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與道家(下)▪P2

  ..續本文上一頁救世主義者,他要面對現實,反對逃避責任,但在他的一生裏,卻極力贊歎伯夷、叔齊和吳太伯等人的讓位逃、隱,推崇他們的人格。他也講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遜”的處世方法,同時提出“甯武于,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的觀感等等。這是說明孔子盡管自己具有人世救世的願望,但對于隱士思想“賢者避世,其次避地”的作法,仍然非常贊同,甚至他有的處世方法,也不得不取與隱士思想雷同的態度。所以在他周遊列國的時期,遭到晨門者、荷贅者的譏刺;碰到長沮、桀溺的批評;領會楚狂接輿的諷勸,他只有會心的歎息,明知其不可爲而爲之。只有在桀溺對他批評說:“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他曾莫可如何地加以按語,才有“鳥獸不可與同群,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的感歎。後來大家便引用他說“鳥獸不可與同群”的一句話,認爲是孔子罵隱士們逃世消極的醜陋判語,其實,他說這句話,並非如後世人所想象的那樣醜陋與惡毒,他只是說出入各有志,彼此各行其是的感慨而已。因爲鳥是飛的,獸是走的,所謂遠走高飛的消極者,與積極人世者,彼此都可各行其是;表明他自己,決心走的是人世救世的路線。我們只要一讀司馬遷寫《老莊申韓列傳》中,由孔子對于老子的按語:“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爲罔,遊者可以爲給,飛者可以爲缯。至于龍,吾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耶?”一段話,便可了解孔子所說“鳥獸不可與同群”的語意何在了。並且由此也可以明白他對于隱士思想的估價,和推崇老子爲高隱代表者的表示。因此司馬遷寫在捉摸不定的老子傳裏,也就有了“老子,隱君子也”的結論。總之,孔子的思想,與秦、漢前後所號稱的儒、道兩家思想,他們在原始的本質上,對于“君子乘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囗以行”的立身處世的態度,是完全一致的,尤其對于“蓬囗以行”的隱士們,和隱士思想,是具有“心向往之”的潛在情感的。

  (叁)隱土與曆史政治的關系

  講到曆史政治與隱士的關系,這在我們整個的曆史系統裏,是一個非常有趣味的問題,只是大家都相沿因襲慣了,談到曆史,不是用一本正經的嚴肅面孔來讀,便抱著疑信參半的態度來研究;可是無論屬于哪種方式,對于曆史政治上幕後隱士們的價值,都被忽略過去了。我在前面曾經強調說,隱士思想與隱士們,是操持中國文化的幕後主角,但是自古以來,真正徹底的隱士,已經無法確實得知他們的事迹,只有被道家的人們,搜羅一部分,假托一部分,歸入若隱若現的神仙傳記裏去了。我們現在提出與曆史政治有關的人物,也只能算是“半隱士”的一樣。所謂“半隱士”,就是說他們的生平,或者在前,或者在後,過的是隱士的生活,其余半截的生活,就出山人世,參與現實社會,和實際的政治有了牽連。關于“半隱士”與“隱士”,我們引用宋代詩人陸放翁的一首詩;做爲恰當的說明、放翁的詩說:“志士棲山恨不深,人知已是負初心,不須更說嚴光輩,直自巢由錯到今。”他認爲真正的隱士,入山唯恐不深,避世唯恐不遠;而被人知道出了名的隱士,已經辜負了自己當初逃隱的動機了,姑且不說別有用意的嚴子陵們,就是許由、巢父他們,被人發現了蹤迹,有了“高尚其志”的“隱士”聲名,也早就錯到底了。這雖是陸放翁有所感而發的話,然而也足以代表“半隱士”們的一般感歎!至于曆史政治有關的“半隱士”,例如伊尹、傅說、姜尚,以及間接有關的,鬼谷子、黃石公,與秦、漢以後的“半隱土”如張良、司馬德操與諸葛亮。南北朝以後,列入道家人物的,如王猛、陶弘景,唐代的魏征,宋代的陳抟,元代的劉秉忠,明代的劉基、周顛,清代的範文程等等,都是其中的荦荦大者,爲一般比較容易熟悉的人物。這便形成中國曆史政治上特有的情形:凡在撥亂反正的階段,或建國創業的時期,身爲中國文化幕後的“隱士”們道家的人物,就見危受命,挺身而出,代表一般山林在野的志士們的精神,輔翼命世之主而創造新的時代和曆史。到了治平的時期,便又默默無聞,把成果與責任,付之自命爲儒生們的手裏了。因此,我們要了解,中國曆史的演變,及其興衰成敗,成學術思想的關鍵,幾乎有一共通不易的定例:那便是凡當撥亂反正的時期,大多是道家人物與道家學術思想的功勞;到了天下太平,坐而論道,講究修齊治平之學的時期,就成了儒家的天下了。“隱士”的道家人物們,對于過去中國曆史政治具有這樣舉足輕重之勢,除了“通古今之變”,如司馬遷等少數人以外,一般人幾乎不明實況,所以把真正道家的人物,與真正道家的學術思想,就一直蒙在冤枉的檔卷中了。我們姑且舉出正反面一、二種曆史資料,以便有一新的認識,恕限于時間與篇幅,不能具體地詳細講明。

  1.曆史上畏懼“隱士”思想的反面

  周代:“太公望(姜尚,字子牙,因功被周室尊稱爲太公),封于齊。齊有華士者,義不臣天子,不友諸侯,人稱其賢。太公使人召之叁,不至。命誅之。周公曰:此人齊之高士,奈何誅之?太公曰:夫不臣天子,不友諸侯,望猶得臣而友之乎?望不得臣而友之,是棄民也。召之叁,不至,是逆民也。而族之以爲教首,使一國效之,望誰與爲君乎?”

