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與道家(上)▪P14

  ..續本文上一頁的作略;或揚眉瞬目,或一棒一喝,或豎一指,或吹布毛,或見桃花而悟道,或間鍾聲而徹悟,大多都在平常日用之間,最平實的生活機趣裏面,而徹悟到最奇特幽玄的妙谛,所謂言下頓悟,所謂明心見性,立地成佛的法門,就如此簡便而已。

  然而禅宗號稱爲佛法的中心,它教外別傳的法門,既是如此的簡便,那麼,釋迦一生的言教,以及印度與中國曆代祖師,和高僧大德們的窮研“教、理、行、果”,以求“信、解、行、證”,而達到“聞、思、修、慧”的持戒、修定、證慧等學的努力,難道都是白費?都是騙人的玩意嗎?其實不然,禅宗所謂的教外別傳,只是對全般教理求得實證的教授法而言,並非在所有的教理以外,另有一個秘密心印的傳授。無論是佛法與佛學範圍以內的教理,或爲教理以外的別傳,它的真正目的,都在求證身心性命的根元。所謂心性本自圓成具足的涅槃之果,凡教理上說心,說性,號稱真如、與如來藏性等等的名辭,都是指此而言而已。換言之,佛法所謂涅槃妙心的心,並非是指這個人我意識思維分別作用的心,它所謂心,所謂性,都是指宇宙同根,萬物一體的真如全體的妙心,古人講說佛理,與翻譯佛學的時候,因爲文字辭彙不敷應用,往往把它所指宇宙萬有人我同體的中心,便用這個通常的心字來作代表;但把意識思維分別作用的心理的心、也用這個心字來作代表,所以便使後世研究佛學的人,認爲這個思維意識的心,便是佛說的涅槃妙心的內涵,那就大有出入了。可是這個思維意識的心,當然也不外是宇宙萬有,心物一如的真如妙心的一種機用,那是不可否認的,因此禅宗流傳到晚唐、五代、宋元之間,法久弊生,漸漸紊亂,便有許多人把它和意識思維的作用,混淆不清,視爲即此心理意識的心,就是禅宗所指的心地法門了。其中最大的變化,約有兩路發展:(1)形成宋、元以後參禅的禅宗風氣:使原始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法門,重新與小乘樣觀,以及采取禅那思維修爲主的禅定合一,認爲求證到心境專一,一心不亂的止靜寂定的境界,便是禅宗的入手工夫,由此而産生禅宗的教法,以禅定靜坐爲主的“參話頭”、“作工夫”,或以默照(沈默)澄心等,便是禅的道理。(2)演變成儒學佛化的宋代理學:由心性本自具足圓成的理論,了解離塵出世遊于方之外者,與人世利生,實行大乘菩薩濟世之道,而此心性本然,都自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于是儒、佛學理輾轉交融,偏向人世,形成宋儒理學的門庭,現在我們就此禅宗在宋、元以後兩路發展的大勢,稍作說明。

  2.宋元以後注重參樣的排風

  參話頭方法的興起及其功用:中國的排宗,從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原始方法,經盛唐到五代之間,五宗宗派興盛以來,再變爲應機施教,在目前平實的一機一境上,指物傳心的教授法以後,到了宋末元初之間,流弊所及,大多數便執著身心現前的境界,當作禅機,落于案臼,不知如夾山禅師所說:“目前無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的警語。因此,明眼宗師,如:大慧宗果、高峰原妙、中峰明本禅師等人,一再轉變方法,便以提倡“參話頭”的法門,作爲禅宗的教授方法。從此經元、明、清以來,一提到禅宗的修法,因襲相沿,成爲習慣,大多都以“參話頭”、“起疑情”、“透叁關”之說,爲禅宗的不二法門,遂使禅宗在修爲的流弊上,走向默照(沈思靜默)、止靜的境界,成爲唯一的方法。古人所謂:“試扣禅關,遍參叢席,誤了幾多年少!”“積雪爲糧,磨磚做鏡、多少到頭空老!”“誰識得絕想崖前,無陰樹下,杜宇一聲春曉?”便是這個流弊所生的結果,現在就“參話頭”等方法上,作概略的介紹與簡論,以便大家明白後世禅宗演變成今天沒落局面的原因:

  (1)參話頭與止觀、禅那的關系:“話頭”,用現代語的名辭來說,等于是“問題”或“疑問”等綜合觀念的涵意。但它和“問題”或“疑問”一辭,又有不同的性質,因爲我們內心發生某一個問題時,就會運用腦神經的功能,可以漫無限止的去思維、觀察、審辨、聯想、推測、分析,一直到直認爲已得答案,自認爲得到滿足;或者根本無法解決,保留它,或轉入另一思想範圍,變成另一情緒一一喜、怒、哀、樂的情況“話頭”,不是這樣的,話頭是一問題,但在話頭上加一參字,叫做“參話頭“,那便和普通有懷疑的問題,有不同的作用了。“話頭”,當然是一個問題,古人叫它作話頭,因爲古人把意識思想的思維作用,與言語的關系,不分內外,都做爲是一句話來看。例如現代江南一帶流行的言語,如上海土話,要問人“你有什麼問題?”或“你有什麼事?”便說“有啥話頭?”所以當任何一個思維意識起了作用的時候,便是一句話的開始。但是任何一句話,一個思維初動之時的動機,它從哪裏來?過後又到哪裏去?這種動念思維,和有問題本身的來源和去處,便是一個大問題。要找這個動念思維有問題本身的開端,便是“話頭”,它是一句話,一個問題的開端,“參話頭”也就是參究這句話的來源和根源的方法,所謂參,包括有研究、揣摩、體會、觀察、觀照、靜慮等等的綜合作用。中國古人首先提出這個“參”字的用功方法的,是東漢的魏伯陽,他在修道與明自覺悟道的原理上,便提出“參”的一字方法。唐、宋以後的禅宗,是否是借用它的,或是偶合,因爲資料的不足,不敢武斷而定。禅宗既有參究一法的形成,到了明、清以後的排宗,變本加厲,往往把“參話頭”,叫做“看話頭”,偏向于觀照、靜觀的方法,變爲觀心與看顧念頭的作用了.

