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滅明暗之遷流,而能自爲之主矣。經雲:“靜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通乎其理,明乎其事,則于物理學所言光學,可推究其未及知者矣。
心法與電磁
盈天地間,萬物之生,皆一本體功能,性自運行,凝結而成,既成而住,又不斷放射其功能,乃至消散壞滅,于是複變易互入于他物。物質不滅之說,以此現象,爲其根據,迷于唯物論者,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蓋天地萬物之生滅,乃本體自性功能變易之現象,其光力熱電等物,互爲化合,互爲消長,入此出彼,無有窮盡,雖生生不已,有世界之成住壞空,而本體寂然無生,無絲毫動靜往來;其有動靜往來,成爲宇宙間一切變化者,皆爲本體功能起用之相狀也。體性功能,動含于心物,其動也,即本然運行之力,力之運行,即具足聲光電化之變化。本體功能力之運行,本自具足電磁作用,空靜時,電力之用,潛蓄于空靜中,有向心吸引之能,運動時,電力放射,可生聲光化合之變化現象,有離心排外之力。天地之中心空靜,而有子午線與南北極之互爲吸引,故見天體爲一電組織,大地爲一電磁場。電磁之爲體,亦空靜如無物,迨其互爲摩蕩而起用,方見有迹象之可循。佛法所說“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之原理,比類可通。而電磁之爲用,又與太陽放射之光熱有密切關系,不但依年月而變,亦且隨時日分秒而變,由點而面,由面而體,隨時皆在放射其功能;其生成于萬有,亦複隨萬有而歸滅。故人與人間,人與物間,人與宇宙萬有間,其電磁可以互通,心靈可以交感,悉循其自然之生滅輪轉而無已時。
人之爲人,爲有心身,心身生存于天地間,亦如天地同爲一電磁組合,具放射與吸收作用,人物自然間,
彼此互爲排吸,互爲因緣,而爲其樞紐者,乃即此心,故須修定慧以凝固其功能,使返于體性相應。初修定慧,爲求止念,念止,則使心身放射者凝固。外物皆在放射,而我能凝固,則彼之放射者,即皆被吸收于我,漸得與外緣隔絕。複而心空一念,如磁針“中和區”現象,兩端雖有感應之用,而“中和區”終不能起感緣作用矣。終進而複返于體性,無我無物,同其一如,然後能使用生滅,轉心轉物,不爲生滅心物之所轉。常人心身,循聲逐響,遇色追形,心識紛馳,鹜于外境,如光電之放射無已,力難自主控製,強加製之,反生阻礙;若依定慧法門,久久修習,一旦豁然感通,則此心身,自與自然界之聲光電化之力,同其作用,自可得神通之妙用矣。此中微妙,實驗方知,略發其端,用供體究。
心理與生理
世出世間,一切事物之理,統攝于一心。而分析心法之最詳盡者,莫過于佛法。如唯識學析心之法相,般若學辨心之法性,《楞伽》、《密嚴》、《大乘起信論》等,世稱爲如來藏宗者,詳論心性之體用,淵深博大,迥非現代心理學所可幾及。今之心理學,所牽涉範圍,有生理、遺傳、社會、病理等學,施之于實用。複有教育心理、群衆心理二者,用之于政教。犯罪心理,用之于偵訊;變態心理,用之于醫療;而皆以心理現狀爲討究之對象,用以培養人格,範圍論理,功能至巨。但其爲學內容,則以人類有生命存在,依此意識心活動現狀爲依據。故其所謂心理者,即現實人生意識活動之現象與變化也。現實人生,當不能離生理而獨存,故學之造詣,亦止于意識而已。若離五官感覺與思想運用之明了意識,惟認知有一潛意識(或稱下意識),以之比觀唯識學之說,終不出第六意識範圍。即所謂潛意識者,僅當唯識之獨頭意識(或稱獨影意識)。若唯識所說第七末那識(我執),第八阿賴耶識(含藏持種之義),固非今時心理學所知。故說如來藏性,乃心物一體,天地同根,萬物一如,此中事之與理,若以心理學說觀點視之,則幽玄而不切實際,幾同于變態心理者知覺上之病態。複若般若學之說心識虛妄,體性空寂,意識運思,無一而非如空花夢幻,終無一實法可得,則尤爲心理學所未知者。故以佛法視之,今時心理學者,實乃唯識法相學中之一分耳。苟謂佛法即心理學,或謂佛法乃一種學術思想者,其去佛法誠遠矣。以此觀念,謂之研究佛學則可,謂之學佛或深入佛法,誠有嚴格之辨別矣!佛法之言心言性,皆切就其通乎本體而論,雖亦有侈言法相,析說妄心意識現象,皆非究竟之第一義事。所謂第一義者,“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思議者也。佛法實乃超科學、哲學之一大實驗事,一切學理尋繹,但爲其入門之准備,若滯情于此,則迷化城爲寶所矣。
不但一般學者,謂佛法乃心理之學,即學佛法者,在概念上,亦多落此窠臼,故于身心二者,在思想上,常截分爲二。孰知心理與生理,亦即心物二事之交互作用,皆屬一體之所生,《楞嚴經》及諸大乘經論,多涵此義。唯識學謂第八阿賴耶識,通含山河大地之種子。
