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與道家(下)▪P9

  ..續本文上一頁、天幹、地支等名稱,應該還要古老。在五經文化的系統裏,是組成《易經》學術系統的中心思想,《書經》果然也有提到,但並不像在《易經》學系那樣重要。陰陽是上古以來,對于天地萬物,與人事物理的觀察,發現萬有互相對立,互相消長的法則,因此,便在現象界中,和人事物理以上,定立陰陽互變的定律,用以統率說明萬有變化的原則。在《易經》的《系傳》上,提到“一陰一陽之謂道”,便是用它來說明道體流行演變而成爲萬有規律的,都不外一陰一陽的互變作用,阻陽是個抽象的觀念,用它來說明對待流行的代表符號的名稱,決不可以完全把它當作實體來用。它在物理的作用上,是代表動靜,在物質的作用上,是代表剛柔,在宇宙的現象上,是代表天地,在天體的的運行上,是代表日月,在人類的觀念上,是代表男女,在動物的世界裏,是代表雌雄,在理念的領域中,是代表反正。總之,它是抽象地代表了對待的一切,可以活用到任何事物與理念上去,它是天地開辟以來,萬有對待流行的總代表,所以後來的儒、道兩家,根據《易經》學系的思想,便把天地未開的混沌,特別抽出《易經·系傳》上所提出“太極”的名辭,換作混沌的代號。于是“太極”動則生兩儀(陰、陽),兩儀再動又生四象(少陰、少陽、大陰、太陽),四象生八卦的觀念,便從此建立。同時老子也提到“萬物負陰而抱陽”的說法,後來儒道思想與他交相演變,便形成萬物各有一“太極”,“太極”各有一負陰而抱陽的陰陽理念了。

  陰陽是中國上古文化,對于自然物理理論科學的先趨,用處最多而最普通的學術名辭,上古的天文學家與星象學家,他們用陰陽互變的原理,藉以說明理論物理的觀點,並且用它使科學進入哲學理念的橋梁。戰國時期的陰陽家們,也便是當年原始科學形態的理論科學家,秦、漢前後的占蔔家,所謂使用龜策的木者,以及後來的蔔筮術數,與選擇時間的“日者”,乃至魏、晉以後的堪輿家(俗名看風水,或看地理的),唐、宋以後的星命家(欲稱算命的),統統都是從戰國時期陰陽家的系統分化而來,然而,陰陽畢竟還是抽象的名稱,比較具體說明抽象的陰陽變化法則,便是五行的觀念了。

  2.關于五行的觀念

  五行這個名辭,在五經的文化裏,最初出現在《書經》的《大禹漠》,與《洪範》篇中。《洪範》是箕子述說殷朝人文學術思想的哲學基礎,而且具體的說明,是根據物理的五行思想而來,也是夏禹承接堯、舜文化傳統觀念的中心思想,但在《易經》學系的學術思想裏,並不多見。“五行”這個名稱的內涵,大家都知道它是。包含金、木、水、火、土的五個成分所組成,拿這五樣物質的東西,加上一個行走的行字,叫它做爲五行,簡直如同兒戲的名辭,那還有些什麼意義?所以都認爲它是古代迷信傳統的名辭而已,加以後世占蔔吉凶禍福的休咎等人,如看相,算命等的口頭語,動辄便稱五行,使人更覺它的可笑。其實,五行是上古原始的科學思想,宇宙物理理論的哲學基礎。所謂五行,便是同于《易經》乾卦象辭“天行健”的行字一樣,都是用來說明宇宙天體,永無休止,運行不息的道理,行就是行動,運動的古義。所以“天行健”。與五行的行字,便是說明中國文化,對于宇宙的觀念,始終認爲它是動態的宇宙,因此對于人事、物理等現象世界的觀念,也始終認爲它是“變動不居”的變化世界;那麼,用這五個金、木、水、火、土的物質,做爲代表的意義,那是因爲原始的科學觀念裏,凡做爲科學依據的,都是采用人類耳、目等感官、知覺、輕而易見的東西做代表。中國上古的文化是如此,希臘、埃及、印度上古的文化也是如此,時代環境不同,站在後世的立場,輕易譏笑前人的淺薄,也同樣會被後世所笑的。、

  金,是代表固體的性能,凡物生長以後,必會達到凝固的狀態,所以用金的堅固性做爲符號,等于印度上古文化用地做爲凝固的符號是一樣的。木,是代表生發力量的性能,在這個物質世界中,生命延續不斷的功能,最明顯輕而易見的,便是草木等植物,所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只有草木生發的生機,可以表示宇宙萬有的生命,具有生生不已的功能。水,是代表凍結合藏的性能。火是代表生發力量的升華,到達光輝而有熱力的性能。土,是萬有與人類立足點的基本,包括代表這個地球的符號。我們所有的文化文明,都是立足在地球上的成果,所以在後世陰陽家的思想中,便說:“四象五行皆藉土”,就是這個意思。道家的陰陽家們,提出了五行的觀念,又從五行的變化法則中,說明它具備有互相生長,互相克製的生克作用,都是根據陰陽消息,互相盈虛消長的對待理論,用來分析物理與人事的變化作用,詳細講解起來,太多太繁,所以到此爲止。總之,五行的觀念,與陰陽的學術思想一樣,是道家形成陰陽家等的基本理論中心之一,用它在天文上,是說明天體太陽系統五星的代號;用它在地理上,是說明東、西、南、北、中的五個方位;用它在氣象上,是說明春、夏、秋、冬四季的狀況;用它在生理醫藥上,是說明心、肝、脾、胃、肺、腎的的別名,甚之,到了秦、漢以後,許多陽儒暗道的學者,以及由道家者流與陰陽家支派相結合,便有專講谶緯(預言)的術士們,把五行的變化理論,用在政治思想上去,做爲曆代帝王政權變更的理論根據,發生曆史治權“五德相始終”的說法,著以取媚于人主,可謂五行之用大矣哉吧!宋代理學家周濂溪,得自道家的太極圖說,仍然沒有超過道家陰陽五行思想的範圍,這種陽儒暗道的作風,而又用以排斥佛,老,實在有點不合禮義的精神,未免有些遺憾。

