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與道家(下)▪P4

  ..續本文上一頁春秋》的附帶敘述之中了。那便是雖然好古而不疑,到底還是需要采取可以徵信的資料,因此以虞、夏做爲斷代的開始。後人再退而求信,便以夏、商、周叁代做爲標准可信的史料。不過,到了近代和現代,有的采用西洋文化與史學的觀點,對此也表示懷疑了,那是另一問題,在此暫且不加講論。但從孔子開始,雖然斷自唐虞爲准,而在周、秦之際,諸子百家的傳述著作中,仍然存疑存信,保留許多自遠古與上古相傳的曆史資料,後來就爲道家與道教的思想全盤接受。而且自兩漢以來,從事傳經注釋的儒家學者,在他的注經觀念中,也有許多地方明貶暗褒地保存這種傳統的思想。究竟我們的遠古與上古的文化史,應該確定是如何如何的,我現在站在道家思想的觀念來講,實在很難說。

  那麼,我們現在再來看看自稱爲繼孔子著《春秋》後,五百年來的第一人,而且還是極其崇拜孔子的曆史文化哲學思想家司馬遷,在他的著作--《史記》的思想系統中,了解一下他對于上古文化史的看法。他雖然在《伯夷列傳》上提到:“夫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于六藝。詩書雖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但非常顯然的,他在孔子所傳述的六藝以外,仍然不能忘情于其他“極博”的古籍上的傳說。所以他在寫帝王的世系時,就要爲五帝作本紀,而且首先提出黃帝,比起孔子保存叁代可以征信文獻的觀念,又是另一的態度與看法。所以,他在《五帝本紀》的“贊”裏說:“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與缙通)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余嘗西至空峒,北過球鹿,東漸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顧第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間矣其轶乃時時見于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維爲淺見寡聞道也。余並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爲本紀書首。”在他的《五帝本紀》“贊”裏,我們可以看出以他考察所得的結果,“長老皆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是說明民間老前輩們的傳說,處處都提到黃帝,同時,堯與舜的地方,文化風俗的教化遺迹,也各有不同之處,並不完全一致。其實,不但堯、舜的風教,各自代表不同的時代與地方的背景,就是堯、舜、禹叁代的風教,也各自不同,並非完全是一貫的傳統的,何況夏、商、周呢!

  司馬遷在《史記》裏,雖然提高了曆史文化年代的觀念,然而後人崇信上古傳說的,還是覺得不滿足,所以在唐代,便有司馬貞爲《史記》作補直,根據道家傳說,又寫了一篇《叁皇本紀》,更從黃帝以上,一再向上高推。如果再看更晚的曆史學家,他們采用道家對于曆史文化演進的觀念來講,從叁皇以下,至伏羲畫卦,再降到五帝的開始,少說一點,已經有十二萬年的曆程,多說一點,可以遠推到一百多萬年前。後來宋代的邵康節,著《皇極經世》,創立對曆史演變的一種新算法,使用他自己得自道家思想的律例,裁定自叁皇到唐堯甲辰年止,共該爲四萬五千余年。我們如要了解道家的文化思想,要了解中國文化曆史舊說,請看這些所例舉的少數資料,不知大家作何感想?當然啰!你也可以說它爲荒謬不經之談,這是你個人思想上的自由,誰也不能隨便說一個“不”宇。

  好了,現在我們可以回轉來采用司馬遷的辦法,雖然“載籍極博,猶考信于六藝”的精神,再來大體而廣泛地討論一下六藝--五經的資料,便可了解上古文化思想,與道家學術的淵源了。不過,我們現在只就六藝有關的五經現成資料來講,既不管它內容考據的真僞問題,也無法仔細討論,只是講其大略而已。有關五經文獻的文化思想,最主要的兩部書,就是《易經》與《書經》。自漢、魏以後,提到五經與文化史,大體都以《易經》做爲“群經之首”。因爲曆來傳統學者,認爲中國文字與文化學術的起源,都在伏羲畫八卦,爲有書契的開始,《易經》就是從八卦的演變,進爲文化學術思想的一部書,它與醫藥等術書一樣幸運,在秦始皇燒書時期,被認爲是屬于蔔筮一流的術書,所以沒有把它燒毀。《易經》學術思想的發展,據曆來傳說,有連山、歸藏、周易等叁種易學的流派,然而連山易與歸藏易,原始確切的陳迹久已難尋,我們所流傳的《易經》,只有《周易》一書,那麼,沒有被秦始皇所焚燒的,就是這部《周易》?或是叁易統統未燒?其中又是一大疑問了。現在暫時不講這些問題,只是根據《周易》來講伏羲畫八卦以後,上古文化演變的路線。