《大乘起信論》立一心真如生滅二門,而皆極論此二者一元之變。人而具有心身,心識之爲用,名之曰心理,身體之爲用,曰生理,心識強盛者,力可轉變生理,例之精神治療,及催眠瑜伽等術可知。但生理實足影響心理,如人有病,心理反常,事例尤多,若仔細實驗觀察,固知心身實爲一體之所生。身同物理世界,氣候之變化,通生理周期性之覺受,物質之轉移,刺激心理變態之現象,此皆人所習知者。若人身之精氣神同自然界之光熱電,主其中樞者,寂然應物之心性也。明體達用,須融會而貫通,直入頓超,舍心宗而莫屬。
然佛法心宗,禅門古德,均不言及此者何也
蓋祖意隱晦,蘊之工用之中,言之則恐落筌蹄,易滯迹象。至若密宗,則以調色身氣脈爲其首當要基(他如正統道家,除旁門左道外,則依身根而起修)。欲實驗修證佛法戒定慧,而不明斯理,輕心掉之,雖盡形壽,恐終難有成矣。蓋調攝氣脈,爲對治生理之缺陷,色身既調,通于自然,影響心理,得至空忍,二者之間,如風靜浪平,晴空無翳,則永住安谧晴暘之境,得于勝定。然後逆其變化之流,複返于體性本然之域,則于四大假合之身,六塵緣影之心,取舍由人,可得自在矣。故身在動者,心隨之移,心常亂者,色隨之變。故曰“心能轉物,則同如來”。鴉片、嗎啡之爲物,吸之可轉移人心理性情,砒霜、草烏之爲物,食之戕人之生命。不能轉物,即爲物轉,事理至明。而心能轉物者,如來藏性之本體真心也,妄心意識力弱,僅可移易小變耳。而言生理,則今時物理世界,聲光電化等學,略可通悟,善用之者,以之化物成性,不善用之者,隨流乘化以歸盡,波靡輪轉,終無已時矣。此義深窅(yao 叁聲),冀毋以人而廢其言,當今科學日進無疆,無數嶄新之創獲,正好爲佛法作注腳,而益資證明,世有高明,必肯斯語。
附注:本篇匆促完成,未盡闡說,容後補充。
佛法與西洋哲學
西洋哲學,淵源于古希臘,流衍而成近代各學派之思想;有謂佛法亦系其中哲學思想之一派者,此實似是
而非之論,須加辨正。按古代西洋之民族思想,多爲神話所籠罩,希臘諸哲學家酷愛真理,探討尋求,不遺余力,漸使神話理性化,而奠定哲學之基礎,影響歐洲數千年之文化,其在西洋哲學之功勳,洵有足多者;蓋希臘人生活簡樸,蔬食飲水,芒鞋布褐,樂其天年,其政治則早已創立民主製度,思想自由,學說爭鳴,故能孕育其哲學思想而發皇光大之,實非偶然事也。
希臘古代之宗教雛形,初亦爲庶物之崇拜,而演進爲多神教,終至成一有系統之神。如希西阿(Hesiod)之神統記(Theogong),阿斐克之宇宙開辟說,皆說明衆神有一定之系統;而其神亦爲人格化,人間亦必須神化。至若神自何來
與宇宙萬有始末之關系爲何
則又須哲學理論爲之解釋。哲學初起,皆爲“宇宙論”,其求證真理之方法,則多爲“辯證法”,蘇格拉底建立“知識論”之基礎,及黑格爾乃集辯證法之大成,溯至康德時代爲止,常與科學相混合,無嚴格之區分;及後科學大興,始漸脫其範圍,二者俨然異趣。科學專重證驗,哲學概屬想像,門庭各別,愈離愈遠,竟不知二者之本爲一體,各執一端,而相水火,無有融會而貫通之者,實爲學術上一大缺憾!
希臘哲學初期心物之爭
希臘最古學者泰勒斯,即爲“唯物論”者,史稱其爲米利都學派之基石。彼認萬有一切根源,發端于水,否認神爲“造物主”。但承認世界有精神之存在,磁能吸鐵,因磁最富于精神;且謂知識爲固具,非外力所加附。其門人亞拿其孟特,以萬有之根本爲無限;無限之爲物,充塞宇宙之間,既無一定性質,亦無一定界限。世界具體事物之形成,由于無定形之物質自身發冷發熱,交互分化;先則爲水,繼複凝固而引導火氣土之出現。一切萬有,均生發于無限,終複歸于無限。雖有消滅形成之過程,只如舊變爲新,但不否認神之存在,唯神乃不參與世界之生滅;精神存在,同其師說。亞氏門人亞拿其孟斯放棄其師門之抽象物質論據,而以具體之物質空氣,爲萬有之根本;謂人生與宇宙,皆假空氣以維持其運行,空氣之稀薄者變爲火,濃厚者成風雲水地,甚至謂神亦由空氣所産生,但不直接否認神之存在;此皆爲米利都學派哲學論說之特征,依違于心物二者之間,終不能化矛盾爲統一;以現代科學進步之觀點視之,不待辯而知其誤矣。凡此諸說,與印度原有諸學派佛稱爲外道者,各家義理,大體甚爲相近。
有赫拉克利特者,其立說不同于米利都學派之所雲,更接近于近代之思想。如雲:世界上無不動之實體,亦無不變之實體,萬有一切,皆不斷在變化和運動,固無片刻之停止;人生亦然,如火燃焰而複熄滅。所謂宇宙,即爲生滅流轉之過程,無始無終之大變化;如火滅而形現,形消複歸于火。在此不斷創造變化之世界中,所謂“固定”、“休止”、“存在”等等,僅爲功能之幻覺耳。複謂事物都有內在矛盾而發生鬥爭,而又同時並存于統一之整體內,此種現象,不但爲自然發展之根源,且…
《禅海蠡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