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海蠡测▪P17

  ..续本文上一页生 死 决 疑

  俗谓人死如灯灭,他生来世,因果业报之说,皆诞言也。佛称此为断见。今世信唯物论者,率皆类此。或有问曰:果有三世轮回之说,人何不自知耶

  曰:转世不迷,世间此类事实亦随在而有。唯言之者,人非目为诞而不言,即一人一时一地见之闻之,亦无法使千万人同时得见得闻。兹依理而言,科学犹称质量互变。唯今日科学尚在进步,未可遽以为确定之真理;况现代学者,亦有灵魂不灭之说。欲明乎此,首当了解佛法所称业力之究为何物

  佛说业而曰力,亦曰念力。所谓业者,若善若恶,或非善非恶,凡有意识思维之言行动作,皆谓之业。业者,事也,由心意识之所生。西洋哲学家笛卡儿见仅及此,故曰:“吾思则吾存。”此吾思吾存者,业力也,念力也。吾人与宇宙万有同体,此之谓体,即心物一元本体之体性也。在人具于一心。身者,心之附庸,佛说为依报,物也。体性能生万法,具足一切。故心身亦具足一切,亦能生万法。人之所不能者,心意识之念力,如轮之旋转,无时或已,率染于外境他物之力而囿于物矣。故此心念之业力,即同电磁之力。唯电磁为物质,异性相吸,同性相排,人之于男女亦然。人之于事物,有同具电磁为力之用,其现象不仅止于同异性之相吸排。或有心念业力之强者,排时同异性俱排,吸时同异性俱吸。世间事物之例如此者固多。凡此业力,亦如电磁之在空间,虽不见其形,实能起用,不受时空所限。当因缘遇会之时,即随业生矣。中阴之存在,如强以科学名词解释,殆如纯为阴性磁电乎

  唯昔时英国有菩提学会,有根据佛法所说,研究中阴问题者,名曰“死的科学之研究”。终经证明中阴存在之有。且谓男女精血若无中阴神识之加入,不能受胎云云。唯彼另取以名曰:此非物质,亦非精神,姑名之曰“超等的电磁波”。今于此学,当尚在继续研究之中,姑俟其新说。然则人之生死,何以不能自知耶

  曰:吾人昨日所为之事,今日尚忘。不但经昼夜而忘,且时刻而忘。人于过去之事,能历历分明,如对当前之境者,能有几耶

  且人受刺激,或遭外境之大变故者,往往变易心理,如痴如呆。现代心理学所谓之人格变换者,其故又安在

  故佛说善恶二性外,尚有无记性也。神识于生死间,中阴几度昏迷,入胎长住十月,出胎又经剧烈之痛苦,皆能使记忆丧失,人于无记,庸有何疑!故经称罗汉有隔阴之迷,圣者如斯,其他何论。欲有转生而不迷,非仗戒、定、慧薰修之力,终不可得。此中禅定法门,犹须依特别教授,非浅见所知也。又曰:依诸科学,人从物种嬗变而生,遗传所禀,今乃云有中阴神识之加入,殊难置信。曰:若纯为遗传,则尧之子何以有丹朱,舜之何以有父瞽瞍。谚云:“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此又何故耶

  何其遗传之各别如此。曰:此视受胎时之环境思想等等,以为区别也。曰:理虽近似,终非究竟之旨。佛说入胎时,即第八阿赖耶识(种子识)和合男女精血而成。如无此神识持种住胎,胎必死坠。婴儿初生,唯有赖耶与第七末那识(俱生我执)。色身日长,六根之用日具,方渐有意识及前五识分别起用。故曰:赖耶种子本识,为“亲因缘”;男女精血合成形身,为“所缘缘”;遗传影响等为“增上缘”;生生不已,为“等无间缘”。万事万物,相资为生者,因缘互为因果,统名之曰因缘所生。故极称无主宰,非自然。人也,物也,固皆如此。唯其体性功能,如来藏性之本然,则非自然、非因缘之所及,强名之曰真如。顺世俗之见而谓其为宇宙万有之主者。理析玄微,事通幽奥,宁非至理乎

  又曰:道家所谓,人在母胎,犹为一囫囵先天之太极全体一出娘胎,脐带剪断,一点灵光,方入其窍,岂不近于科学耶

  曰:科学之为学,今尚在未定之天,何必以近似科学为真耶

  其迷也孰甚!即依此论,先天之性与后天之性,宁非一体乎

  若为二者,各不相干。若为一者,分而为二之阶段,体宁非同

  其说含糊,不值一辩。此皆后世方士之托言,非至论也。

  了 生 脱 死

  如来藏性,常寂光往。耀明力久,动而暗生。灵知之性,本了明耀。一念之动,变易而为无明。无明为用,不知返于本然体性,随念力而行,故曰无明缘行。行者,念也,亦名为识,故曰行缘识。心识遇缘,即住生趣。生之为用,依附于物体而得。即依附于物体,有其名,即有色。色者,物之总称也。故曰识缘名色。名色既得,六根以生。故曰名色缘六入。六入所用,即发感触,故曰六入缘触。触之感者,必有受,故曰触缘受。受之贪者,必有爱,故曰受缘爱。爱难以舍,数取不失,故曰爱缘取。有取因有物,故曰取缘有。有则方生,故曰有缘生。有生则有老死,故曰生缘老死。此佛说十二因缘。凡人与物之生住异灭,皆可循此因缘旋转不息之定律以说明之。老死而又缘无明而至生,故见人世之生生不已。今脱此生之力,必须了其死之阶段。故曰了生脱死。若得不生,何死之有

