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的佛教文學,進而影響到中國文化全部所有中心的緣故。例如西洋文化中的新舊約全書(俗稱《聖經》),它在西方每一種不同文字的民族與國度裏,無論哪種譯本,都是具有最高權威的文學價值,所以姑且不管教義的內容如何,就以它本身的文學價值而言,亦可謂“文章意境足千秋”了。我也時常對許多不同宗教信仰的朋友們說,要想千秋,便須多多注意你們的教義與文學。因爲我認爲宗教信仰盡管不同,每一宗教教義的深淺是非,盡管有問題,但是真正夠得上稱爲宗教的基本立足點,都是勸人爲善,都是想挽救世道人心的劫難,這個是幾大宗教共同具有的善事,用不著因爲最後與最高宗教哲學的異同,而爭執到勢同冰炭。那是人文文化過去的錯誤,與人類心理思想的弱點與恥屏,更不是中華民族,中國文化的精神,希望大家多多注意與珍重。
總之,關于禅宗與中國文學的因緣,實在有太多深切的關系,我在匆促之間,略舉一些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等的例子,還是不夠深刻的,只是偶然興之所至,但憑記憶所及,姑且一提,希望諸位舉一而反叁,便可得到其中的叁昧了。著講現代的舊文學,比較能夠融會儒、釋、道叁家的思想,用之于發抒情感的詩文學中,便要算蠲戲齋的作品,足以代表這一代,深得禅宗文字般若的結晶了。
四、禅宗叢林製度與中國文化教育的精神
自魏、晉以後,佛教傳入中國以來,信仰佛教中的出家僧衆,獨坐孤峰,或個別的隱居水邊林下,過他隱居專修的生活方式,大概還保有印度當時佛教僧衆的形態。在南北朝至隋、唐之間,這種不事生産,以乞食自修的生活方式,不但不受以農立國,以勤儉持家的社會風氣所歡迎,甚之,引起知識分子與朝野的反感,同時,佛教徒中出家的男女僧尼,愈來愈多,勢之所趨,便自然會形成團體生活的趨勢。到了盛唐之際,經禅宗大師馬祖道一禅師,及他的得意弟子百丈懷海禅師的創製,不顧原始印度佛教的規範與戒律,毅然決然建立中國式的禅門叢林製度,集體生産,集體從事農耕,以同修互助的團體生活方式,開創禅宗寺院的規模,致使佛教各宗派與佛學,在中國的文化與曆史上,永遠植下深厚的根基。宋代開國以後,宋儒理學家們,不但在學術思想上,受到禅宗的影響,而建立理學的門庭,而且在講學的風格,書院的規範,與人格教育的規模上,無一不受叢林製度與禅宗精神思想的影響,甚之,唐、宋以來,帝王朝廷的經筵侍講與侍讀等職位的製度,也是受到佛教開堂說法製度的影響。所以禅宗叢林製度,對于中國文化與中國教育的書院製度,以及宋、明以後的教育精神,關系實在太大,而且最爲密切。只要詳細研究禅宗叢林製度的所有清規,以及詳讀《禅林寶訓》與宋、元以後禅宗高僧的史傳,配合比較中國曆史上,有關文化思想,與教育史實的演變,便可了然知其所以了。現在爲了節省時間,只有提出足供研究的資料,以供參考,不能做更深入的研究。關于叢林製度的大略,以前我曾有過一本《禅宗叢林製度與中國特殊社會》的書,述說其大要,現在只能摘取其中的一部分,做爲本題的總結。
(一)佛教原始製度的簡介
禅宗,是佛教的一個宗派,它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爲宗旨,因爲不一定需要文字,所以傳到中國以後,就成爲中國文化式的佛教了。如果說它是佛教的革新派,那也並不准確,因爲它既沒有革個什麼,也沒有新興個什麼,它的宗旨和修行途徑,既沒有變更本來佛法的面目,也不是中國自己所創造的,只是把印度傳來原有的佛教製度,確實痛快地改變一番,即可適合中國文化的民情風俗,又從此建立一個新型的中國佛教氣象,而且影響後世各階層的社會規範。可是它正如佛陀所教的寂默一樣,雖然在中國社會裏,作了一番偉大的事業,卻仍然默默不爲人知,但就中國禅宗所創立的製度來說,它對佛法,果然作了一件不平凡的事,同對對于中國的各階層社會,也奠定了後世組織的規模。
釋迦出家以前的印度,本來也有很多其他宗教信仰,和離俗出世專修的人們,這些人都叫做沙門,等于中國古代避世的高士,我們普通稱他作隱士,史書上又稱爲隱逸的。不過我們的隱士們,不一定絕無家室之累的,至于印度的沙門,都是出家避世的人,釋迦創立佛教以後,凡是正式出家,皈依佛法的弟子們都須剃除須發,身披袈裟,離情絕俗,絕無家室之累,男的就名爲“比丘”,女的名爲“比丘尼”。“比丘”這個名稱,是包含有乞士、怖魔、殺堿等意義,所謂“上乞法于佛、下乞食于人”,便名“乞士”,同時含有能殺煩惱之賊,使魔衆怖畏的威德之意。所以嚴格遵守佛製的比丘們,大都是修習苦行,立志精勤的,其中專門注重苦修的,特別又稱爲頭陀行者。原始佛教的比丘們遵佛的戒律和製度,同時也須修習頭陀的苦行,除了應當遵守心性修養,和行爲上等等的戒律外,他又定下個人生活上衣食住行的各種製度:
