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暴虐無道的“榆罔”,又在察哈爾涿鹿縣東南的涿鹿之野,再打垮了蚩尤,因此便受諸侯的推尊爲天子,繼炎帝神農氏族而治天下。
中華民族文化共祖的黃帝,在草昧初創的時代,真有無比的偉大,他不但征服了蚩尤,平定天下之亂,在他的手裏,還建立了中國原始自然科學的規範,他發現磁場的功能,做了指南車,建立中國天文、數學的規律,爲古今中外自然科學史上古發明的先鋒。他創造占星術、天文儀規,作蓋天儀,測定風向以候氣象,創建曆法,以定時間與日月在天體運行的標准,同時命大撓作甲子與奇門遁甲之術,建立天文與宇宙物理理論的學術,他研究醫藥,作《內經》,作交通工具的舟車,製定衣服的製度,以及確立建築、貨幣,與劃分土地,確定地方政治製度等工作。講到自然科學,便使我們有無限的感慨,我們要知道,在科學史上,以及科學的學識上,向來便以天文學爲先鋒,數學爲基本。而我們由老祖宗黃帝手裏發明天文與數學以來,素來在科學史上,被認爲是科學的先進,但到了近代和現在,不要說國內高級學府,沒有一個像樣的天文系,同時也沒有一個真正能夠趕得上時代的數學系,致使我們身爲天文、數學的原始先進國家,變成完全外行而無知的落後民族,使我們面對列祖列宗,真有無地自容之處,更何況對于中國固有,而後來屬于道家學術範圍的天文等知識,試問真知道的能有幾人?豈不令人興歎嗎!黃帝不但建立了中國原始科學文化的體系,他同時創造文字,發明正音樂樂律的律呂,製作度、量、衡,建立政治體製,而且首先設立“史官”的製度。總之,黃帝的功德太多,凡是上古一切文化文明的好處,根據舊史上記載的觀念,統統都歸之于黃帝,此所以司馬遷所謂:“黃帝,學者所共術”確有原因的。
我們對于黃帝,除了根據現成的史料,簡單地作了上面的介紹以外,且看道家方面,對于黃帝的傳說,更可了解道家的學術思想,是如何秉承上古傳統文化的來源了。道家者言,除了如上述所說,對于黃帝的偉大,備加推崇以外,他們還說黃帝曾經拜過七十二位老師,遍學各種學問,最後西上甘肅的崆峒山,問道于廣成子,後來又到四川峨嵋。廣成子才傳他的道,因此便普遍傳說黃帝問道于崆峒,得道于峨嵋。但要記住,由于這個傳說,黃帝的功業,是起于黃河平原的東方與北方,而他的文化學術思想,主要的,是得之于西北高原的系統。所謂廣成子,是道家共奉的上古神仙?究竟有無其人,姑且不談,然而道家人物的名號,也和佛家菩薩的名號一樣,往往名號是代表一種內容的,那麼廣成子,便是集其中國文化大成的意思,這與“黃帝,學者所共術”的觀念,就不謀而合了。
黃帝自得道以後,活到一百十一歲,共計在位的期間一百年。後來因修道有成,便在鼎湖白日飛升,上天而做神仙的共祖了。他是乘飛龍而上天的,所以有許多臣子,都攀住龍須,跟著飛升,也有少數攀不牢的,便在半空中,還墜入間了,因此,後來便有“攀龍附鳳”的術語,用之于君臣風雲際會的頌稱。我們聽了道家傳說這則神話故事式的黃帝史,當然是“礙難置信”。而且司馬遷在《史記》上,又明明記載“帝崩于荊山之陽”,“葬橋山”,就是陝西“橋陵”。可是史書上又說:“帝采首山之銅,鑄叁鼎于荊山之陽,鼎成,崩焉。其臣左徹取衣冠幾杖而廟祀之。”如果照此一說,對于黃帝的死,又是一個謎了。這些我們都可不管,無論如何,道家這種傳說,向來便是對于功德永垂人間者的尊崇與封號。凡是德在人心,功垂千古的,他們大多都把他列入神仙範圍,因此影響後世儒家對于忠臣孝子,節婦義夫們的廟祀,乃至傳統文化觀念所謂“聰明正直,死而爲神”的精神,透過這個觀念,我們便可了解道家說黃帝是“鼎湖仙去”,作爲天上神仙共祖的說法,是具有無比的崇敬與仰慕的深情,豈可一律視爲謬論嗎?
