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與道家(上)▪P2

  ..續本文上一頁,使佛教十宗學派,一律托庇宇下,奠定中國佛教與中國佛學的特色而照耀古今中外。(3)因玄類法師自印度留學回國,翻譯佛經事業的影響,以及佛學唯識法相的翻譯完成,使中國文化中的宗教哲學思想,確立邏輯的思維體系,因此而與儒、道兩家,左右逢源,互相吞吐諸子百家之長,而構成中國文化叁大巨流的特質。

  物壯則衰,事窮則變,佛學禅宗經晚唐五代以後,它的蛻變與轉向,也是文化曆史的必然趨勢,所以一到宋初,由于開國君臣的崇尚孔孟學說,于是讀書人士當然是儒家之徒的知識分子,便在有意無意之間,吸收隋、唐以後四百年來佛學修養的精神與方法,搖身一變,而産生理學濂、洛、關、閩的門庭。理學家們講學的方法與作風,書院製度的規模,無一而不從禅宗形態蛻變,平心而論,要說宋、明理學等于儒家的禅宗;佛教禅宗,例如佛家的儒、道,實在不算過分,但這只是言其形式,如究其實質內容的異同,就大有分別了。禅宗、理學,經過兩宋、二叁百年的互相推排,及其末流,同時皆趨沒落,禅宗有默照(沈默)邪禅及狂禅的混雜,理學有朱、陸道學問與尊德性的紛爭,一逢元朝武力入侵,挾佛教密宗的喇嘛教的卷入,便使亦儒亦佛的兩家巨室,就都生出支離破碎的蔓草荊棘了,從此使明代叁百年來的文教,籠罩在一片不是狂禅的理學,即是理學的狂禅的氣象之中。雖然有王陽明創立履踐笃實的良知良能的學說,但依違儒、佛之間,畢竟大有問題存在,因此使明末、清初的大儒們,譏爲“聖人滿街走”、“平時靜坐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等,確有原因,並非純屬意氣用事,清初佛學與禅宗,雖有雍正的再度提倡,但因既定的國策,始終以外崇喇嘛教而羁康西北邊唾,故亦一蹶不振,無能爲力了。

  總之,由于以上的簡述,對于佛學與中國過去文化曆史的因緣,大概已可了解其重點了。

  二、佛學內容簡介

  (一)印度文化的背景

  佛學,爲釋迦牟尼建立教化的內容,從佛學觀點來講,佛教、佛法、學佛叁個觀念,各有不同的意義;佛教,是佛的遺教,具有宗教性質;佛法,概括佛學的思想學術與所有求證的方法;學佛,是實踐佛的遺教,循佛的教導方法去求學。

  在中國學術中,對于佛學,有一句習慣的名言,都說“佛學浩如煙海”,由此可以想見佛學內容的豐富,若就學術的角度,用很短的時間,把佛學的重點簡介出來,首先須得了解上古時期印度_文化的背景。提到印度文化,我們要有一個認識,印度上下數千年的文化思想,始終在宗教、哲學,與各宗教、各哲學的修行求證方法中徘徊演變,乃至現在的印度教,也不例外,所以印度全部的曆史文化,也一直在宗教爭鬥、思想摩擦、階級不平的狀況下綿延續絕。雖然十七世紀以來,有外力的侵入,他們隨時隨地,仍然利用印度人宗教思想的矛盾,作爲控製的法寶。

  印度上古宗教的教義,與釋迦牟尼先後同時的宗教及各派哲學思想,真如“天花錯落,星羅棋布”,實在可作世界上“比較宗教”與“比較哲學”的藍本,普通講印度哲學,大約都以六師並舉,以說明其六大哲學學派的情形,實際上在已經翻譯的中國佛學中,動稱異派哲學思想的,約有九十六種之多,雖然全體資料不夠,但一鱗半爪,斷簡殘篇,還是有很多寶貴的材料;只是現在國際間講印度哲學或佛學,都受十七世紀後歐洲學派的影響。從來不重視中國佛學的資料,致使中外學者,一筆抹煞中國佛學的價值,非常可惜而且可歎。總之,上古的印度哲學與宗教,對于有主宰、無主宰、一元、多元、是心、是物等等的問題,已經無所不具,至于佛教,約當中國宋代中葉,因受異教侵入的影響,完全進入中國,成爲中國的佛教,後來印度文化曆史的轉變,與佛教並不相幹,這是應該特別說明,以兔誤解。

  (二)印度上古的形勢與國情

  釋迦牟尼的時代,約當中國春秋前期,關于他住世的准確時期,向來爲古今中外學者所爭辯的焦點,從世界文化曆史的角度來說,在這個階段,先後不出一個世紀,東方西方的曆史演變,雖然都是一片紊亂,但卻哲人輩出,蔚爲奇觀,中國有老子、孔子等人;印度有釋迦牟尼的哲人僧團;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等人,都是影響後來人類文化垂數千年之久的人。