衣。不過叁衣,多的就要布施了,甚之,揀始人們抛棄了的舊布和破布,一條一條的湊成衣服來穿,這便叫做糞掃衣。傳到中國以後,便改穿中國式的大袍,也有乞化百家衣布,補破袖雜而成的,就名爲破袖衣,或補袖衣。
食。日中一食,至多是早上、中午兩餐,過了午時,便不再吃了,因爲他把飲食,只看作爲維持生命,和醫治餓病的藥物罷了。
住。隨遇而安,屋檐、廟廊、樹下、曠野、荒冢,鋪上隨身攜帶的坐具一領,或草織蒲團一個,兩足林躍(俗稱爲盤足),便心安理得的度此旦暮了。
行。赤足或芒鞋、光頭安詳而走。昔在印度,至多上面打了一把傘,晴遮太陽雨遮水,傳到中國,雨傘換了箬笠,所以文學家們,便有“芒鞋鬥笠一頭陀”的頌辭了。除此一身以外,大不了帶一個淨水瓶,供給飲料和盥洗之用,一個缽盂。作吃飯之用,其余可能帶些經卷而已。
他們這樣的刻苦精勤,盡量放棄物欲之累,過著僅延殘命的人類的原始生活,就是爲了專志求道,表示盡此形命,揖謝世間了。雖然,他們還存有利世濟物之心,但在行爲上,卻是絕對的離群出世之行,所謂頭陀不叁宿空桑之下,就爲了避免對事物的留戀,這在佛學名辭上,也可以叫做合,又可以叫做內布施,他形似楊朱的爲己,又同時具有墨子的摩頂放踵,以利天下之心。但是,也有些比丘們,同居在一起修持道業的,那便名爲僧伽,僧伽是僧衆團體的意義,其中足爲大衆師範,統率僧伽的就稱爲大和尚,或簡稱和尚,以後傳到中國,就把比丘們統名爲僧,以訛傳訛,又優侗叫做和尚,其實一個僧與和尚,便概括了這些意義。
當漢明帝時,最初佛法傳入中國的和尚,是從印度來的兩位高僧,攝摩騰與竺法蘭,漢朝將他們安置在洛陽的白馬寺,所以中國後來的佛廟和僧居;就叫做寺和院了。其實在漢代,寺,本是朝廷(中央政府)所屬政府機關的名稱,《漢書·元帝紀》注:“凡府廷所在,皆謂之寺。”例如鴻腫寺、太常寺等。漢、魏、兩晉、南北朝之間,西城傳道的高僧,源源東來,雖然不一定都是修習頭陀行的,但大都是嚴守戒律的比丘,嚴守戒律和遵守佛的製度,便是乞食于人。雖然也有靠信仰皈依徒衆們的供養,但是日久月長,到底還是一個問題:。
(1)印度文化,向來敬信沙門,而且在中部南部一帶,氣候溫暖,野生果林很多,乞食不到,還可隨地采而充饑,但在中國,便沒有如此容易了。(2)中國文化的民情風俗,與印度迥然有別,除了貧而無告,淪爲乞丐的,即使如隱士之流,還是靠自己躬耕畎畝而得衣食的。(3)中國素來以農立國,政府與社會,都很重視農耕,僅靠乞食生活,便會被視作懶漢或無用的人了。(4)古代傳統文化的觀念,認爲人們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比丘們既已剃除鬓發,已經犯了大不敬和不孝,一般的人,已經存有歧視之心,何況還要乞食于人,那就更不容易了。
由于上述的幾種原因,隋唐以前的中國僧衆,大半都靠帝王大臣們的信仰供養,才得維持其生活,同時其中有一部分,還須靠自己募化,或其他的方式維持,所以便包含有許多事故,引起曆史政治上幾次的大反感。不過,那時候中國的僧衆,因地製宜,已經不能完全遵照原來的佛製,有的已經建築寺廟,集體同居,只有少數專志修持,一心求道,單獨棲息山林岩洞之間,過他的阿蘭若(清淨道場)生活,其余就需要變更方式,才能適應環境。
(二)禅宗叢林製度的由來
到梁武帝的時代,達摩大師渡海東來,傳佛心印的禅宗法門,便是中國初有禅宗的開始,那時信受禅宗的伯人,並不太多,據《景德傳燈錄》所載,正式依止達摩大師得法的,也不過叁、四人,其中接受大師的衣缽,傳承心印,爲東土第二代祖師的,只有神光一人而已。以後曆世的學人,雖然漸漸增加,但接受祖位,都是一脈單傳,傳到六代祖師慧能,在廣東曹溪大弘禅道。四方學者輻辏,禅宗一派,可謂如日之方東,光芒萬丈,衣缽就止于六祖而不再傳了。從六祖得法的弟子很多,能夠發揚光大的,有湖南南嶽懷讓禅師,江西青原行思禅師二支;青原二支,不數傳就漸呈衰落,南嶽一支,便單祧道脈,此後就有馬祖道一禅師,大弘禅宗宗旨,因他俗家姓馬,故稱馬祖。馬祖門下出了七十二位大善知識,可爲禅宗大匠的,也不過數人,其中尤以江西洪州百丈懷海禅師。稱爲翹楚,改變佛教東來的製度,首先創立叢林製度的,就是馬祖和百丈師徒,而且正式垂作叢林規範的,尤其得力于百丈,所以相傳便稱百丈創立叢林,據《釋門正統》載:“元和九年,百丈懷海禅師,始立天下叢林規式,謂之清規。”其實,百丈師徒,正當唐代中葉(約當公元八、九世紀之間)。佛教正式傳入中國,當在漢、魏兩晉時期,其中已經過四五百年蛻變,它被中國文化的融和,受到中國民情社會風俗的影響,製度的漸漸改變,也是事所必致,理有固然的。在…
《禅宗與道家(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