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海蠡測▪P23

  ..續本文上一頁所雲),皆爲染汙之法;細則善見法執,亦爲染法。如得至上節所述心開念寂,心身兩忘,忘亦不立,空亦不見。無物無心,離諸二邊對待之見。對待不立,絕待之體現前。了了分明,常寂圓明。到得此時,自己此心,合于如來藏體。唯心淨土,不待他求。反觀世間,猶如夢中事。即此穢土世界,亦立轉成淨,無一而不自在也。到得此時,此心淨土現前,與十方如采接法性流矣。方能切實正知正見,西方極樂淨土,亦同此性。且複知確有實在國土之存在。欲願往生,即不移一步到西天,如壯士伸臂頃,即生彼土,與諸佛菩薩,同遊寂止之門。不但往生可必,淨土西方,亦可應念就我,因法本無來去也。

  心體離念,爲無生法忍。念佛入于佛心,相接合流,專一精誠,是謂因地。心開意解,一念不生,入無生忍。大勢至菩薩,以此行門成就,複來此土,傳茲勝法,攝一切衆生,歸于淨土者,具如上述。

  第叁,最高淨土方法。修習行人,到得此境,猶未爲圓。必須不稍放逸,莫自得少爲足。于一切時、一切處, 收攝六根,不使外馳。保養前之淨念,心心無間,長住淨土之境。“一念萬年,萬年一念”,即爲入淨念之叁摩地(大定)。故菩薩之于圓通法門,無有選擇,而亦不必選擇矣。

  如淨念現前,不加精進,如擊石火,如閃電光,稍縱即逝,故曰不放逸心所。精進無間,此之謂也。到得行滿功圓,不修亦修,修亦不修,佛佛心同,了了無可說矣。

  此義既明,參禅與念佛,何以能調和耶

  若念佛人,持現前一念,往生淨土,則念佛參禅,于此分途。若念佛與參禅,無論提一句話頭,或持一句佛號,但于一念過去,後念未起,此之中間,一觑觑定,即二者同途,了無差別。所謂前念已滅,滅不追往,後念未生,未生不引,當前一念,既前不著邊,後不落際,當下即空。此之境界(此無一空之境界,姑以境界名之),在淨土爲唯心淨念之開端;在參禅爲叁際斷空,明見此心之初曙。到此無論參禅或念佛,即心即佛之事理,于是可明。然尚未盡其妙,以佛具如來藏全體之大用,若止于此境,猶爲小果所诠。參禅者,若以此爲至,更無余事,無怪其不知如來藏中,妙有願力之全體功能也。念佛者,止守此淨心一念,不知如來藏中之大機大用,無怪其不識法界無邊,頭頭是道。

  雖然,一落言诠,法身亦墮,唠叨多嘴,不若珍惜尾毛。“盡回大地花千萬,供養彌陀淨土身!”我願如斯,複何言已。

  金聖歎有《念佛叁昧》一文,雖爲慧業文人之知見,而皆不隨一般口頭禅語。文字原通般若,蓋亦有得于心者也。附錄參考,可發深省:

  娑婆世界,釋尊住持。華藏世界,盧舍那世尊住持。釋尊新成佛,盧舍那本成佛也。他方世界,有阿彌陀佛,住于極樂國土。一花一世尊,非算數譬喻之所能及。所以《阿彌陀經》,爲無問自說經。

