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壞,燒而未熟,不久尚毀,火力既足,表裏堅固,河山可盡,此形無滅。假令爲仙者,以藥石煉其形,以精靈瑩其神,以和氣濯其質,以善德解其纏,衆法共通,無礙無滯,欲合則乘雲駕龍,欲離則屍解化質,不離不合,則或存或亡。于是 各隨所業,修道進學,漸階無窮,教功令滿,亦畢竟寂滅矣。(《藝文類聚》七十八)
由後漢至南北朝間,佛教東來,勢如風偃。其與儒家之間,摩擦尚少,而與道家之間,在南方者,尚骖靳相安,在北方者,則抵觸頗大。在此四百年間,吾國道教,已由原始道家老莊之學,漸收羅方士之燒煉養生、服食、醫藥、占驗、符箓等術,而形成一宗教,與佛教互爭短長矣。道教初起之時,如奉誦經典,建築寺觀,和各種禮拜儀式等,吾國原無創製,多皆仿模佛教而來。漸至內容如“無極”、“太極”之說,又與佛法“空”、“有”之義,互相滲通。既成宗教以後,彼此間應具宗教之仁慈寬容大度者,往往惑于主觀形式之見,致成水火。自東晉道士王浮,僞造《老子化胡經》以自托其高遠,至北魏太武帝時,權臣崔浩信寇謙之之輩,慫恿武帝滅僧排佛,至北周武帝,又有滅佛之事,此皆佛道互爭地位之慘史。
正如唐高祖時,傳奕請除佛法,蕭璃與其互爭于朝,雲“地獄正爲此人設也”。但此所爭者,乃宗教之事,由于自我私心所驅使,與仙學之丹道無與焉。
唐宋元明清情形
自唐一天下,尊崇道教,不遜儒佛,叁教並驅局面,于以大定。以老子同爲李姓,基于宗族觀念,推尊爲“太上玄元皇帝”。莊子封號“南華真人”。列子號“沖虛真人”(將《莊子》一書改爲《南華真經》,《列子》一書改爲《沖虛真經》)。兩京崇玄學,各置博士助教,又置學士一百員(事見《日唐書·禮儀志》)。唐室曆代帝王,求長生服丹藥者,屢見不鮮。羽客女冠,遍于州郡。武則天、楊貴妃、至真公主等,一代妃主,凡爲女道士,可考者約四十余人。詩人墨客,嘗見刺于辭句,如韓愈“雲窗霧閣事窈窕
”李義山之《聖女祠》詩:“绛節飄香動地來”等,皆其諷刺女道士之作;琳宮鶴觀之多,亦遍布寰宇,義山《題中條山道靜院》詩雲:“紫府丹成化鶴群,青松手植變龍文。壺中別有仙家日,嶺上猶多處士雲。獨坐遺芳成故事,褰帷舊貌似元君。自憐築室靈山下,徒望朝岚與夕曛。”直至武宗,又成一度滅僧毀佛之事。佛道二教,至此時代,皆臻鼎盛時期,道教典籍,亦至繁赜。若僖宗時之道士杜光庭,著述尤多,如《道教靈驗記》、《神仙感遇傳》、《墉城集仙錄》、《洞天福地嶽渎名山記》等,皆出諸其手。杜後入蜀,複爲王建寵遇,曆官至谏議大夫、戶部侍郎,而杜複僞造佛經及道經多種,故後世之稱僞書之無據者,皆曰“杜撰”。
然在唐末,有直承原始道家,祖法老莊之神仙丹道一派,已隱然特立,與禅宗漸至合流。爲其彰著之代表者,厥爲呂岩真人號洞賓者。
迨乎宋代,徽宗笃重道教,崇奉道士林靈素,事以師禮。而尤以降鸾扶乩之術,昌盛一時,愚昧迷惑,招致父子北狩,身爲臣虜,老死他邦,抑何可歎!雖然,此非道教之過,其國破家亡之禍,亦不全系于信奉道教一事。徽宗雖未排佛,其崇信道教殊力,曾屢廢佛寺改爲 道觀。時之禅師,以身殉道,或以道行感悟之者,頗不乏人,如:
處州法海立禅師,因徽宗革本寺作神霄宮,師升座告衆曰:“都緣未徹,所以說是說非,蓋爲不真,便乃分彼分此。我身尚且不有,身外烏足道哉!
