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與道家(下)▪P27

  ..續本文上一頁多走入道家與道教的路線,例如叁國時期張道陵的創教以外,便有南方的許遜(族陽),在江西創建淨明忠孝教,內用道家、儒家修身敦品立行的傳統精神,外用符箓等法術,做爲積功累德的修道基礎,他的遺風流澤,覆蔭千余年以下,成爲魏、晉以後南方道教的開建者,也就是唐、宋以後,廬山道術一派的淵源,江西南昌道教勝地的萬壽宮,便是爲許旌陽而立的千秋廟祀。據道教的傳達,許族陽一派的道術,是帶家室同修,不必離塵出俗的法派,所以相傳許真人道成之日,全家大小,都拔宅飛升,俨然犬吠雲中,成爲富貴神仙的榜樣。其實,許族陽的德業,除如道教所說的術妙通神以外,他的最大的功德,就是對江西及叁江上遊水利的開發與建設,的確留有極大的功勞,雖然不及秦代李冰父子開建都江堰的源遠流長,但澤及南方,誠爲不可泯滅的事實,據黃元吉所寫的許真君傳記,我們簡擇它的要點,稍作介紹:

  如說:

  真君姓許氏,名遜,字敬之。曾祖琰。祖父玉。父肅。世爲許昌人,高節不仕,穎陽由之後也,父漢末,避地于豫章之南昌,因家焉。吳赤烏二年己未,母夫人夢金鳳銜珠,墜于帳中,因是有娠而生真君焉。生而穎悟,姿容秀偉。少小通疏,與物無忤。嘗從獵,射一囗鹿,中之,子墮,鹿母猶顧舐之,未竟而斃。因感悟,即折棄弓矢,克意爲學。博通經史,明天文、地理、律曆、五行、谶緯之書。尤嗜神仙修煉之術,頗臻其妙,問西安吳猛得至人丁義神方,乃往師之,悉傳其秘。遂與郭璞訪名山,求善地,爲棲真之所。得逍遙金氏宅,這徙居之。日以修煉爲事,不求聞達。鄉黨化其孝友。交遊服其德義……乃于太康元年,起爲蜀旌陽令。時年四十二。視事之初,誡吏臀去貪鄙,除煩細,脫囚絷,悉開谕以道教忠孝慈仁忍慎勤儉,吏民忱服,鹹願自新……蜀民爲之謠曰:人無竊盜,吏無好欺,我君活人,病無能爲。真君知晉室將亂,乃棄官東歸。民感惠贏糧而送者蔽野,有至千裏始還者,有隨至其家願服役不返者。乃于宅東之隙地,結茅以居,狀如營壘,多改氏族以從真君之姓,故號許家營焉。……真君生于吳大帝赤烏二年己未正月二十八日,住世一百叁十六年。凡來參學淨明弟子,皆尊之曰道師君。真君既飛升之後,裏人與其族孫,簡就其地立飼。……隋炀帝時,焚修中辍。唐永淳中,天師胡惠超重興建立。明皇尤如宣奉。宋朝太宗、真宗、仁宗皆賜禦書,改賜額日玉隆。仍禁名山樵采,蠲租賦。政和二年,徽宗降玉冊,上尊號日神功妙濟真君。正和六年,改觀爲官,仍加萬壽二字。……元成宗皇帝,加封號日至道玄應神功妙濟真君。

  我們了解了許旌陽與魏、晉之間關于南方道教開建的簡略情況,便可知道從東漢到叁國時期,中國朝野學術思想的趨向,以及民間社會風氣轉變的情形。所以張道陵創建教雛形于桓帝、靈帝之際,黠狡者便利用它的作法,在民間紛紛成立各種道門,如黃巾張角等利用太平道而作亂、開叁國紊亂局面的先河。但在魏、晉之際,在南方吳、蜀之間,又另有許族陽一派淨明忠孝教的發展,綜合傳統文化儒、道兩家的精神,建立即在人間,由積功累德的善行升華,而成爲天上神仙的超人境界,其功誠不可滅,豈可獨以曆史記載中的片面之辭,認爲魏、晉學術,唯有清談玄學足以代表嗎?

