中所收羅,多有周秦諸子、晉唐佚書,于保存吾國文化,功實非細。天啓間,上元道人白雲霁(字明之,道號在虛子)作《道藏目錄詳注》四卷,考證頗具崖略,足資研究。通常流通,尚有《道藏輯要》二百冊,另有《道藏精華錄》一百種,皆鈎元提要之作。

  道家學術,有特立獨行,擺脫道教方術範疇而直指丹法者,凡此著述,統名之曰“丹經”。自魏伯陽援《易》作《參同契》後,曆世之所言丹道者,皆祖述其旨。自宋張紫陽《悟真篇》以次,如《入藥鏡》、《翠虛篇》、《指玄集》、《性命圭旨》、《規中指南》、《中和集》等著作,皆爲丹道正統之言。清人著作若朱雲陽之《參同契闡幽》、《悟真篇闡幽》,以禅理而溶入于丹道,別有會心,允爲偉著。劉悟元著書十二種,清虛平實,力掃方士積習,俨然開佛知見。尤以其名著《修真辨難》一書,特論笃實,足爲丹道式範。至若闵一得(小良)《古隱樓叢書》,則駁雜無歸,離道尚遠。清人黃元吉著有《樂育堂語錄》,乃儒化道家之正者,言多隽永。複外如伍柳著作《天仙正理》、《仙佛合宗》、《金仙證論》、《慧命經》等,則爲丹道之歧,不能視爲正途。依道家而言道家之正者,除上述諸書外,若呂祖之《百字銘》、曹文逸之《靈源大道歌》、孫不二之《女丹詩》等,已簡攝玄微,直指竅妙,丹道之旨盡在其中矣。依經而論,則太上十叁經(《道德經》、《陰符經》、《清淨經》、《玉樞經》、《日用經》、《洞古經》、《五廚經》、《金谷經》、《循途經》、《護命經》、《大道經》、《定觀經》、《明鏡經》、《文終經》、《老子真傳》、《辨惑論》),已盡其大。若《黃庭內外景經》,當與《黃帝內經》(靈樞素問)參研,再參合于藏密之甚深內義根本頌,于養生服氣修氣修脈之術、中西醫學生理學等,必另有彙通與新知,貢獻于世界人類者,更爲有功。至若陸潛虛之《方壺外史》、張叁峰(叁峰言陰陽雙修之術,另有其人,非張叁豐也)《丹訣》等作,皆當別列一類,入于雙修之宗。上焉者,同于密宗無上瑜伽雙身修法之欲樂大定,而潛虛之術,或有過于此矣。其次,皆不外于《素女經》、《玉房秘訣》等房中術之流亞,邪見謬術,無足言者。唐代帝室宮廷,亂于此道,亦如元代內廷,亂于密宗之雙修,皆爲佛道之大不幸者。

  其他或托乩筆,或借僞名,或假古仙遺著,或演寓言隱秘;若創作,若注釋,玉石並陳,真僞莫辨,皆不足觀矣。此之一類。無以名之,姑稱之謂“道瘤部”。

  要之,道家學術,再變而爲道教,複演而成丹道,曆代羅致,駁雜已極。紀昀嘗論之雲:

  後世神怪之迹,多附于道家,道家亦自矜其異,如《神仙傳》、《道教靈驗記》是也。要其本始,則主于清靜自持,而濟以堅忍之力,以柔製剛,以退爲進,故申子韓子,流爲刑名之學。而《陰符經》可通于兵。其後長生之說,與神仙家合一,而服餌導引入之。房中一家,近于神仙者,亦入之。鴻寶有書,燒煉入之。張魯立教,符箓入之。北魏寇謙之等,又以齋醮章咒入之。世所傳述,大抵多後附之文,非其本旨。彼教自不能別,今亦無事于區分。然觀其遺書,源流變遷之故,尚一一可稽也。(《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子部道家類)

  道教典籍,名辭閃爍,寓言法象,如陰陽、爐火、坎離、龍虎、男女、黃白之類,各師其說,定義不一。且文辭理則,大抵詭誕淺陋,以至學者茫無所歸,愈入愈迷。至若瓊寰玉宇,芝閣琳宮,缥缈清虛,讀之令人有翩翩霞舉之概!此爲文辭之另一境界。

  丹道之類別

  道家學術,內容羅致極廣,舉凡天文、地理、陰陽、術數、醫藥、星相、符箓、技擊等學,皆其所尚;以之配合服氣、煉養、服餌、燒煉等而歸入于玄微。地理之有堪輿,術數之有蔔筮,符箓之有驅遣,技擊之有劍術與外功(煉形氣合一爲劍術之最高造詣,以煉氣煉筋骨爲內外功之分途)。無論爲學爲術,要皆歸合于道,汪洋博大,確非淺見可窺。梁啓超論道家學術,曾分爲四派:以丹鼎爲一派,符箓爲一派,蔔筮占吉凶爲占驗一派,以何晏、王弼、向秀、郭象等爲道家玄學之正派。此猶以道家整體而爲類別者也。符箓之學,在道家稱爲正一派,皆歸入“南宮”一途。“南宮”者,謂其司天人禍福之際,非道之宗主也。

  道家之言,修仙皆以丹法爲主。金丹之事,又有內外之別。以守一、服氣、煉養,爲內丹之學。以服餌、燒煉,爲外丹之術。而內外丹皆有上中下叁品之說,以別其成就之等差。複有天元、地元、人元之分,單修、雙修方法之不同,而要皆須具備法、財、侶、地爲修道之基本條件。及其成就,複有神仙、天仙、地仙、人仙、鬼仙,種種差別。略舉如薛道光注《悟真篇》所雲(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薛注實乃翁葆光注之誤):

