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與道家(下)▪P20

  ..續本文上一頁的現象,可以輔助養靜養神,使精神合一的功用,所以他又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營、衛,是古代醫學用于氣血的代名辭。魂、魄,也是古代道家用于精神的代名辭。他所說的“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這便是說一個人,若能修養到精神魂魄結合爲一,而不離散,心志與氣機往來專一,到達柔弱如嬰兒的狀況,洗滌心智,而不留絲毫的垢疵,便可到達“天門開阖,能無雌乎”完全雄陽的境界,後世修煉神仙的丹道家,便稱之爲陽神。

  (4)恍惚至精的道妙:由于養靜、養神、養氣的效果,最後便可以知道力與精神的真正作用,如說:“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爲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衆甫。吾何以知衆甫之狀哉?以此。”他所說的精神與道,是一切衆生都可以征信得到的;衆甫,便是衆生的古義,後來到莊子,才改稱爲衆生。恍惚,不是昏迷或糊塗,恍惚是形容心神靈明靜照的境界。窈冥,不是暗昧,窈冥是形容深遠清冥的境界。這都是說明養靜、養神、養氣的成果,合于道成德就,涵容萬類真實的情況。一個人的修養,如果到達這種境界,對于精神的妙用,便可自有把握的見到它的信驗了。

  (5)攝生養生的成果:至于攝生養生的成果,他首先提出嬰兒的情況來作榜樣,如說:“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柔筋弱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囗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日常,知常曰明。益生日(歹羊)。心使氣日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這是用以說明修養成果的身心狀況,永遠猶如嬰兒尚未成孩的境界,也就是後世道家所謂的“返老還童”的根據,所以他又說:“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囗虎,入軍不被甲兵,囗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這便是後世道家據爲“長生不死”的根據。

  此外,老子所論爲政的德行,立身的品性,與處世的態度,都是根據這種高度修養的境界而出發,不必多述,到此爲止。孔子所謂的“道”與“仁”,曾子所謂的“明德”與“止靜”等工夫,子思所謂的“中庸”與“中和”,“雖然都從無爲靜養而出發,但是程度各有不同。可是這種高深的修養,得其好的成果,便有如老子所說神妙的境界,如果流弊偏向,便會走到楊朱爲己,趨向個人自私主義,所以後來論者,以墨子、楊朱,都出于道家的一脈,也是很有道理的事;楊朱爲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爲也,便是老子儉、窗之教的偏向;墨翟摩頂放踵以利天下,便是老子仁慈之教精神的發揮。儒家重視師道,崇尚教化,也可謂等同老子“不敢爲天下先”的作風。兵家陰謀奇計,源出于黃、老用柔、用弱的原理。縱橫家的長短,鈎距,捭阖,擾攘的作風,便是老子“前知取與有無”的余事。陰陽家與道家黃、老之術,本來便不分家。法家、名家的思想,都淵源于儒、道的支流,由于周代禮教文化的蛻變,進爲刑名法治的學術,並非純出道家。農家與黃、老的“道法自然”,本來就主旨相同,觀念合一。至于“方士”們的思想,本來便以黃、老爲宗主,更無話說。由此可知,我們要了解道家的學術,或黃、老或專以老子爲代表學術思想所涉及的內容,確是“綜羅百代,廣博精微”,不能只從狹義的道家觀念去研究,那就會有得不償失的遺憾了。

  7.道教《清靜經》

  淵源于道家老子思想,純粹從道教立場,發揮《道德經》修養的妙義,而不同于丹道家的修煉方術,頗有相當價值的,要算道教的《清靜經》爲最好。但《清靜經》的著作,雖然號稱爲太上所說,實爲晚唐時代的作品,而且章製體裁,極力仿效佛教的《心經》,名辭術語,也多探納佛學的名相。我們如果不談考據,只論內容,放棄時間與門戶觀念,那麼,《清靜經》不但可以代表道家與道教的必讀之書,如要了解晚唐以後中國文化的精神,與儒、釋、道叁教思想融會貫通的情形,也是必讀之書。

  如雲: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日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翻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叁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爲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叁者既悟,惟見于空。現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住。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爲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爲化衆生,名爲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穩,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衆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爲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沈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便是《清靜經》全篇的原文,共計叁百九十二字,其中所謂的空、六欲、叁毒、苦海等名辭,都是佛家的術語,我們如果借用禅宗五祖的語意爲它作評價,便可以說:“後世依此修行,亦可以人道矣。”