  這一曆史故事,便是說明姜太公得封爲齊君以後,要殺齊國的“半隱士”華士。他不臣天子,不友諸侯,請他叁次又不出山,這便使“半隱士”出身的姜太公動了殺心了。因爲姜太公是行家,他懂得“半隱士”的利害,又加上他初到齊國,舊有的地方勢力,還沒有投誠,他決不容許這種不合作的作風養成。所以周公吃驚地問他,你何以隨便就要處決一個“高士”呢?他就說出他的意見,認爲假使像華土這種人,還要褒揚他,那麼,我還要做齊國什麼人的君王呢?這真是痛痛快快地說明統治者的苦經,同時,也由此可以了解上古對“隱士”思想的重要性。

  其次:在戰國末期,齊國派使臣到趙國去,趙國的女主趙威後,在接見齊國大使的時候,還沒有談到正題,趙威後便問了幾個有關齊國政治的問題,最後,便說:“于陵子仲尚存乎?是其爲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諸侯,此率民而出于無用者,何爲至今不殺乎”?這個外交史上的故事,正和姜太公要殺華士的說法,是同樣的觀念,可見在春秋、戰國時期,當權者對于“半隱士”的畏懼,和懼怕俠義道的情形,是同樣的心理。其實,齊國的“半隱士”于陵子仲,已經大非姜太公時代的華士可比,趙威後挑撥齊國大使,也許正是懼怕這個“半隱士”于陵子仲的才能,對于齊國與趙國之間的外交政治上,是一個有暗中左右力量的可怕人物,所以他在急于去掉故國賢人的心理意識上,便沖口說出這種政治心理作戰的話來了。

  2.曆史上尊重“隱士”思想的正面

  帝堯想要讓位于許由,周初用姜太公的建議,尊重伯夷、叔齊的志節,這些都是大家所熟悉知道的事件。秦始皇一怒而坑不聽命、不合作的儒生,因此又大失人心,漢高祖要想換立太子,結果日後用了張良的建議,把那高隱在商山的四皓,素來不理漢高祖的四個“半隱士”,死拉活扯地拖下山來,做了太子的老師。這樣,便使漢高祖不能不屈服,只好變更計劃,也就不敢再談換立太子的事了。此外,如曆代帝王向山中的“隱士”,動問國家大計的,也例不勝舉,有名的如陶弘景,稱爲山中宰相。因此,在曆史文化的著作上,便有上古的“隱士”,秦、漢以後的“神仙”,唐、宋時代的“高士”與“處士”等無位而得高名的稱號産生。尤其在宋代,有一類的“處士”,以“半隱士”的姿態而得到一舉成名的光榮,致使後人笑他們有“功名捷徑在煙霞”的譏刺。以及後來兩宋理學家們,講學不仕的作風,都是由這種傳統文化幕後主角的“隱士”流風所造成的。清兵入關以後,英明的康熙,屢開博學鴻辭科來網羅不稱臣、不投降的漢族知識分子,也便是對付“隱士”的一個政策。

  我們爲了說明道家學術思想的淵源,稍微多加牽扯了有關于隱士的問題,暫且到此爲止。至于“隱士”思想,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價值與利弊,一時很難詳細來說明,總之,姑且拿老、莊做代表的道家“隱士”思想,與孔、孟做代表的儒家思想來說,他們最高的目的,和最基本的動機,所謂救世治平的宗旨,其實並無兩樣。所不同的,就是采用的方法與態度,各自別有主張。儒家的孔、孟,他們的作法是積極的強行人世,冀圖挽救世道人心;道家“隱士”們的主張,是因勢利導,處之于無形。所以道家的方法是用“弱”、用“柔”,結果往往被用錯,而致于柔弱不堪,這是它有害的一面。但在好的,有利的一面來講,它正是《易經》乾卦上。用九”的精神,所謂“見群龍無首,吉”。“龍德而隱者也”。因爲它不在任何的那一個交位上,所以它能夠絕對的冷靜,絕對的客觀,在幕後領導九五的變化。倘使它也人了交位,當然便被變道所構,自身難免不受其變,而無補于時艱了。我們研究道家的應用,必須先要了解這個精神,才能談道家對于中國文化的利弊和價值。

  叁、方士的學術與道家

  在這個時代來講道家,正當一切的學術思想,都被沈埋在科學的浪潮中旋轉,所以一提到“方士”,便使我們有無限的感慨。首先我要爲曆史上的“方士”們提出申辯,所謂真正的“方士”,也就是我們古代真正的科學家。後來由于受傳統文化另一觀念所影響,曆來自命爲儒家的學者,根據有關對“方士”們不利的資料,而將它變成是一個輕薄鄙視的名辭。因此我們曆史上的“方士”,與“方術之士”、“方技之士”等的稱號,一直被讀書的知識分子。視爲江湖末技,與跑馬賣解(做把戲、變魔術)、走江湖、混飯吃的觀念,混合在一起了。其實,退一步說…

《禅宗與道家(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