我們由伏羲畫卦,講到神農而至黃帝,已經大體說明上古西北高原的文化系統,那便是屬于《易經》學系的學術思想,由宇宙物理的科學而到哲學的,也正是中國原始文化的這一系,後世道家學術思想淵源的系統,時代再向下來,便是堯、舜、禹叁代的文化了,這個時期的學術思想屬于《書經》學系,也便是黃河中心流域的東方與北方的思想系統了。
帝堯,是黃帝的曾孫,生在丹陵,後來遷移到山西太原附近的祁縣。十叁歲,便佐帝摯封植,有功而受封在山東的定陶。到了十五歲,複封于河北保定附近的唐縣,所以後世便稱唐堯。十六歲,踐天子之位于山西的平陽。根據《尚書·堯典》,帝堯爲政的第一政務,就是整理天文與曆法,也便是形成後世文化與曆史“正朔”的觀念。換言之,帝堯爲政的方針,在針對農業社會的基礎上,仍然著重于天文、曆法等屬于自然科學的建設,用它與人文文化的建設,同時並進的。當時輔助帝堯行政的,便是他所選拔的虞舜。虞舜輔助帝堯,整理天文、曆法,創建禮、樂、文教、刑政等許多規模與製度,同時又整理自上古以來的自然科學,與人文文化有關等要務,相似史書所載的,黃帝許多施政的方針。可是在這個時代,中國有了洪水之患,所謂“浩浩懷山襄陵”的狀況,是慘不忍睹的局面,先後連續約達一、二十年之久。所謂“懷山”,就是說把高山擁抱在大水的懷裏;“襄陵”,是說淹沒地面,至于高原的丘陵地帶。這樣大,而且持續多年的水災,給予中國叁代以上的災禍,它的慘酷,不待言而可知。後來經過夏禹的努力,開山浚川,才將洪水的災患,變成全國的河渠水利,于是夏禹的成績,不但功在當時,而且德及萬古,因爲真正中國文化曆史,由上古到大禹治水的成功,才算正式奠定中華民族以農業立國的堅強基礎,有了原始農業經濟的成就,才能完成夏、商、周叁代確實建立中國文化的系統。雖然,古代曆史的記載,以無上崇敬的筆調,寫出堯、舜奠定文治的功勳,但詳細研究堯、舜史迹,以《尚書》的《堯典》、《舜典》做爲中心的史料,自然可以看到都是由于大禹治水的成功,才能完成堯、舜相承文治的大業。所以孔子說:“禹,吾無間然矣!”他的確夠得上如孔子所說的是無話可說的聖人了。講到大禹治水,以及中國的水患與水利,順便提醒一句:中國幾千年來帝王時代,首要的大事,便是對于黃河水患的防治,與長江水利的開發。尤其是黃河水患,在曆史上,小的水災,至少不出十余年,大的水災,至多不外叁十年,必定會造成黃河下遊流域的中原地帶等區域的災害,曆代真正具有救國救民之心,抱有經綸濟世之志的學者,都想繼續大禹治水的功業,要完成大禹未奏全功的建設中華民族的大計。宋代以後,號稱儒家有理學家們,屬于事功學派的,他們都想在全國的河渠水利上下工夫,做爲實際治平學問的目的。然而河患與水利的開發,畢竟沒有完成大禹的志業,希望我們這一代的青年同學,凡做事業,應當效法大禹的精神,真能做到爲國家民族建立一番偉大的事業與功勳。
大禹,是黃帝的玄孫,因有平定全國的水災,整治水利的大功德,便受舜的禅讓,繼承天子之位于戰國時的韓國,就是山西平陽附近的安邑。這便是上古史上有名公天下的樣讓時期,也就是堯、舜、禹叁代的豐功大德。同時,也自大禹以後,便形成夏、商、周叁代文明的開始。由伏羲畫卦,經神農、黃帝而到堯、舜以後,大禹是中國上古建國史上劃時代的人物。非常遺憾,也很不幸的,在民國初年以後,有些學者,無形中受了外國人有意造成侮辱中國曆史文化的觀念,否認堯、舜、禹的史迹。認爲堯、舜。禹等並無其人其事;堯,是香爐的象征;舜,是蠟燭臺;禹是一個大爬蟲,像這樣自己對祖先曆史文化,自加侮辱的新觀念,使我們講起來,實在大有“親者痛而仇者快”的感慨。殊不知中國人的點香用香爐,點燭用蠟燭臺,那是漢、魏以後,隨佛教傳入印度習慣的轉變,叁代以上,香爐與蠟燭臺,根本沒有發明,我們所看到的香爐與蠟燭臺的形式,都是唐、宋以後的形態,甚之,還要遲一點,怎麼可以把堯、舜、禹叁個字的象形,硬拉下到千載以後,比做宗教儀式用的工具呢!現在我們約略講過《書經》文化系統,堯、舜、禹前後的簡介,也就是說明這個時期的文化源流,都在中原地帶,流布在黃河中心流域的東方與北方的情形,並且便是附帶而簡要地說明中國上古人文文化建立的系統。
至于大禹如何劃分九州,自有《書經》所保留《禹貢篇》等曆史資料,我們不去管它,現在要講的,是道家學術思想,如何與叁代以上的文化接流的問題。大家都知道,當堯、舜建國初期的大事,首先的工作。除了建設天文、曆法等具有如現代所有科學建國的精神外,同時,對于人文文化的建設,也正如《易經》所謂建立一種“聖人以神道設教”,類似宗教而富于哲學的規模,後世道家、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都是由這種曆史文化的資料而形成。尤其在大禹治水的階段,除了《書經》等屬于正史傳記的說法,只是列述許多可征可信的史料外,對于怪誕不經的傳說,早被刪除,概不采納,可是在上古的民間相傳,後來成爲道家與道教的傳述裏,便大有不然了。道家從《易經》文化系統的立場,傳述大禹治水的成功,因爲他接受上古仙人(隱士)的傳授,還得自黃帝所傳的河圖易學,真正善于運用陰陽八卦、五行、幹支等天文、物理的學問,才能治平了亘古以來的水患,所以認爲大禹的事功成就,也便是道家正統學術精神的結晶,他們相信千古疑書的《山海經》,而且也推崇《山海經》上所記載,山林川澤的神異怪物,確是具有神聖的神秘東西,這些半類妖魔鬼怪的事物,都被大禹的道力所降伏,而且聽命于他,被他所用,因此他才能奏此大功。總之,道家認爲大禹的成功,“此乃天授也”。到了道家的學術,再轉變而落到道教的手裏,那就更不同了,道教除了全盤接受道家對于大禹的說法以外,認爲…
《禅宗與道家(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