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由此可見,人類的智慧,永遠還很年輕,這是人類文化史上另一個重大的問題。
總之,道家所提出的精、氣、神,以科學的觀點,從人類生命的身心來講,是屬于形機面能的眼、耳、心的精神作用;神的表現與應用.便是目光視力的功能;氣的表現與應用,便是耳的聽覺的功能;精的表現與應用,便是心的運思與身的本能活力,如果從天人一體的物理功能來講,神、氣、精叁種,便是光、熱、力的作用。從哲學的理念來講,道家所謂的神,便是相近于佛家所謂的性,道家所謂的精,便是相近于佛家所謂的心,所以唐代翻譯佛經的《楞嚴經》,便有“心精圓明”等辭句;至于精液的精,乃是心理欲望的刺激,引發性腺內分泌與心髒血液循環的作用而已,正如道家廣成子所言“情動乎中,必搖其精”,也便是這個道理。道家所謂的氣,便是相近于佛家所謂的息(呼吸),是屬于後天生命形身的作用而已,借用物理世界的現象做譬喻,神,比如太陽的光能,它給予世界萬有生命的能量,氣,比如太陽光能輻射到地球所發出的蒸氣,精,比如太陽賦與萬物光能,而産生化合作用物質的成果。但是要注意,這種說法,因爲無法可以詳細說明精、氣。神的情形,所以我把它借用來做譬喻,譬喻的本身,只限于類比而已,並非就是原物的原樣。在周、秦時代道家的修煉,是從養神入手,即已概括了精、氣的作用。秦、漢以後道家的方法,注重養氣,雖然與養神論者,略有變動,但已從形而上的作用,走入形而下的境界。宋、元以後的煉精,更等而下之,完全墮入後天形質觀念的術中了。關于形與神的道理,牽涉太廣,也是另一專題,暫時恕不多講了。此外,附帶地說明一下靜坐,與密宗、以及瑜伽的關系。靜坐,俗名叫做盤膝打坐,自漢、魏以後,從印度佛教傳入修習禅定的方法,對于鍛煉形態、收攝身心,使其走入靜定境界的一種方便。這種盤膝靜坐的方法,原始便是印度古老瑜伽術的一種姿態,並非佛法的究竟,也非就是道家修煉神仙內丹道法的究竟,只是可以通用于一切修養身心性命的姿態與方法而已,在道家而言,唐、宋以上的丹經,很少討論到靜坐的關系。但是,靜坐是一種助道的法門,是普通可用的一種良好的修養術,那是毫無疑問的。如果把靜坐就與神仙修道或佛學禅宗的禅,混爲一談,那是錯誤的。至于宋、元以後,佛教由西藏傳來的密宗,也和道家一樣,注重氣脈的修煉,與達到樂、明、無念的證驗工夫,本來也是佛家講究修養的一種最好方法,由形而下求證形而上的實際工夫,但到了明、清以後,也和道家的丹法一樣,大體已經走入注重形質功效的範圍,只注重氣脈的修煉,比起原始的妙密,便是由升華而變爲下墮的趨勢。瑜伽術的最高成就的價值,僅等于道家導引養生派的內功修煉,更不是至高無上的法門,因爲一般研究丹道的人,往往把靜坐、密宗、瑜伽術幾種世界上類同的修養術,混雜交錯而不明其究竟,在此順便略一提及,以供研究者的注意。無論學仙學佛,講到養生全真之道,都以清心寡欲入手,而至于寂滅無爲爲究竟,正如道教的《清靜經》所說:“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可是現實世界中的人生,正如孔子所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告子也說:“食色性也。”人們對于色欲與飲食的追求,與貪圖富貴功名的享受並重,要想作到“離情棄欲,所以絕累”,在一般的人,是不可能的事。我記得在一本筆記上看到一則故事說:時代一位巨公,聽到一位修道的人,已有九十多歲,望之只像四十歲的中年人,便請他來,問修長生不老的道術。這個道人說:我一生不近女色。這位巨公聽了,便說:“那有什麼意思,我不要學了。”這個故事,便是代表了一般人的心理,所以古今多少名士,作了許多反遊仙的詩,如“姮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以及“妾夫真薄命,不幸做神仙。”都是普通心理的反應,這與“辜負香衾事早朝”,同樣都是注重男女飲食,便是人生真谛的思想,如出一轍。但是,相反地說,仙佛之道,的確也非易事,丹道家對于修煉神仙方術的人選,非常注重生理上的先天乘賦,所謂“此身無有神仙骨,縱遇真仙莫浪求。”唐代名臣李泌,生有自來,骨節珊然,但懶殘禅師只許他有一十年太平宰相的骨相。麻衣道者謂錢若水,子無仙骨,但可貴爲公卿耳!杜甫詩:“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這正如佛家所說:“學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將相之所能爲。”是同樣的隽語。總之,靜坐是對身心有益的修養方法,如果認爲靜坐便是學道,那須另當別論了。
七、道家與道教宗祖人物思想的略論