  仙有數等,陰神至靈而無形者,鬼仙也。處世無疾而壽者,人仙也。飛空走霧,不餓不渴,寒暑不侵,遨遊海島,長生不死者,地仙也。形神俱妙,與道合真,步日月無影,入金石無礙,變化無窮,隱顯莫測,或老或少,至聖如神,鬼神莫能知,蓍龜莫能測者,天仙也。陰真君曰:若能絕嗜欲,修胎息,存神入定,脫殼投胎,托陰陽化生而不壞者,可爲下品鬼仙也。若受叁甲符箓、正一盟威、上清叁洞妙法及劍術屍解之法而得道者,皆爲“南宮”列仙。在諸洞府修真得道,乃中品仙也。若修金丹大藥成道,或脫殼或沖舉者,乃無上九極上品也。

  若此之說,各宗其傳,大體無多出入。唯至朱雲陽注《悟真篇》,則述天仙之義,迹中爲仙,事則入佛矣。如雲:

  世人才說學仙二字,除卻黃白男女,便以吐納導引,搬精運氣者當之。至爲淺陋可笑,不必言矣。又聞道家說有五等仙,天地神鬼,優劣判然。佛家說有十種仙,壽千萬歲,報盡還墮。學道之士,茫茫多歧,莫知適從。 豈知無上至真之道,只有天仙一路而已。此非五等仙中留形住世、十洲叁島之仙,亦非十種仙中,不修正覺、報盡還墮之仙,乃無上仙也。此天非凡夫欲界、色界有漏之天,並非外道非想非非想定無色界,銷礙入空;與夫窮空不歸,八萬劫終,畢竟輪轉之天,乃第一義天也。

  正統之天仙丹道,其學術思想,至此爲極,一變再變,已純入于禅。至若旁門左道、邪僻之說,統皆不足觀矣。

  丹道門庭,共衍爲四派,有南北東西四者之分。南宗丹道,以東華帝君授丹法與鍾離權,權授呂洞賓,賓

  授劉海蟾,蟾授張紫陽,遞傳至石杏林、薛道光、陳泥丸、白紫清、彭鶴林爲南派。張紫陽、白紫清之最高指授純以禅語而言丹道。如紫陽之《悟真篇外集》、紫清之《指玄集》,皆力掃寓言法象而直陳心法。北派丹道,複以鍾呂傳授王重陽,王傳邱長春等七人,而以邱大其闡揚,成爲北宗之“龍門”一派,邱祖授受之際,亦複歸于平實,無諸怪詭之言。迄明隆慶時,陸潛虛親感呂祖降于其家,留于“北海草堂”二十日,得其丹法,而成東派雲雲。陸之丹法,以雙修爲宗,迷離莫測,後世借附致成邪說者亦多。清鹹豐間,李涵虛曾于蜀之峨嵋山親遇呂祖于禅院,密付玄旨,李著有《道竅談》等書傳世,公推爲西派之祖雲雲。四派丹法,通途皆祖述呂純陽、上溯東華帝君而雲直接于“老君”。老子之學,清靜無爲之旨,見于遺文,而以爐鼎、水火、陰陽、五行之說言丹道者,當以漢之魏伯陽爲始。呂祖實此中集大成者。若四派之學,皆自呂祖而分途,窮源探本,自可悉其旨歸。伍柳一系,當在例外。

  至若旁門左道,乃流爲邪魔之說者,即道家自宗,亦力加排斥,如稱旁門八百,左道叁千,種種名目,各標邪說者,屈指難數。道家學術,易入神秘邪說者,不但現在如此,晉時葛洪《抱樸子》,已詳列當時妖妄之言甚衆。若今世之相傳某某道、某某社、某某會者,大抵多爲元代白蓮教之遺流,複采集佛道之言,牽強附會,自命爲道之宗,曆傳久遠,蠱惑已深,自亦不明其本矣。凡此之類,亦多小善可風,唯借道學而淆惑人心,不入正途,且易被狡黠者所利用,具有政治野心而複不明人文政教之本,終至身罹刑辟,神墮泥犁,殊爲可憫!雖然,有地藏菩薩相待于地獄之中,當可拯斯族類之癡迷矣!

  佛道優劣之辨

  道家以金丹爲方便,以登真而證仙位爲極則。內丹以一己心身爲起修基礎,所謂爐鼎、坎離,不外此一心身止觀之異名寓象。守竅存神,初以調和氣脈,解脫身執,終使製心一處,漸達禅定階梯。外丹則以藥物服餌,初以變此氣質之軀,使歸于心定神閑,趣入禅定解脫。要之,正統丹道學術,所誼寓言法象,皆指禅定過程中種種覺受境界而言。其中以禅定解脫程度深淺之不同,而定其地位之等差,別無神秘可言。若上品丹法,以心身爲鼎,天地爲爐,則冥合頓超之趣。進而接觸佛法,與禅宗接流,則于昔來丹法以外,終以禅宗圓頓之旨爲其旨皈矣。禅宗知解宗徒,與乎狂禅之流,舍棄禅定工夫者,比之丹道尚猶未足。若具正知正見,透頂透底,渙然解脫者,則視丹道之言,皆爲有過,凡所說法,盡成多余矣。

  衆生心行,有種種不同積習,故從上諸佛聖賢,設許多方便,循其所欲,導登無上正覺之道。如《普門品》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奈吾佛之徒,一觸異說他宗,即嗤之以鼻,目爲外道。殊不知“外道…

《禅海蠡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