  (二)莊子

  關于中國文化思想的源流演變,它如何産生道家與道教的問題?如果以人物作中心,以時代作陪襯,在春秋時期,當然以老子、孔子爲代表。而在前面已經講過有關于老子思想的大略,也正是反映出孔子的一切,爲了限于時間與本題範圍,不必節外生枝,涉及孔子與儒家思想的論議。自老子、孔子以後,到了戰國階段,諸子學說,分門叢出,凡無關本題的需要,也都不牽涉在內,而與本題最有關系,如莊子的學術思想,便不得不稍加注意了。戰國時期的學術思想,正如當時的政局一樣,雖然天下宗周,實則諸侯各國,各自紛紛圖強,互爭霸主。當時的學術思想,也正像這種局面,盡管都由中國上古一個整體文化的來源,但各憑所得所見,互相標榜門戶,各立異說。其中最爲著名的,便爲衆所周知,道家的莊子、儒家的孟子、墨家的墨子等人的學說。我們已經講過孔、孟是代表當時北方魯國系統的文化思想,老、莊是代表南方楚國系統的文化思想,而與燕、齊、宋國的文化淵源,都有互相關系。尤其道家,在戰國階段,爲北方道家學術思想的中堅,便是燕、齊之間的“方士”們,爲南方道家學術思想的代表,據有史料文獻可征的,當然要算莊子了。但是,後世雖把老、莊並稱,做爲道家思想宗主的總代表,事實上,莊子的學術,與老子的思想,已經大有不同了。孟子學術,不比孔子的精純,已稍雜有霸氣。莊子的學術,也不比老子的質樸,也雜有英氣的成分,現在爲了講述莊子思想的大要,又須稍費一點時間,略作引論。

  1.《莊子》的寓言

  莊子的著作,凡叁十叁篇,從首篇《逍遙遊》開始到《應帝王》等七篇著作,通常都稱它爲內篇,其余都屬于外篇和雜篇。一般研究《莊子》的,都認爲比《老子》難讀,因爲它牽涉的知識範圍較廣,而且許多理論和譬喻,都是屬于當時理論物理的學識,所以不只是純粹的思想而已。此外,因爲莊子善用寓言,現在一般人提到寓言,便會和《伊索寓言》聯想在一起,或者認爲寓言只是架空構造的幻想事實,用做譬喻而已,它的本身並無道理。其實,《莊子》的寓言,既不能做純粹的譬喻來看,也不能做爲虛構事實的幻想來讀,近代西洋文化傳入中國,我們翻譯《伊索寓言》,這個寓言的名稱,是借用《莊子》的名辭,而且性質並不完全一樣,並非是莊子借用寓言,才來杜撰故事。《莊子》寓言的寓字,是寄托的意思,換言之,莊子所指的寓言是把一個事實或道理,不直接地說出,只是間接地寄寓在另一個類同的故事裏,要人透過這個故事的背景,再了解他所說的語意。如果把它下拉到唐、宋時代來講,莊子語言文字的機鋒,轉語,實在是很高的禅境,例如第一篇的《逍遙遊》,開始所用的寓言:北溟(北極)有一條很大的鲲魚,忽然變爲大鵬鳥,而飛到南濱(南極)去歇夏。第二個寓言,就說堯讓天下給隱士許由,許由不受;因此引出肩吾間連叔,討論那個稱爲楚國狂人接輿說的大話,他講姑射山上的神人,“肌一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藉以說明高人隱士們所要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所以像許由他們,才有薄工業而不爲的風格。第叁個寓言,便借用與他同時代,以智辯出名的惠子,與莊子自己談論的話,以說明人各有志。雖然見仁見知,各有不同,但各憑所志,以求達到適性逍遙爲目的。他所提出的逍遙,我們借用佛學的名辭來說,等于就是解脫的意義;不過,佛學的解脫,是純粹出世的思想,莊子的逍遙,是道家的思想,介乎出世人世之間的大自由、大自在的境界,猶如佛教教外別傳的禅宗的宗旨。

  2.《莊子》的《逍遙遊》與內七篇

  第一個寓言魚化鵬的故事,在一般常理說來,簡直是滿紙荒唐之言,但莊子卻慎重其事地舉出一本書,叫做《齊諧》的來做引證,表示確有其事似的,用以證明並非是他自己架空構想出來的,他說:“齊諧者,志怪者也。”這本書是專門記載怪異故事的書,應該猶如《山海經》一樣的奇談。可是,我們要注意,他所說這本書,又是“其民闊達多匿知”的齊國人的著作,與燕、齊之間的方士思想,勢必互有關系。這個寓言故事所代表的道理,曆來對…

《禅宗與道家(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