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海蠡測▪P17

  ..續本文上一頁生 死 決 疑

  俗謂人死如燈滅,他生來世,因果業報之說,皆誕言也。佛稱此爲斷見。今世信唯物論者,率皆類此。或有問曰:果有叁世輪回之說,人何不自知耶

  曰:轉世不迷,世間此類事實亦隨在而有。唯言之者,人非目爲誕而不言,即一人一時一地見之聞之,亦無法使千萬人同時得見得聞。茲依理而言,科學猶稱質量互變。唯今日科學尚在進步,未可遽以爲確定之真理;況現代學者,亦有靈魂不滅之說。欲明乎此,首當了解佛法所稱業力之究爲何物

  佛說業而曰力,亦曰念力。所謂業者,若善若惡,或非善非惡,凡有意識思維之言行動作,皆謂之業。業者,事也,由心意識之所生。西洋哲學家笛卡兒見僅及此,故曰:“吾思則吾存。”此吾思吾存者,業力也,念力也。吾人與宇宙萬有同體,此之謂體,即心物一元本體之體性也。在人具于一心。身者,心之附庸,佛說爲依報,物也。體性能生萬法,具足一切。故心身亦具足一切,亦能生萬法。人之所不能者,心意識之念力,如輪之旋轉,無時或已,率染于外境他物之力而囿于物矣。故此心念之業力,即同電磁之力。唯電磁爲物質,異性相吸,同性相排,人之于男女亦然。人之于事物,有同具電磁爲力之用,其現象不僅止于同異性之相吸排。或有心念業力之強者,排時同異性俱排,吸時同異性俱吸。世間事物之例如此者固多。凡此業力,亦如電磁之在空間,雖不見其形,實能起用,不受時空所限。當因緣遇會之時,即隨業生矣。中陰之存在,如強以科學名詞解釋,殆如純爲陰性磁電乎

  唯昔時英國有菩提學會,有根據佛法所說,研究中陰問題者,名曰“死的科學之研究”。終經證明中陰存在之有。且謂男女精血若無中陰神識之加入,不能受胎雲雲。唯彼另取以名曰:此非物質,亦非精神,姑名之曰“超等的電磁波”。今于此學,當尚在繼續研究之中,姑俟其新說。然則人之生死,何以不能自知耶

  曰:吾人昨日所爲之事,今日尚忘。不但經晝夜而忘,且時刻而忘。人于過去之事,能曆曆分明,如對當前之境者,能有幾耶

  且人受刺激,或遭外境之大變故者,往往變易心理,如癡如呆。現代心理學所謂之人格變換者,其故又安在

  故佛說善惡二性外,尚有無記性也。神識于生死間,中陰幾度昏迷,入胎長住十月,出胎又經劇烈之痛苦,皆能使記憶喪失,人于無記,庸有何疑!故經稱羅漢有隔陰之迷,聖者如斯,其他何論。欲有轉生而不迷,非仗戒、定、慧薰修之力,終不可得。此中禅定法門,猶須依特別教授,非淺見所知也。又曰:依諸科學,人從物種嬗變而生,遺傳所禀,今乃雲有中陰神識之加入,殊難置信。曰:若純爲遺傳,則堯之子何以有丹朱,舜之何以有父瞽瞍。諺雲:“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此又何故耶

  何其遺傳之各別如此。曰:此視受胎時之環境思想等等,以爲區別也。曰:理雖近似,終非究竟之旨。佛說入胎時,即第八阿賴耶識(種子識)和合男女精血而成。如無此神識持種住胎,胎必死墜。嬰兒初生,唯有賴耶與第七末那識(俱生我執)。色身日長,六根之用日具,方漸有意識及前五識分別起用。故曰:賴耶種子本識,爲“親因緣”;男女精血合成形身,爲“所緣緣”;遺傳影響等爲“增上緣”;生生不已,爲“等無間緣”。萬事萬物,相資爲生者,因緣互爲因果,統名之曰因緣所生。故極稱無主宰,非自然。人也,物也,固皆如此。唯其體性功能,如來藏性之本然,則非自然、非因緣之所及,強名之曰真如。順世俗之見而謂其爲宇宙萬有之主者。理析玄微,事通幽奧,甯非至理乎

  又曰:道家所謂,人在母胎,猶爲一囫囵先天之太極全體一出娘胎,臍帶剪斷,一點靈光,方入其竅,豈不近于科學耶

  曰:科學之爲學,今尚在未定之天,何必以近似科學爲真耶

  其迷也孰甚!即依此論,先天之性與後天之性,甯非一體乎

  若爲二者,各不相幹。若爲一者,分而爲二之階段,體甯非同

  其說含糊,不值一辯。此皆後世方士之托言,非至論也。

  了 生 脫 死

  如來藏性,常寂光往。耀明力久,動而暗生。靈知之性,本了明耀。一念之動,變易而爲無明。無明爲用,不知返于本然體性,隨念力而行,故曰無明緣行。行者,念也,亦名爲識,故曰行緣識。心識遇緣,即住生趣。生之爲用,依附于物體而得。即依附于物體,有其名,即有色。色者,物之總稱也。故曰識緣名色。名色既得,六根以生。故曰名色緣六入。六入所用,即發感觸,故曰六入緣觸。觸之感者,必有受,故曰觸緣受。受之貪者,必有愛,故曰受緣愛。愛難以舍,數取不失,故曰愛緣取。有取因有物,故曰取緣有。有則方生,故曰有緣生。有生則有老死,故曰生緣老死。此佛說十二因緣。凡人與物之生住異滅,皆可循此因緣旋轉不息之定律以說明之。老死而又緣無明而至生,故見人世之生生不已。今脫此生之力,必須了其死之階段。故曰了生脫死。若得不生,何死之有