  (2)看念頭:如果研究禅宗修持實證的方法,也就是普通所謂禅宗的作工夫,以及研究佛教各宗的實際修持方法,如天臺宗的止觀、淨土宗的念佛、密宗的觀想等等。那麼,對于“念頭”和“看念頭”這個名辭,與念頭的涵義與作用,應該有所了解。“念頭”,便是指心理思維意識的活動,以及情緒與生理習慣感覺的作用,總而言之,統而言之,一概都叫它爲“念頭”。例如清末流行吸食鴉片煙的壞風氣,在浙東一帶,對有吸食鴉片煙有“瘾”的人,在它“瘾”發的時候,便說他是“念頭”來了。人生的念頭,仔細分類起來,太多了,在情緒上的喜、怒、哀、樂,以及佛學所說心理上基本的叁種劣根;貪、嗔、癡,(殺、盜、淫)乃至如小乘《俱舍論》宗所分析的八十八個結使,與大乘唯識宗所說的五十叁個心所,和八個識所包括的範圍等等,一言以蔽之,統名之爲“念頭”。明、清以後禅宗的“看顧念頭”,或簡稱爲“看念頭”的方法,便是觀心的作用,我們在前面已經大略講過,把規心起伏作用的方法,分爲過去、現在、未來叁段公式的說明,所以不必重複討論_此外,用“參話頭”、“照顧話頭”、“看話頭”的方法等來參禅,那便是修習止觀法門一樣,先以調身(調整生理)、調息(調整呼吸)等有爲的修法做前趨,然後達到澄心靜慮,初步使心志專一不亂的境界,屬于止觀的現行以前的止念範圍,依此次第,循序上進,便是禅定所屬四禅八定的曆程,也在前面已經講過,不必再說。由于製心一處,求得靜止專一的境界,再起觀照,審察心念的往來迹象,或者探究“話頭”的答案,這便屬于觀行的範圍,同于叁止叁觀的修法,大體相同,稍有目的的差異而已。至于密宗的觀想,與中國固有漢、魏以前道家煉神的修法,所謂“精義人神”、與“精思人神”的功用與方法,除了目的上的差異,與方式上的不同以外,大致並無兩樣,所以後來道家與道教的符咒,有許多便和密咒相同。

  (3)參話頭:明、清以來禅宗的“參禅”與“參話頭”,盡管它如何標榜“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招牌,但是它與唐、宋之間的禅宗,在教授法與形式上,顯然大有不同。截然兩樣。它已經回複走入印度原始小乘佛法的禅觀、禅那(禅定、思維修)止觀、觀想,以及中國正統道家上品丹法“精思”的綜合範圍。所以大多數真正學禅、參禅的人,與其說是禅宗,毋甯說在學道,反爲恰當。然而“參話頭”與“精思人神”,真的完全一樣嗎?不然!不然!“參話頭”的不同,就是它在禅定寂靜的境界中,含有一個古今中外,人人要求解決而結果不能切實解答的問題存在。如果在參禅的進修過程中,得到四禅八定的必然境界與程序,這就叫做禅的工夫,而在這個禅定工夫的境界中,慧智豁朗。明悟證得這個大問題的根本,這就叫做豁然開悟的見地。總之,沒有工夫的見地,便是狂慧妄想,沒有見地的工夫,便是心外求法的外道禅與凡夫禅。那麼,它在禅定的工夫境界中,參的什麼“話頭”呢?簡單地介紹,話頭可分爲有義理的,與無義理的兩種:

  有義理的,如:“生從何處來?死向何處去?”“念佛是誰?”“念是何人?心是何物?”等等,以及南宋時代大慧宗果禅師,最喜歡用的,佛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爲什麼“僧問趙州和尚,狗子有佛性也無?”趙州答:“無。”這是什麼道理?甚之,他教人只要參一個“無”字就可以了,這又是什麼道理?

  無義理的,如:“如何是佛”?“庭前柏樹子。”“麻叁斤。”“乾矢橛。”等等。

  介于有義理與無義理之間的,便如一般所謂的“參公案”,那是把古人悟道的史迹,參學悟道經過的故事,與他師弟之間問答的“話頭”,做爲借鏡,拿它的中心,用來參究自己的疑問,便叫做“參公案”。

  元、明以後禅宗的“參話頭”,它既包涵這些作用,所以它和專門做禅定的工夫,以及止觀、觀想,與道家“精思人神”的修持作用,便大有不同了。

  3.元明以後禅宗的叁關界說與參禅的境界

  禅宗在宋、元以後,由于“參話頭”方法的流行,以及集體同修叢林製度的普及,天下各大禅林或禅院中的禅堂建設,到處都有相當的風規,于是出家袖子,行腳參學諸方,以天下爲家,四海爲室,隨時隨地,都可以在禅院叢林中,挂褡安…

《禅宗與道家(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宗與道家(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