  首題佛說阿彌陀,下加不得一佛字。然燈佛者,一微塵佛也。釋迦佛者,無量微塵佛也。釋迦佛者,名爲病愈。阿彌陀者,名本無病。

  世尊說《阿彌陀經》,另一設施,與諸經不同。乃是爲一切衆生,畢竟不能破我故,特地全舉法界,說

  你本在極樂國土中,各各蓮花化生,有甚不好。譬如醜婦人一般,貯之洞房深宮,亦自覺標致也。喜怒哀樂四字,以樂爲極,所以知之學者,好之聖人,樂之即天地也。蓮花取相連義曰蓮(叁世相連,花有房,房有蕊),因非實相曰花。一一衆生,各坐一花,花開見佛,則見釋迦佛也。極樂國土,九品化生。上品上生者,乃是彌勒一生補處,于此成佛。下品下生者,乃是阿鼻大地獄罪人,于此成佛。是人因犯極惡大罪,下阿鼻獄,有善知識,以種種因緣,唱阿彌陀佛,如千年暗室,一燈照之。而此罪人聞此名字,地獄即生蓮花中。而此蓮花,即在極樂國土中。而此極樂國土,在阿彌陀佛世界中。此阿彌陀佛世界,乃即在無量大地獄內一罪人之八識田中。是人縱犯極惡大罪,不敵阿彌陀名字,所以地獄應時粉碎,此謂下品下生也。

  菩薩不願住于惡濁世界,則不得不求生極樂。然而生極樂,乃是果事。欲獲果者,先須造因。雲何造因

  念佛叁昧是也。念佛之法,不可以妄心念于遙佛,亦不可以妄心念于妄心。何以故

  妄心者,是生死因,不能感通于本際故;以生死因不能感通故,故佛本不遙而遂遙也。複次,妄心念于妄心者,凡大正以妄心連持,至墮地獄。今複教以如是念佛,彼即以前妄心爲念,後妄心爲佛,或以前妄心爲佛,後妄心爲念,如是即與世間流浪何異!是故此法所不應用。夫念佛之法,不應先見佛,次作念,正應先念成,次見佛。所以者何

  若先見佛,佛是何事

  如是名爲大妄語人。又即使感應道交,佛或示現,然佛來尋念,佛去久矣。又況能念,正是妄心,妄心何可唐突于佛

  所謂先念成,次見佛者,念是實,佛是假。菩薩以本際爲念,而以妄心爲佛。問:何故不以妄心爲念,本際爲佛

  答:本際者不可見,不可見則不能令行人發歡喜心。又本際纖塵不立,若行人于念處用力,即大不應。又師子乳用玻璃盞盛,他器不受。若行人欲以妄心念本際,譬如毒器,盛師子乳,終竟不受。又念佛叁昧,對治生死,若用妄心追逐,終入生死海無疑也。(《唱經堂才子書彙稿》)

  禅宗與密宗

  近代治佛學或專事修證者,頗有重視西藏佛學及密宗之勢。甚之謂西藏密宗,乃爲純正完美之學,堪依修證。藏譯經典,文義湛深,足資式範。漢土佛學,乏一貫傳承,修證方法,皆不足取;禅宗亦爲邪見。欲溝通學術,互資觀摩,時代雖同,山川各異。一門深入,各擅勝場,容有可供審別決擇于其間,未可率爾妄斷,遽分軒轾也。

  西藏佛學淵源

  密宗在中國分爲兩類:盛唐時,印度密宗大德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叁藏,世稱開元叁大士,傳入中國之密宗,至明永樂時被放逐至日本者,統稱東密。初唐貞觀時,西藏王松贊幹布(王當西藏王統第叁十世)遣僧留學印度,首有寂護師弟,及蓮花生大師之入藏,密乘道遍及于西藏全部,先後再傳至漢地者統稱藏密。無論東藏二密,通途皆祖于龍樹(龍樹又稱龍猛,是一是二