  當那個時期,我們的曆史,固然爲分封諸侯,建立地方王國的製度,可是還有中央一尊的周天子高高在上,君臨天下;而印度正是數百個國家爭權分立,並無一個一統天子的帝王局面,釋迦牟尼身爲王子,秉絕世的睿智,承受宮廷教養,少年博學多能,由于他親身目睹當時印度的戰爭殘殺,與觀察生物世界弱肉強食的痛苦,要想爲天下蒼生尋求一個真正和平的途徑,便毅然出家,追尋遠古哲人的遺教,以求得到宇宙人生的真谛。他出家以後,參訪過傳統婆羅門教的修證方法,與其他各宗教、各學派出世苦行的修道生活,結果認爲都是不究竟的學問,便獨自經曆一番苦行修證,從二十九歲出家,直到叁十五歲才開始弘揚他的教化。現代學者,對他猶如對孔子一樣,或有認爲他是宗教的教主,也有認爲他是哲學家或教育家,其實這些尊榮的頭銜與地位,對于釋迦牟尼都無所謂,一個真正的聖哲,決定會漠視世間的虛榮,他敝展帝王的尊榮而不顧,同時又動稱古佛與他佛,可見他並不想以教主自居,至于由他的教化而變爲一個宗教,又登上教主的寶座,那都是後世再傳弟子們的事情。我覺得所有宗教教主們,大多數都是抱著如此胸襟的,譬如老子被人拉上道教教主太上老君的寶座,又何嘗是他“不知所終”,或騎青牛出函谷關的初衷呢!與其說釋迦牟尼創立佛教而爲教主,毋甯說,他裁集印度上古傳統文化思想的大成,而闡揚其特立獨行的文教精神,更爲偉大而隽永有味。

  (叁)釋迦出家成道對于人類世界的貢獻

  現在我們歸納釋迦出家成道,與弘揚教化的要點,約有五個重心,分述如次:

  1.建立師道的莊嚴

  指導以慈悲爲懷的君國之道。釋迦考慮自己可以做一個不世的英雄,統治印度的天下,但英雄能夠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況且人類曆史,始終向變道的途徑演變,畢竟不能千秋萬代保持一個永恒不變的王權;他要建立一種文化思想,可以做爲萬世的准繩;他要征服自己,達到成就內聖的要求,便要“離情奔欲,所以絕累”去出家求道了。結果他所願得償,建立了師道教化的莊嚴,贏得古今中外、千秋萬世的敬仰,依照現代人慣用的經濟價值觀念來講,他從事萬代教化的價值,比他終身數十年爲王稱帝的價值,誠然不可以道裏計。依循他所建立師道的效果,在後來數百年間,便有印度名王阿育工的功績出現,成爲印度曆史上文治最光榮的一頁,相當于孔子學說,形成西漢初期的文治;但我說相當,並不就是同樣,有關師道莊嚴的教化精神,與大小乘所有戒律的儀範,可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禮記》,相互呼應,也是人類禮義與法律哲學的基本精神。唐、宋以來比較客觀的學者,每引釋迦與孔子比論,認爲孔子若生在當時的印度,必如釋迦的作爲,釋迦如生在當時的中國,必如孔子的行徑,所謂“東方聖人,西方聖人,此心同,此理同,其揆一也。”

  2.破除印度傳統的階級觀念

  提倡平等及于衆生。印度曆史,自古至今,向來便有極其嚴格的階級觀念,通常所謂第一階級的婆羅門(傳統婆羅門教的僧侶),第二爲刹帝利(傳統掌握軍權的武士),第叁爲吠舍(從事農牧商等人),第四爲首陀羅(從事賤役者)。釋迦成道以後,極力宣揚一切衆生性相平等的觀念,不但認爲人類是平等的人類,而且認爲凡有血肉與具有靈知之性的生物,乃至天人之際,一律稱爲衆生,大家在本性的道體上,本來都應該是平等的,人果然不應該以非禮的惡意侵害他人,同時也不應該爲自私而殘害一切衆生,人與衆生,如如之性,本自平等,所以人人爲善去惡可以成佛,一切衆生與天人,爲善去惡,亦可以成佛。這是儒家的思想,“民吾胞也,物吾與也”,乃至理學家所提倡的“人人可爲堯舜”的觀念,實爲同出而異名,他教理的物我一如,衆生平等的說法,可謂是耀古騰今、徹底平等的思想,同時他以身作則,在他親身領導學者集團的僧侶中,無論出身貴賤,一律平等,唯德行而重。也許有人認爲既說平等,就會流于是非不辨,善惡不分,這可不能誤解,釋迦說的是性(本)相(用)本體的平等,至于達到平等的境界,仍然須要善惡的分野,與爲善去惡的修養,所以爲除惡而向善,爲去惡人而爲衆善的作爲,正是莫大的功德,並不自相矛盾,這又與儒家所說的“湯武一怒而安天下”的意義,大有殊途同歸的旨趣。

  3.歸納印度上古傳統宗教的輪回之說

  而建立叁世因果,六道輪回的生命現象論。由于“物我一如,性相平等”的根本觀念,與爲善去惡的方法,而達到“一如”與“平等”的境界,當然就涉及衆生生命的來源問題,他用歸納的方法,並列生命的種類,大體約分爲六道:所謂天道、阿修羅道(界于天魔之際)、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的六類。一切衆生,由于思想與行爲善惡程度的多寡不同,而互自淪爲六道當中的生命現象,是能爲善而生天,亦能爲惡而變爲畜生、餓鬼、乃至墮入地獄;但天如忘善動念爲惡,亦可互變爲阿修羅,乃至旁人他道,于是認爲這個宇宙世間所有衆生生命的異同現象,都由于心意一念之間的善惡而互變,相似于道家物化宇宙的理論(相似不即是全同)。故一念的善惡,與起心動念的行爲,積微末而成爲顯著,便構成叁世因果的理論;所謂叁世,是指時間的過去、現在、未來,有過去的因,累積而成現在的果,由現在的因,累積而成未來的果,未來與過去,又如循環的無盡,所謂輪回,便是指此周旋動轉的意義,于是便建立一個叁世因果,六道輪回的學說體系,相同于《易經》的“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惡之家,必有余殃”,以及“善不積,不足以…

《禅宗與道家(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宗與道家(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