道教的學術思想,完全淵源于道家的內容脫變而來,已如上述。所謂道家的思想,這個名稱的觀念和內容,是根據秦、漢以後的分類,如在周、秦之際,不但儒、道本不分家,就是諸子百家的學術思想,也都脫胎于道,不過,這個道的觀念,卻非秦、漢分家以後的道家之道。但無論道家或道教,根據大家熟悉的習慣,當然都離不開以老子、莊子的學說思想爲宗主。其實,我們把自己遙遠地退追千載以上,深切體會春秋、戰國時代的曆史背景,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對于道家宗主的老子思想,與儒家宗奉的聖人孔子的思想,除了文辭、語言等表達方式,與主張淑世救世的方法有異同以外,實在沒有多大的沖突之處。後人把他們的思想觀念和人格,塑造得太過對立5形成門戶之見,猶如水火的不能相容,那都是儒家與道家之徒自己製造的是非,與原本兩家的思想無關。我們現在要講的目的,偏重在秦、漢以後道家與道教的本身思想,所以對于這個專門的問題,不必多做說明,只是隨手舉幾個例子一談,做爲講述道家與道教思想的開端。
1.儒道不分家的“天”字的含義
我們在孔子刪訂和所著述的五經學術思想裏,都知道孔子哲學思想的根據,是從中國上古傳統文化的天道觀念而來,不過,古人著作,限于時代思想的習慣,條理的分類,定義的規定,並不嚴格,例如對于天宇,大約歸納起來,便有五類觀念,都混在天的一字的名辭之中:(1)天字是指有形象可見的天體。(2)天字是指形而上的天,純粹爲抽象的理念。(3)天字是指類同宗教性神格的天,具有神人意志相通的作用。(4)天字是最高精神結晶的符號。(5)天字是心理升華的表示。所以讀秦、漢以上的書,每逢此字,必須要貫穿上下文,甚之,要全盤了解全篇,才能溝通它用在何處,究竟是代表了什麼意義?《爾雅》與《說文》等書的注釋字義,是具有權威價值的參考,但是在時代思想的意義來講,也有未必足以盡信之處,例如許慎著《說文》,明六書,已是漢代人的思想,雖說近于古代,較爲可信,但也有未必盡然之處,亦須值得研究的。
2.儒道不分家的“道”字的含義
關于道字,也有相同于天字的複雜,大概歸納周、秦之際,學術思想中所用的道字,約有五類觀念,也都混在道字之內:(1)形而上的本體觀念,簡稱爲道。(2)一切有規律而不可變易的法則,也統稱爲道。(3)人事社會,共通遵守的倫理規範,也稱爲道。(4)神秘不可知,奧妙不測,凡是不可思議的事,便稱爲道。(5)共通行走的徑路叫道。于是儒、道等學,諸于百家之言,也便各自號稱爲道,例如陰陽家、名家、法家、兵家等等,統統都有提到我這種所說的便是道。這些各家之言,除了在某些地方,特別討論到形而上道以外,大多數都歸于我們所舉的第二類規範之道的道字範圍,不可與形而上道混一而看,即如五經中的道字。有些地方,在同一觀念中,便作兩個不同觀念的用法,或爲名詞,或爲動詞,而且在名詞當中,或屬于第一類,或屬于第五類,變化不同。這都因爲古代名詞簡單,詞彙不夠甩,而且在普通的觀念中,大約都很習慣而了解,只是後世的人讀來,便有混淆不清的感覺了,例如《老子》一書,他所用的道宇,就不可視同一例來讀,所以千載以下,注釋老子,各自成一家之言者,對于道字的解釋和了解不同,也正如我們現在對于事物的觀察,因立場不同,觀點各別,就都別出心裁,自成別見了。
(一)老子
1.老子思想的天道無爲與自然的觀念
老子學說思想中的道與天,也正因爲觀念的混淆不清,使千載以下,百般摸索,莫衷一是。例如人盡皆知老子的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以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果我們不一定信賴後來的注釋,甚之,認爲都是各人借題發揮的理論,那麼,只要爛熟讀透原文,以經注經,以本書本文的思想而了解本文本書,就可了然明白,覺得非常親切。老子要人效法天,天是怎樣值得效法呢?他在原文中,很明白地告訴你,天于“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爲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等等名言,這就是說,天地生長作育萬物與人,它沒有自私的目的,也沒有對立條件的要求,更沒有利害,是非等功利的作用,它只有施舍和給予,沒有要求收回什麼,萬物從它而生、而滅,都是自然的現象。它不辭勞苦而長遠的生作萬物,可是它不居功,不自恃,不占爲己有,所以人能效法天地大公無私仁慈的精神,才是道德的標准,也便是形而上道的境界,與形而下宇宙世界的自然法則。于是有的便認爲自然才是道與天的根本,有的把老子這個自然的名稱,拿它當作印度哲學中的自然,或後世科學上物理世界的自然,愈說愈亂,不知何所適從哦們要知道,距離老子兩千余年之後,翻譯西洋傳入的哲學與科學的自然名稱,都是借用中文老子的“自然”一辭而定,並非我們先有了哲學與科學的自然名辭,老子才來借用它的,在老子以前不見自然的名辭,在老子以後,自然的名稱,被人多方套用,大多不是老子的本義。如果我們了解在老子時代中,中文單字造句的文法,那麼,對于老子所說的“天法道,道法自…
《禅宗與道家(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