正眼觀來,一場笑具!今則聖君垂旨,更僧寺作神霄,佛頭添個冠兒,算來有何不可! 山僧今日不免橫擔拄杖,高挂缽囊,向無縫塔中安身立命,于無 根樹下弄月吟風。一任乘雲仙客,來此咒水書符,叩牙作法,他年成道,白日上升,堪報不報之恩,以助無爲之化。只恐不是玉,是玉也大奇!雖然如是,且道山僧轉身一句作麼生道
還委悉麼
”擲下拂子,竟爾趨寂。郡守具奏,诏仍改寺額曰真身。
又汝州天甯明禅師,改德士(即道士)日,登座謝恩畢。乃曰:“木簡信手拈來,坐具乘時放下。雲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即斂目而逝。
道家學術,由秦漢方士類變爲道教,至唐宋間,受禅宗影響,漸有擺脫支離駁雜之道教趨勢,直承原始道家及老莊之言,而産生金丹大道之說。其代表人物,當以唐之呂純陽,宋之張紫陽(伯端)、白紫清(玉蟾)等數人爲最。此後,丹道學術,與道教原來面目,不無改頭換面之處。後之言道家者,皆以丹道爲道教中心,亦如唐宋後之言佛教者,統以禅宗概觀佛法之全,實有異曲同工之妙。清人方維甸于其《校勘抱樸子內篇序》中有言雲:
余嘗謂漢之仙術,元與黃老分途。魏晉之世,玄言日盛,經術多歧,道家自詭于儒,神仙遂溷于道,然第假借其名,不變其實也。迨及宋元,乃錄參同爐火而言內丹,煉養陰陽,混合元氣。 斥服食胎息爲小道,金石符咒爲旁門,黃白元素爲邪術,惟以性命交修爲谷神不死羽化登真之訣。 其說旁涉禅宗,兼附易理,襲微重妙,且欲並儒釋而一之。自是漢晉相傳神仙之說,盡變無余,名買交溷矣。
唐宋間丹道學術,已由原始道家出入于儒佛禅宗之間,有直取禅理而言爐鼎丹藥之道者,如張紫陽、白紫清二人,尤爲顯著。至宋室末造,北方崛起一邱長春(處機)真人,學問道德,冠邁群倫,乃奠定道教“龍門派”之基礎。邱長春原與馬丹陽、孫不二等七人,同學于重陽真人王嚞(注:哲的古體字)之門,其年事道力較幼,唯力學精勤,終成大器。金人慕其德行,屢聘不赴,而應元太祖之隆重禮聘,兵騎維護,間關至于雪山。應對之間,勸以戒殺,且談玄論道,至爲平實,崇尚清虛之旨,一洗曆來方士習氣,丹道門庭,煥然一新。其于西行經曆,著有《西遊記》一書,以紀其實(非小說之《西遊記》也)。長春之學術務實,有會叁教一元之趣,時之儒者,有曾接近其人,鹹歎爲一代之聖,足見其感人之深。而此派又有稱之謂“全真教”者,蓋隱謂其有別于方士之道術,全叁教之真也。金元好問《離峰子墓銘》雲:
全真道有取于老佛家之間,故其餓憔悴,痛自黔劓,若枯寂頭陀然。及其得也,樹林水鳥,竹木瓦石之所感觸,則能穎脫,縛律自解,心光晔然,普照六合,亦與頭陀得道者無異(《元遺山文集》)。又,元代元和子《長春觀碑記》雲:
全真之教,微妙玄通,廣大悉備,在人賢者識其大,不賢者識其小。大抵絕貪去欲,返璞還淳,屈己從人,懋功崇德,則爲遊藩之漸。若乃遊心于澹,合氣于漠,不以是非好惡,內傷其生,可以探其堂奧矣。