  3。關于天幹和地主的甲子觀念

  至于甲子的學術思想,根據散佚的上古史料所記載,創建在黃帝時代,用它來說明天體日月運行的規則。一年分四季,十二個月,一個月叁十天,每天十二時辰,錯綜交互而成一年二十四個氣節。這種天地自然的規律,與日月運轉的軌則,黃帝命大撓研究觀察的結果,認爲由于天的五行,自分陰陽的功能,而且有直接“幹擾”、“幹與”地球的作用,便定天幹爲十位的名稱,叫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做爲太陽五星與地球物理關聯規律的符號,唐、宋以後的陰陽家,把天幹叫“天斡”,這個意義便略有不同了;同時,認爲地球物理的變化,由于承受天幹的功能,自身又有陰陽互變的作用,便定出十二地支的名稱,叫作“子醜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做爲太陰月亮的盈虧出沒,與太陽及地球關系的規律符號。至于十二地支的觀念,在印度上古的天文學說,約當中國周、秦前後時代,也有同樣的意思,不過,他們不是用抽象名辭的觀念作代表,他們是用十二個動物來表示,後來到了漢代,印度學術思想,隨著佛學而傳入中國,彼此互相融會,就有用十二生肖來代表十二支的作用,因此成爲“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犬豬”等十二生肖。地支這個名稱,本來的意思,是說地球物理本身,既然承受了天幹的關系,又互變而産生地球自身支持萬物生命的功能。後來術數家們,又改稱它叫“地枝”,便與“天斡”相配,因此在觀念上,便把它的作用,變成像一顆樹的枝幹一樣了。

  上古對于天幹地支的學術,正如五行、八卦一樣,都是數理邏輯、符號邏輯的結晶,以科學的精神,對于自然現象的數理觀念,然後歸納爲一個理念,便創立這種抽象的邏輯符號,使人們對于錯綜複雜的宇宙,和萬事萬物變化的法則,多到大如天文數字的無限量;小到細人無間的不可知,都能夠在歸納這些抽象的名辭之中,求出答案,而且容易記憶,也可以普及。後來大家不知道這些學術思想的背景,就流爲江湖末技的術數,所以便把它的價值,落到零度以下去了,古人把天幹、地支的數理觀念,綜錯起來,構成一套代表時間、空間、統計象數的方式,便叫做甲子,那是把天幹十位,和地支十二位的單數(陽數),和雙數(陰數)聯合起來,由第一組“甲于”的開始,循環輪轉,便有了第六十位數“癸亥”的總和。宇宙萬有事物的開始,它的內涵,都具有如草木生發的力量,欣欣向榮的功能,那便是“甲子”的理念,最後的歸結,猶如水性凍藏凝結的作用,那便是“癸亥”的理念,這種六十位數輪轉的法則,構成一個整套的觀念,便總名它爲“甲子”,後世也有人把它叫做六十花甲。漢代的道家與儒者,把它和陰陽五行,八卦等術數的數理觀念聯合起來,統統歸納到以《易經》的卦象做代表符號,于是,便有易學象數“納甲”的名稱了;用它來解釋中國曆史哲學,用它來統計人事世事過去的情形,推測未來的演變,便形成兩漢的谶緯(圖谶)之學,後來愈演愈繁,而且各家的計算方法又不相同,所以便把它的價值,被一般躁失者,輕輕送進荒唐的檔案裏去了。

  此外,在道教方面,取用古代傳承的陰陽、五行、八卦、天幹、地支的六十“甲子一,加上宗教性的天神天將、九宮數學等,便構成“奇門適甲”的神秘術數;把六丁、六甲、六戊等數理邏輯的符號,加上天文二十八宿的觀念,穿上玄女天童的法服,就形成騰雲駕霧,撞憧往來于不知其所以然的幻想裏,造成旁門左道,套進畫符念咒的符箓,從此一人傳虛,十人傳實,搖身一變,便變成呼風喚雨、撒豆成兵的幻術了。然而不管道家與道教,對于原始科學而哲學的天人宇宙觀,怎樣的轉變,它的原始本質,是從天文物理,與地球物理的研究觀察而來,毫無疑義,決非向壁虛構,徒托空言而已。

  漢、魏以後,由道家學術思想的內容,演變而成爲道教以後,對于天人之際,與宇宙萬有的法則,仍然以這幾套羅織而成的“納甲”思想做基礎。但是道教對于天庭與人世間的關系,在漢、魏以後,受到印度佛教傳入的影響,便自創立另一個世界的天人觀念了。由東漢開始,自張道陵創建五鬥米道,便把戰國、秦、漢以來的“方士”學術,一變而成漢末…

《禅宗與道家(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