  此外,如與許族陽同學的郭璞,發展易經象數、納甲、及五行之理,對于地球物理的研究,開創後世地理(也有專稱爲堪輿)占驗學術的先聲,可惜他德業的成就,不及他的同學許族陽,立身的方針,又不及葛洪的自處,後世學道家學術,流入江湖之輩,都同有犯了郭璞的錯誤。葛洪研究神仙丹道,著作《抱樸子》,概括內養精神、服氣、煉氣、丹砂、服藥、符箓等道家傳統的學術,外涉用世之學,包括政治哲學原理,以及爲人處世的規範等等,都足以垂範千古,富有科學、哲學的寶貴價值。如抱樸子的自序說:

  道士弘博洽聞者寡,而意斷妄說者衆。至于時有好事者,欲有所修爲,倉卒不知所以。而意之所疑,又無足咨。今爲此書,粗舉長生之理。其至妙者,不得宣之于翰墨。蓋粗言較略,以示一隅,冀悱憤之徒,省之可以思過半矣。豈謂暗塞,必能窮微暢遠乎?聊論其所先覺者耳泄儒徒知服膺周、孔,莫信神仙之書,不但大而笑之,又將謗毀真正。故予所著子言黃白之事,名日內篇。其余駁難通,釋名日外篇。

  據《晉書·葛洪傳》所載,他除著作有《抱樸子》一百十六篇外,還有碑诔詩賦百卷,移檄章表叁十卷,《神仙》、《良吏》、《隱逸》、《集異》等傳各十卷。又抄五經史漢百家之言,方伎雜事叁百一十卷,《金匾藥方》一百卷,《肘後要急方》四卷。又雲:。

  洪博聞深洽,江左絕倫。著述篇章,富于班馬。又精辯玄赜,析理入微。

  我們試讀修撰《晉書》的唐代大儒房玄齡等人,對于郭璞與葛洪兩人的中肯評語。如說:

  景純(郭璞)笃志绨缃,洽聞強記。在異書而畢綜,瞻往滯而鹹釋。惰源秀逸,思業離奇。襲文雅于西朝,振辭鋒于南夏。爲中興才學之宗矣。夫語怪征神,伎成則賤。前修贻訓,鄙乎茲道。景純之探策定數,考往知來,邁京管于前圖,轶梓竈于遐篆。而官微于世,禮薄于時。區區然寄客傲以申懷,斯亦伎成之累也。若乃大塊流形,玄天賦命。吉凶修短,定乎自然。雖稽象或通,而厭勝難恃。禀之有在,必也無差。自可居常待終,頹心委運。何至街刀被發,遑遑于幽穢之間哉!晚抗忠言,無救王敦之道。初慚智免,竟斃山宗之謀。仲尼所謂:攻乎異端,斯害也已。悲夫!

  至于對葛洪個人的評語,卻說:“稚川(葛洪)束發從師。老而忘倦。纟由奇冊府,總百代之遺編。紀化仙都,窮九丹之秘術。謝浮榮而捐雜藝。賤尺寶而貴分陰。遊德棲真,超然事外。全生之道,其最優乎?”我們只要讀了魏、晉以後,神仙傳中的人物,如郭璞、葛洪的傳記及其評語,便可了解後代的人所謂:“英雄到老皆歸佛”,“未有神仙不讀書”真正含義的道理了。