宋元以後,所謂道家者,大抵皆舉南(張紫陽)北(邱長春)二派丹道之學。然丹道學術,與昔來道家或道教,迥然有別,學者不能不察。及乎明清二代,于南北二派以外,異宗突起,諸說紛纭,其中較著者,乃有西派東派之謂。或主單修性命以爲宗,或主雙修陰陽以爲旨,要皆祖崇呂純陽,合四派之流,統不外于呂祖之支分焉。清代學者頗多,而以乾嘉道學之著者劉悟元、朱雲陽二人爲其翹楚。劉朱道學,皆出入于禅,尤以劉悟元之說理修煉,純主清靜,力排方士諸說,參合佛理要旨,于丹道法中,又別創一格。其人羽化以後,肉身尚留于甘肅成陵朝元觀。此外,成都雙流劉沅(止唐)爲乾嘉時之大儒,講道學于西蜀,世稱爲“劉門”,傳爲親受老子口訣,邊居青城八年而道成。著作豐富,立論平允,于叁教均多闡發。其授受方法之間,頗有藏密成分,抑其地居近于康藏,其學術思想,不無挹此注彼之處,此一系,相當于元之“全真教”、明之“理教”,亦爲叁教之變焉。
道家學術,在晉宋元叁個時期,另有叁家,均爲諸家所重視,而不入派系之列者:即漢之魏伯陽,著有《參同契》,以陰陽五行爐火丹鼎之說而言道者。宋之陳抟,以易理無極太極之學,而言丹道,數傳至邵康節,發揮易數之學,至于鼎極,並漸變溷入儒家之理學。宋元之間張叁豐,以燒煉丹法修氣調禦爲主者。此之叁者,當以魏伯陽爲丹道正統之宗祖,陳抟不失爲道家之真,張叁豐則爲方士中之卓越仙才。
此外,明代萬曆時,有伍沖虛、柳華陽師弟,傳授性命雙修之學,獨成丹道之特別一派,世稱之謂“伍柳派”,其學術思想,浸淫于佛道之間,而皆錯解經義,附之異說。以修氣修脈,鍛煉精神爲主。方法不外于服氣之域,理論則爲佛道糟粕,于養生祛病,或稍有助,以之探求大道,殊有旁驅歧路之虞!但此之一派,盛行各地,以及于今,世之言丹道者,競以爲歸。學術之惑亂人心者,實亦甚矣!
道教之經籍
古代儒道不分,南宋陸九淵(象山)、清初崔述,早曾有見及此。如戰國末年《呂氏春秋》、西漢初年《淮南子》、《韓詩外傳》、《春秋繁露》,他如《論語》、《禮記》,皆摻入道家議論。驺衍援《尚書》洪範九疇之篇,創五行學說,使吾國二千余年學術思想,均未離于陰陽五行之藩籬。西漢末年所出《緯書》,啓兩漢乃至後代圖谶學說之門,陰陽術數之學,摻變于儒道中心思想者,其由來已久且固矣。宋明之間,道教經典,仿佛教藏經之例,亦彙編爲《道藏》,經曆代增添,全藏共有五千四百八十五卷。其他丹經旁說,散佚流通者,亦複不少。《道藏》收集至廣且雜,舉凡儒家、陰陽家、兵家、醫家諸書,統爲羅致。例如成都青羊宮兼收《諸葛武侯全集》而入《道藏》,學者有謂其“綜羅百代,極盡精微廣大”者,亦非過譽之言。
宋真宗時,張君房奉敕校正秘閣道書,撮其精要而成《雲笈七籤》(注:籤,簽的繁體字),爲道教經籍叢編之宗典,道家之言,于以大備。其書以天寶君說洞真、靈寶君說洞元、神寶君說洞神,爲上中下叁乘。以太元太平太清叁部爲輔經,又以正一法文遍陳叁乘別爲一部。統稱叁洞真文,總爲七部,凡一百二十二卷。凡經教宗旨及仙真位籍之事,服食、煉氣、內丹、外丹、方藥、符圖、守庚申、屍解諸…
《禅海蠡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