  如前述生死中陰之義,例彼可知。故謂無明緣行爲過去階段之“因”。識至受爲現階段之“果”。愛至有爲現階段之因。生緣老死爲未來世之果。故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不但叁世因緣、生死之間若此,即吾人日常之間,念念遷流,皆可以例此而觀。若依佛所教,奉行修習,即此之生,漸薄生緣,斷念力之流,住于寂滅之定,則現前即得不生。現前念力不生,寂滅現前。依此定力薰習既久,業力習氣,漸可自在控製。待報盡身離,現前寂然,即入不生之常住定矣。縱有如中陰光色發現,概知爲體性自心所變化,性光寂現,不循無明業力,頓斷念流,則不循業以生,頓時近其寂滅矣。故曰:“諸行無常,爲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現前。”此即二乘極果之工用見地。然猶非究意也。若大乘道者,證知本自無生, (究意?)雖生而常寂。本自無滅,雖滅而猶生,生滅之間,了無一法可得。萬象森羅,既不可舍,又不可取。不屬死生涅槃之羁鎖,故能不畏生死,不入涅槃。行于夢幻生死之道,隨流不止,而常流歸性海。廣度衆生,作彼佛事。固已自證自知其生死涅槃皆如昨夢矣!雖然,此豈思議中事,稍有未實,是謂自欺。若爲出格超人,冷暖自知,則虛空有盡,我願無窮。大地衆生,亟待援手,此之所雲,皆如呓語耳!

  醒 與 夢

  昔人雲:“浮生若夢”。然則人生而有夢,殆乃夢中說夢耳。佛法常引夢以爲喻,古今論此者,多矣。《禮記》列夢爲數十種,《列子》亦爲夢作分類。《黃帝內經》亦有夢與病之分類。現代心理學,謂夢乃潛意識之作用。亦有謂乃心理病態之現象,如“夢遊症”、“離魂症” 等,皆屬夢之所攝。洪邁《容齋隨筆》曰:“漢《藝文志·七略》雜占十八家,以黃帝、甘德占夢二書爲首。其說曰:雜占者,紀百家之象,候善惡之證,衆占非一,而夢爲大,故周有其官。周禮太蔔掌叁夢之法:一曰致夢,二曰觭夢,叁曰鹹陟。鄭氏以爲,致夢夏後氏所作,觭(ji)夢商人所作,鹹陟者,言夢皆得,周人作焉。而占夢專爲一官,以日月星辰占六夢之吉凶,其別曰正,曰噩,曰思,曰寤,曰喜,曰懼。季冬聘王夢獻吉夢于王,王拜而受之,乃舍萌于四方,以贈惡夢。舍萌者,猶釋菜也。贈者,送之也。

  《詩》、《書》、《禮經》所載,高宗夢得說。周武王夢帝與九齡,伐纣夢葉朕蔔宣王考牧,牧人有熊羆(pi)虺蛇之夢,召彼故老,訊之占夢。《左傳》所書尤多。孔子夢坐奠于兩楹。然則古之聖賢未嘗不以夢爲大,是以見于《七略》者如此。魏晉方技,猶時時或有之,今人不複留意,此蔔雖市井妄術,所在如林,亦無以占夢自名者,其學殆絕矣。”

  佛法論夢之起緣,約分爲五:一想,二憶,叁病,四曾更(經驗影像),五行引起(未來事實)。夢之起作用者,乃獨頭意識,亦稱獨影意識。相當于心理學上之潛意識。意識具分別明了功能,獨頭意識乃意識之影子。

  獨于睡眠昏迷,乃至靜定境中,自起作用。茲分論五種夢緣。

  一、想夢者:如思想專精,意思膠著于人事物欲等,于睡眠時即現夢境。但只能影射事物,或夢境獨影中,聯合生理病態,以及過去經驗等,支離破碎之殘存記憶,而構成夢境。其最明顯之例,如男女相思,易形夢寐。此皆想之成夢也。

  二、憶夢者:亦近于想,而憶之與想,功能不同。想者,意識起思想作用;憶者,于人事物欲,或見、聞、覺、知之事,習慣已深,無須意識運思,不期然如有事存心。例如陸放翁詩雲:“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唐人詩雲:“行過疏籬到小橋,綠楊陰裏有紅嬌。分明眼界無分別,安置心頭未肯消。”此等所謂心頭未肯消者,即憶念現象也。複如李後主詞雲:“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皆憶念至深之現象也,凡此形夢寐者,憶夢也。

  叁、病夢者:如飲食停滯,生理障礙而夢重魇,或被人追逐而足步艱難。又如血液不清、濕盛者,則夢水。生理發炎、火盛者,則夢火。血液循環太速、風氣盛者,則夢飛翔。如血壓高而夢沖舉,血壓低而夢下墮,肝病夢色青藍,心病夢色紅紫,脾病夢色黃,肺病夢色白,腎病夢色黑,乃至恐怖驚悸而夢惡,喜悅歡欣而夢祥,皆可統攝于病。亦可通于前之二者。

  四、曾更夢者:即于前叁種夢象,或牽連過去經驗而成夢,或前塵影事,于夢中重溫,故夢中之見、聞、覺、知,絕少有超過平常知識經驗之印象者。有之,則非夢所诠矣。

  五、引起夢者:非常情所可測,如夢入素未曆之境,素不相識之人,素無經驗之事等,但經若幹時日,身之所接,悉與夢符,此即夢有引起之作用也。此種夢理,須研究佛法,知夫“叁界唯心,一切唯識。”“十世古今,始終不離于當念,無邊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究明此理,方知心意識與如來藏性之用,具足一切,遍含叁際,含裹十分方矣。

  知夢之成…

《禅海蠡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