  如前述生死中阴之义,例彼可知。故谓无明缘行为过去阶段之“因”。识至受为现阶段之“果”。爱至有为现阶段之因。生缘老死为未来世之果。故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不但三世因缘、生死之间若此,即吾人日常之间,念念迁流,皆可以例此而观。若依佛所教,奉行修习,即此之生,渐薄生缘,断念力之流,住于寂灭之定,则现前即得不生。现前念力不生,寂灭现前。依此定力薰习既久,业力习气,渐可自在控制。待报尽身离,现前寂然,即入不生之常住定矣。纵有如中阴光色发现,概知为体性自心所变化,性光寂现,不循无明业力,顿断念流,则不循业以生,顿时近其寂灭矣。故曰:“诸行无常,为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现前。”此即二乘极果之工用见地。然犹非究意也。若大乘道者,证知本自无生, (究意?)虽生而常寂。本自无灭,虽灭而犹生,生灭之间,了无一法可得。万象森罗,既不可舍,又不可取。不属死生涅槃之羁锁,故能不畏生死,不入涅槃。行于梦幻生死之道,随流不止,而常流归性海。广度众生,作彼佛事。固已自证自知其生死涅槃皆如昨梦矣!虽然,此岂思议中事,稍有未实,是谓自欺。若为出格超人,冷暖自知,则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大地众生,亟待援手,此之所云,皆如呓语耳!

  醒 与 梦

  昔人云:“浮生若梦”。然则人生而有梦,殆乃梦中说梦耳。佛法常引梦以为喻,古今论此者,多矣。《礼记》列梦为数十种,《列子》亦为梦作分类。《黄帝内经》亦有梦与病之分类。现代心理学,谓梦乃潜意识之作用。亦有谓乃心理病态之现象,如“梦游症”、“离魂症” 等,皆属梦之所摄。洪迈《容斋随笔》曰:“汉《艺文志·七略》杂占十八家,以黄帝、甘德占梦二书为首。其说曰:杂占者,纪百家之象,候善恶之证,众占非一,而梦为大,故周有其官。周礼太卜掌三梦之法:一曰致梦,二曰觭梦,三曰咸陟。郑氏以为,致梦夏后氏所作,觭(ji)梦商人所作,咸陟者,言梦皆得,周人作焉。而占梦专为一官,以日月星辰占六梦之吉凶,其别曰正,曰噩,曰思,曰寤,曰喜,曰惧。季冬聘王梦献吉梦于王,王拜而受之,乃舍萌于四方,以赠恶梦。舍萌者,犹释菜也。赠者,送之也。

  《诗》、《书》、《礼经》所载,高宗梦得说。周武王梦帝与九龄,伐纣梦叶朕卜宣王考牧,牧人有熊羆(pi)虺蛇之梦,召彼故老,讯之占梦。《左传》所书尤多。孔子梦坐奠于两楹。然则古之圣贤未尝不以梦为大,是以见于《七略》者如此。魏晋方技,犹时时或有之,今人不复留意,此卜虽市井妄术,所在如林,亦无以占梦自名者,其学殆绝矣。”

  佛法论梦之起缘,约分为五:一想,二忆,三病,四曾更(经验影像),五行引起(未来事实)。梦之起作用者,乃独头意识,亦称独影意识。相当于心理学上之潜意识。意识具分别明了功能,独头意识乃意识之影子。

  独于睡眠昏迷,乃至静定境中,自起作用。兹分论五种梦缘。

  一、想梦者:如思想专精,意思胶着于人事物欲等,于睡眠时即现梦境。但只能影射事物,或梦境独影中,联合生理病态,以及过去经验等,支离破碎之残存记忆,而构成梦境。其最明显之例,如男女相思,易形梦寐。此皆想之成梦也。

  二、忆梦者:亦近于想,而忆之与想,功能不同。想者,意识起思想作用;忆者,于人事物欲,或见、闻、觉、知之事,习惯已深,无须意识运思,不期然如有事存心。例如陆放翁诗云:“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唐人诗云:“行过疏篱到小桥,绿杨阴里有红娇。分明眼界无分别,安置心头未肯消。”此等所谓心头未肯消者,即忆念现象也。复如李后主词云:“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皆忆念至深之现象也,凡此形梦寐者,忆梦也。

  三、病梦者:如饮食停滞,生理障碍而梦重魇,或被人追逐而足步艰难。又如血液不清、湿盛者,则梦水。生理发炎、火盛者,则梦火。血液循环太速、风气盛者,则梦飞翔。如血压高而梦冲举,血压低而梦下堕,肝病梦色青蓝,心病梦色红紫,脾病梦色黄,肺病梦色白,肾病梦色黑,乃至恐怖惊悸而梦恶,喜悦欢欣而梦祥,皆可统摄于病。亦可通于前之二者。

  四、曾更梦者:即于前三种梦象,或牵连过去经验而成梦,或前尘影事,于梦中重温,故梦中之见、闻、觉、知,绝少有超过平常知识经验之印象者。有之,则非梦所诠矣。

  五、引起梦者:非常情所可测,如梦入素未历之境,素不相识之人,素无经验之事等,但经若干时日,身之所接,悉与梦符,此即梦有引起之作用也。此种梦理,须研究佛法,知夫“三界唯心,一切唯识。”“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究明此理,方知心意识与如来藏性之用,具足一切,遍含三际,含裹十分方矣。

  知梦之成…

《禅海蠡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