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與道家(下)▪P14

  ..續本文上一頁修到死後的精靈不滅,在鬼道的世界中,能夠長久通靈而存在的,便是鬼仙的成果。修到卻病延年、無災無患、壽登遐齡的,便是人中之仙的成果。過此以上,如果修到辟谷服氣、行及奔馬、具有少分神異的奇迹,可以部分不受物理世界各種現象所影響,如寒暑不侵,水火不懼的,便是地仙的成果。再由此上進,修到飛空絕迹,駐壽無疆,而具有種種神通,有如莊子、列子寓言所說的境界的,才算是天仙的成果。最高能修到形神俱妙,不受世間生死的拘束,解脫無累,隨時隨地可以散而爲炁,聚而成形,天上人間,任意寄居的,便是大羅金仙,也即是所謂神仙的極果。凡此種種,是否確有其事?或者是否有此可能?我們現在無法證明,姑且不加討論,但是有一點必須值得特別注意的,在中國文化中,儒家對于從倫道德,教育修養的最高標准,是把一個普通平凡人的人格,提升到迥異常人的聖賢境界,已經足夠偉大。而在另一面,還有道家的學術,從宇宙物理的研究,與生理的生命功能而立論,更加提高人生的標准,認爲一個人,可以由普通愚夫愚婦的地位,而修煉升華的超人,提高人的價值,可以超越現實世界的理想,把握宇宙物理的功能,超過時間空間對立的束縛;而且早于公元前一千多年,毫無十六、十世紀以後的科學觀念,便能産生他們自己獨立的一套科學觀點,無論它是幻想、是事實、是欺世的謊言、是有實驗的經驗之談,都是值得我們瞠目相對,需要留心研究的。

  (一)丹經鼻祖的作者魏伯陽

  自秦、漢以來,開創修煉神仙丹道學術思想的人,比較有案可稽的,當然要道推東漢末年的魏伯陽,也就是後世道家尊稱他爲魏真人、或火龍真人的。關于魏伯陽的確實身世,與他生存准確的年代,始終還是文化史上一個大謎,但是,他是東漢時期的人,大概不會錯,他只有比祝禱派,以符箓道術起家,開道教先河的張道陵爲早,那是較爲可靠的。大家都知道東漢時期的文化,是儒家思想的衰頹時期,一切學術,都已漸趨沒落,可是,我們不要忘記,它在理論物理的科學,與理論天文學上,卻有很大的成就,只因後世一般缺乏科學修養的人,把它統統歸入無用之學“象數”案卷中去了。其實,什麼是“象數”,“象數”學中的真義,究竟包含了些什麼東西?恐怕一般人,除了隨人轉語而加批評以外,自己都沒有好好下過功夫去研究,以外行人的眼光,去批評一件非常深刻的內行事:真是多麼冤哉!枉也!東漢末期,在道家與道教史上,産生兩個劃時代的人物,一是魏伯陽,另一便是張道陵。魏伯陽是代表上古傳統文化中的隱士精神--神仙。張道陵卻在漢代以後,構成道術傳統的世系,到了宋、元以後,一直成爲江西龍虎山正乙派張天師的世家,他與山東曲阜的孔子世家,互相並陳。在中國文化曆史上,能夠以學術思想,造成一二千年世家的系統,只有儒家的孔子,與道家的張天師,豈不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嗎?這也就是說明中華民族,對于文化學術思想如何尊重的精神,他能夠在文化的王國裏,自由給予聖賢、神仙、高士、處士、隱逸,等等極其美善的封號,而且是不問今古,都受到一分尊崇的禮遇。可是魏伯陽,卻是走的“隱士”路線,結果只有給人以“不知所終”的疑猜而已,他贈予後人唯一的禮物,就是他的一部千古名著《參同契》一書。他這部著作,的確絞盡腦汁,有人竭其畢生精力,從種種方面去研究摸索,還是毫無頭緒,宋代理學的大儒朱熹,便自認他的一生,對于這部書的研究,是失敗了,可是他愛好它,爲了避免陽儒暗道的嫌疑,他曾經化名崆峒道士鄒讠斤,注過《參同契》。

  魏伯陽著作這本書的目的,是爲了說明修煉丹道的原理與方法,證明人與天地.宇宙,有同體同功而異用的法則和原理,爲了整理自古以來的傳承,證明人爲的修煉,可以升華而成神仙的傳統學術,他以《周易》的理、象、數叁部分,和周、秦到兩漢,用在天文物理學上的原理與原則的五行、幹支之學,以及道家老子傳統的形上、形下的玄學原理,一齊融會貫通,爲丹道的修煉程序,做了一套完整的說明。所謂“參同契”,便是說,丹道修煉的原理,與《周易》、《老子》的科學而哲學的原則,參得透徹了,便可了解它們完全是同一功用,“如合符契”的。所以他便融會《周易》、黃老、丹道這叁種學術共通的道理,著述這本《參同契》了。在這本書中,他的文辭簡樸而優美,猶如《易林》的詞章,也是千古絕調之筆,他把丹道修煉的原理,區分爲藥物、服食、禦政叁大綱要。然而如《老子》這本書一樣,它原始的篇章次序,究竟是如何的安排,確費後人的疑猜與稽考,這又富于道家猶龍隱約的風味,可與老子其人及其書互比隱晦。如果我們要把丹經的鼻祖著作《參同契》,比之老子的書,那麼,另一部丹經,是宋代張紫陽真人所著的《悟真篇》,應該比之如莊子的書了。