  簡單扼要地了解了漢末、魏、晉以來,由道家學術思想形成道教的大勢,便可明白道教在北魏擴大建立的趨勢,及其前因後果了。由魏、晉學術思想遺風的影響,到了北朝的北魏時期,自然更加崇尚玄奇,又因北魏政權是崛起西北的邊陲氏族,當然很容易接受佛教文化的思想,由于當權執政者的信仰,風氣所及,遂至于朝野奉行。如果從中國佛教發展史的立場來看,北魏對于弘揚佛教的史實與功迹,應當極其重要,但在北魏太祖、世祖的階段,道教也隨佛教之後,勃然而興。而且綜羅漢末張道陵、許旌陽等道教同異的道術,另成一格而別創規模,成爲初唐正式建立道教的張本,其中得力分子,便是道士寇謙之,及其信受弟子魏國的權臣崔浩所造成。關于寇謙之的學道,大有如張道陵經曆的事迹,他的弘揚建立道教的經過,卻因崔浩的推薦,當時便受魏國的封浩,以天師的姿態出場,大展其法術。後來北魏武帝一度摧毀佛教,在佛教史上,便將所有罪過,都記在寇謙之與崔浩的頭上,其實,寇謙之對于當時滅佛滅僧的措施,並不完全贊同,崔浩弄權,主張滅佛,那倒真是事實。不過,據《魏書》的史料,崔浩本人,不但不信佛教,同時也不相信真正的老子遺教與遺文,他自己是一個讀書不多,而喜歡玩弄陰陽、五行、術數的人物,自比爲張良,對于真正佛、道的精神,可謂一竅不通,所以便造成當時曆史上的宗教慘案。如欲研究北魏時期,道教建立的大略情形,可讀《魏書》一一釋老志、崔治傳,及道教《曆世真仙體道通鑒》中的寇謙之傳,與佛教《佛祖曆代通載》中有關的資料,大約可以思過半矣。

  1.唐代的道教

  道教真正建立的階段,根據史實的資料,當以唐太宗建國的時期爲准。唐太宗立國之初,由于傳統宗法思想的觀念,要拉出一個名垂萬古,而天下人人都知其德業的遠祖做炫耀,便晉封老子李耳爲道教的教主,確定其尊稱爲太上老君。並且正式命令天下,以道教爲國教,位居佛教之先,後來雖然引起佛教徒們一度的爭辯,但始終不變道、佛地位次序的成命,盡管他在信仰上,是傾向于佛教的學術思想,但在中國人傳統觀念的祖宗信念中,仍然不變其初衷,這是中國文化的特質之一,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思想特點的長處。所以其他外來宗教,要想完全采用宗教信仰來推翻中國人的祖宗傳統精神,違反以孝道治天下的思想,那是既愚且蠢,違背原則的作爲,結果恐其難有太好的收獲。我們論唐代的文化思想,固然不要忘記佛教與禅宗,但是要了解中國文化的精神,自唐代以後,便確定以儒、釋、道叁家並稱的源流,一直傳到近代爲止,道教與道家,的確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所以唐代的文學、小說、藝術、工業、建築、日常生活等等,許多都是道、禅合壁的成品,不可舉一而偏廢其他。簡單扼要地說,詩人如李白的作品,便是道家神仙思想的氣質,杜甫是儒雅風流的正統,王維以佛學的成分爲重,其余諸詩人,不歸于佛,即歸于道,否則,便是儒、佛、道混合,難以嚴加分別的綜合體。

  唐代道、佛風氣的隆盛,影響唐代文化非常巨大而普及,但是人事物理的因果,必然自相互爲因緣,因爲唐代文化在時間曆史上,乃綜羅秦、漢以下的所長;在空間上,是融會中國、印度、阿拉伯的物質,所以它的雄渾博大,幾乎有遠邁秦、漢的趨勢。道教在這樣的一個時代中,正式建立它的宗綱,混合周、秦之際,陰陽、老、莊、儒、墨、兵、農、法、雜等等家的學術,抄襲佛教密宗修法與婆羅門教的方法,一概歸入道教的醮壇,蒙上道袍法服,披發仗劍,口誦真言咒語,驅神役鬼以炫耀它的宗門,這便是它受到唐代博大文化影響的結果。同時終唐代叁、四百年之間,道教本身,産生正反兩個特殊人物,成爲完成道教建設的兩支生力軍。(1)是晚唐時代的呂岩侶純陽)。(2)是唐末五代的杜光庭。呂純陽從道家正統修煉神仙丹道…

《禅宗與道家(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