  已不可別,近代學者考證,又謂名龍樹者有二人:一爲創大乘之學者,一爲始學于婆羅門而創密乘之學者)。而龍樹之于密乘,紀述渺茫,無可證信,因舍而推論其源。

  藏密亦淵源于印度,初爲顯密通途之學。印度後期大乘佛學,由龍樹、提婆,遞至世親,主毗昙、俱舍諸論之學者爲一系。陳那法稱、護法等,主因明、唯識之學者爲一系。德光主毗奈耶律學者爲一系。解脫軍主般若之學者爲一系。複有提婆者,直承龍樹,再傳至僧護複分二派:一爲佛護,至月稱等;一爲清辨,皆主中觀之學。此外又有兼涉龍樹、無著兩家之學,而不入其系統,即爲寂天。此爲印度後期大乘顯學,皆本龍樹、世親之學以各主其說者。世親學系,傳承愈趨愈繁,且學風亦.爲大變。在昔大乘教法,以經文爲主,義疏注釋之論學爲其附庸,此時皆已全恃論注爲准。後賢于此事當特別注意,仍當以經學爲歸,方爲正途。無著、世親之學,數傳于月稱。龍樹、提婆之學,數傳至佛護、清辨。門戶對峙,诤論時興。佛護、清辨二家注釋龍樹中觀論,皆立無自性中道之說,自謂得不傳之秘。而于世親之徒,染指中觀,有所謂唯識中道者,痛加抨擊。二師殁後,大乘學徒,依違于無自性及唯識之間,爭端不絕。瑜伽、中觀分河飲水,顯密亦複異趣矣。西藏顯教,般若唯識中觀之學,皆由上來傳承,及藏士後賢著述,加以發揚者。

  至于密乘,在印度有可據者,弘開于僧護。在波羅王朝第四世達摩波羅王時,密乘益見發達。王專信師子賢,及智足二師,建超岩寺成爲密乘教學中心。智足爲師子賢之弟子,後得金剛阿阇黎之傳而弘密乘,遍及作、修、瑜伽叁部本典。密集、幻網、佛平等行、月明點、忿怒文殊等,皆廣事流布,而于密集解釋尤工。其後繼爲上座者,爲燃燈智、楞伽勝賢(弘上樂輪)、吉祥持(弘夜摩)、現賢(弘明點等)、善勝、遊戲金剛、難勝月、本誓金剛(弘喜金剛)、如來護、覺賢(弘夜摩上樂)、蓮花護(弘密集夜摩)。此外在超岩寺同時弘此宗者尚多。如寂友,則通般若、俱舍,及作、修、瑜伽叁部。又如覺密、覺寂,則精叁部又特精瑜伽,著作金剛界儀軌、瑜伽入門,及《大日經》集釋等。又如喜藏亦弘瑜伽密部。又如甚深金剛、甘露密等,始傳甘露金剛之法,而弘無上瑜伽。若時輪之學,似爲後出。

  據史而論,印度後期大乘佛學,一變再變,有密乘之興,此時印度本土,波羅王朝岌岌已危,其最甚者,即爲回教徒之侵入,使王朝終亡。佛教本身,在此以前,多受異學外道所侵,幾不能保其余緒。密乘之興,本以對待波羅門教,而圖挽回世俗之信仰。至後獨立發展,支蔓紛繁,集收愈多,創作愈紊,亦時勢使然也。

  西藏佛法之崛起

  藏人稱遠在東晉時,已有佛典輸入,其說自不足信。藏上開化較遲,其初流行一種拜物神教,名曰笨教(俗稱烏教),以禁咒役神,示人禍福。至松贊幹布王,先與尼泊爾通婚媾,娶其公主,據雲攜有佛經。次于唐貞觀十五年,尚唐文成公主,公主素信佛教,由是佛法經像,隨以傳播。唐太宗時,藏王遣兵威脅邊陲,以天下初定,用和親策略而羁縻之。藏王條件,須得公主爲偶,並請儒書等入藏。太宗商之宰相房玄齡,有謂聖人經史之教,不可傳之番夷。太宗乃選宗女,號之曰文成公主,遣嫁于藏。侍從有儒士數人,道士五人。故西藏內地,及今可見太極圖、八卦等標記。後世神廟,更有祀關羽之詞(喇嘛大德,有以念蔔課,法同漢地之占蔔)。藏王受二妃信佛影響,又以接壤印度邊境,誠信驟隆,乃派選大臣子弟端美叁菩提等十七人,赴西北印度迦濕彌羅求佛典。七年乃歸,仿“笈多”字體製定西藏文字,並譯《寶雲》、《寶箧》等經,實爲佛學傳播之始。史稱此爲前期佛學,迄今無存矣。中間亦經一次排佛滅僧時期,如漢…

《禅海蠡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