  《參同契》所講的丹道學術,特別注重身心精神的修煉,他所指用于“返老還童”、“長生不死”,至于最高解脫而登上仙位的丹藥,主要的藥物,便是人人自己所具備的精、神、炁而已。即在修煉的過程中,也可以借用,或者必須借用外物的丹藥,那是爲了培養補充衰竭而有病象的身心,使其恢複精、神、炁的生命本能而已。它是中國養生學的祖述寶典,也是最早研究身心生命奧秘的著作,它影響漢、魏的醫學,生物物理學,乃至佛學與禅宗,後來道教的經典《黃庭經》,所謂“上藥叁品,神與炁精”等思想,以及《龍虎經》等的著作,都是由《參同契》的蛻變而來,不過加上一些宗教神秘的觀念而已,他認爲恢複精神先天原始的情況,能夠自作生命的主宰,以及變化生死的功能,一切都可操之在我,才是服食丹道的效驗。至于煅煉藥物的精、神、炁,與服食的方法,必須有正確的心性修養,與真正智慧的認識,才能做到。所以統攝修煉藥物,服食成丹等的程序,便要透徹了解禦政的重心。講到藥物,他雖然指出精、神、炁爲修煉丹藥的主材,但是,他並非如宋、元以後的丹道,參合佛學禅宗的理論與方法,而且更不是明、清以後伍沖虛、柳華陽的丹道學派,專以性神經系統的精蟲卵子等,認爲便是精神的精;同時,更沒有如明、清以後的丹道,動辄便以任、督等奇經八脈做爲修道的主題。他的本來原文,非常清晰,只因後世道家與道教的道士們,各從不同的觀點,不同的角度,自己爲他作注解,于是講究修性修命的,主張獨身主義的單修清靜派;主張不離家室之好,男女合薪的雙修派;主張燒鉛煉汞而用外丹的丹法,就衆說紛纭,統以《參同契》做爲原理的根據了,所以房中采煉等等左道旁門的謬論,也都一一牽強附會,援引《參同契》的文言,而言之成理,著之成文。至于《參同契》原本所說的精與神,便是魂與魄的外用,炁,只是精與神的化合物而已。它與《周易·系傳》的:“精氣爲物,遊魂爲變”,確是同一路線的思想。

  其實,《參同契》一書,並非真正難讀,也不是作者故弄玄虛,保存有無上秘密的口訣,只是受曆史時代背景的影響,文章風格,各有不同,魏伯陽生當東漢時代,正當文運走向變今而仿古的變革時期,他沒有像近代人的條分縷析,歸納分類得清清楚楚,但是你只要把握他的主題,是在說明修煉丹道的原理與方法,百讀不厭,久久就會自然貫通,找出它的體系條理了。他引用老子的理論,是爲了借重先聖古人的言辭,以證明他的道理,並非向壁虛構。他引用《易經》象數的原則,極力說明天地日月氣象變化的宇宙規律,藉以證明人身生命活動的原理,是與天地宇宙變化的程序,有共通活用的軌則,並非是要你把天地日月的規範,呆呆板板地用到身心上來。清代道士朱雲陽的意見,認爲他是以月的盈虧,來比精神的衰旺,日的出沒,來比氣血的盈虛,這是非常合理的名言。現在我們舉出一、二段有關修煉清靜的理論與方法,是他說明老子的“致虛極,守靜笃”、“萬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日靜,靜日複命”的引申注解。同時,也可以在其中看到稍遲魏伯陽一二百年間的佛學與排學等,它如何取用中國文化中,對于心性現狀解釋的科學觀,以及首先提出以“無念”爲入手的《參同契》的修法;並且也由此看出宋儒理學家們的修養“靜”“敬”的方法,它與佛、道兩家,是如何的結有不解之緣了。例如:

  推演五行數,較約而不煩。舉水以激火,奄然滅光明。日月相薄蝕,常在晦朔間。水盛坎侵陽,火衰離晝昏。陰陽.相飲食,交感道自然。吾不敢虛說,仿效古人文。古記顯龍虎,黃帝美金華。淮南煉秋石,玉陽加黃芽。賢者能持行,不肖毋與俱。古今道由一,對談吐出謀。學者加勉力,留意深思惟。至要言甚露,昭昭不我欺。

  名者以定情,字者緣性言。金來歸性初,乃得稱還丹。

  耳目口叁寶,閉塞勿發通。真人潛深淵,浮遊守規中。旋曲以視聽,開阖皆合同。爲已之樞轄,動靜不竭窮。離氣納榮衛,坎乃不用聰。兌合不以談,希言順鴻濛。叁者既關鍵,緩體處空房。委志歸虛無,“無念”以爲常。證難以推移,心專不縱橫。寢寐神相抱,覺悟候存亡。顔色浸以潤,骨節益堅強。辟卻衆陰邪,然後立正陽。修之不辍休,庶氣雲施行。淫淫若春澤,液液像解冰。從頭流達尺,究竟複上升。往來洞無極,佛佛被谷中。反者道之驗,弱者德之柄。耘鋤宿汙穢,細微得調暢。濁者清之路,昏久則昭明。

  當然,這些文簡言樸的文辭,其中包含的意義與道理太多,我們來不及多加解說,總之,《參同契》的方法與宗旨,是專爲鍛煉精神魂魄,以到達老、莊所謂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真人境界,是道家正統的神仙丹道的學術,因此,魏伯陽把當時假借先聖而流傳的許多旁門左道,欺世盜名,以及贻誤人世社會的小術,嚴加駁斥。

  如說:

  是非曆勝法,觀內有所思(這是指內視五髒,如存想返觀肚臍、丹田等的旁門修法)。履行步鬥宿,六…

《禅宗與道家(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