  八卦,原是以八個符號來表示物理宇宙的圖記。其中含有陰陽互變,用來歸納萬事萬物變化的迹象,因而産生八八六十四卦,做爲分析歸納人事物理的法則。它與黃帝時代所發明天文上的天幹、地支符號,與唐虞以後而曆夏、商、周的五行術數一”樣,由上古伏羲時代而經五帝至叁代,都是各自有其獨立的系統,各自代表上古氏族社會的地區文化,與時代文化的異同,原來並不一致。把八卦、五行、天幹、地支,完全綜合融會起來,加上天神與人事合一的觀念與計算方法,因此演變爲中國原始的物理理論科學,同時又變爲神秘而類似宗教性的學術,實在都是兩漢學者與道士們的傑作。複因此而成爲占蔔、谶緯等術的泉源,更使易學半明半晦,永遠人于秘發之林了。可是,我們根據《周易》的研究,卻又另外發現一個問題,那便是由上古聖人伏羲所畫八卦的易學,經過周文王的造辭,與他兒子周公的解釋,把這類原始宇宙物理理論性的學術內涵,取用了它大部分的內容,變爲發揚人文道德,奠定倫理標准的人文思想了。後來曆經五百年左右,孔子又繼文王、周公以後,研究《周易》,更加融會貫通的,用它來說明人事哲學的原則。于是,後世言《易經》,便有理、象、數的分途之學。以專講人事道理的通義的,就歸之于易理的範圍,以專究天文、物理、生理等陰陽變化的,就歸于象、數的範圍;講象、數,獨推道家,言事理,兼及儒家,這便成爲魏、晉以後道家學術思想,與修道理論的哲學根據。換言之,秦、漢以後道家學術思想,由科學而哲學的根據,實在是從《易經》學術的源流而來,也可以擴大地說,是上接伏羲、叁皇、五帝的傳統。但是,我們在《書經》(《尚書》)所載叁代以來的文獻中,除了一篇《洪範》,提到五行的思想以外,實在再找不出更多有關于《易經》的資料,這又是什麼道理呢?這也就是在討論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思想,必須要追蹤尋求周代以上文化來源的問題了。

  我們都知道中華民族文化的發源地,先由西北高原開始,逐漸向黃河下遊發展,到了叁代以下,便形成中原文化。這一系統文化的老祖宗,大致都上推自伏羲畫卦做開始,以黃帝軒轅爲中心,終以文王演繹八卦的《易經》哲學,奠定自伏羲,經黃帝,至于文王一系的學術思想,發源于西北高原,展開于黃河流域中心地區的文化。我們姑且假定一個名辭,叫它爲《易經》學系的文化學術,或者稱它爲中國上古西北高原的文化思想:前者的名稱,是以經學做中心,後者的名稱,是以地理曆史做代表,它與孔子所搜集編著叁代政治曆史資料的《書經》(《尚書》)文化,俨然是兩個系統。因爲《書經》所保留政治曆史文化的資料,自唐、堯、虞、舜、夏禹,至商湯而至于周代的文化,除了經過周公的融會而集其大成,製定周代的禮、樂、文教,刑政以外,從叁代以至于商湯,大致都是起自黃河中心流域東北方的文化思想,所以我們也可以叫它爲《書經》學系的文化學術,或者稱它爲中國上古黃河中心流域東北方的文化思想。

  我提出這個對于上古文化,經曆叁代而到周、秦之際的兩大觀念,也便是說明在春秋、戰國時期,雖然諸侯各國的文化學術思想,是宗奉周室的周製,而因各自秉承宗族文化的傳統不一,仍然有各自爲政的精神存在。再由周代而遠推上古,前從唐堯、虞舜更加上潮,後從夏禹一直到周代建國,顯然是各有它承繼的體系,因此更可了解中國文化的統一,都是秦、漢以後的事實。至于周、秦以後道家學術思想的內容所屬,與燕、齊“方士”學術的根源,卻與上古西北高原文化,自有息息相通的關系。如果忘了這個曆史演變的陳迹,對于道家學術思想,當然就有陌生或無因而突起的感覺了。至于後世以孔子做代表的儒家學術思想,偏重于人文道德倫理的文化,實在是受周公禮、樂、文教、刑政思想的影響,淵源于《書經》的叁代文化而來。這在孔子之孫子思所著的《中庸》裏,也很明顯地說:“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便是很好的說明。孔子的晚年學易,大體仍然納于人文的規範,依然是循文王、周公的思想路線而發展。

  講到這裏,我們順便一說伏羲、黃帝等,有關于上古文化學術思想的資料?以供研究者注意:

  根據舊史的記載,伏羲生在“華胥之渚”,後來定都于陳。所謂“華胥”,就是陝西西安附近的藍田縣。所謂陳,就是河南開封區域。伏羲以後的神農,舊史稱爲炎帝的,他出生在姜水,後來便繼伏羲而都于陳,再遷山東的曲阜。所謂姜水,就在陝西的歧山縣西。伏羲是漁獵社會時代的領導者,神農是農業社會時代的領導者。漁獵社會的生活,是由西北高原向黃河上遊流域發展的過程。農業社會,自然必須步入平原地帶爲適合,這便是由伏羲到神農時代,文明進化的必然情形。

  至于黃帝軒轅時代,文化文明,已經進入初期集成的時期,也就是後世判斷曆史文物,裁定上溯始于黃帝的原因。黃帝生于“軒轅之邱,因名軒轅。”所謂軒轅,就是河南新鄭縣西北,後來因蚩尤的作亂,炎帝神農氏族的衰敗,黃帝首先發明訓練動物,如熊、虎等猛獸作戰,我們借用一句現代化的術語來說,他建立一支動物的機械化部隊,在(皈泉)河北保安縣,先打垮…

《禅宗與道家(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