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習禅錄影▪P69

  ..續本文上一頁每一衆生的機緣,這個就非要廣博不可了,這是差別智。所以善財童子見道以後,還“煙水南巡五十叁參”,參學更多的大善知識,這些大菩薩有各種的法門,他就學習各種的法門,以求融會貫通。最後進入彌勒樓閣,善財童子先在外面轉轉去,轉不進去,沒有辦法,沒得門嘛!進不去。回頭一看,彌勒菩薩站在後面:“善男子,你要進去?”“是啊!”彌勒彈指之間,樓閣開了,進去了以後,哈!重重套樓,閣中套閣,房子裏頭套房子。

  沒有進門以前無門可入,進了門,又發覺重重無盡,深啊!深了又深啊,迷了又迷啊,莊嚴了又莊嚴,美妙了又美妙,窮之不盡啦,但其中卻頭頭是道,門門相通。然後再回到他本師那裏,大智成就的文殊菩薩身邊,也就是根本智的那個地方,還是回到一念不生,了無可得,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本地。然後,從普賢菩薩發大願心,廣度衆生,永無窮盡。十方一切佛菩薩,皆依般若智慧和宏願的成就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最後華嚴會上,所有的菩薩異口同聲,回向西方極樂世界,南無阿彌陀佛。就是這麼一個組織。所以,大家要趕緊求得根本智,根本智透徹了,差別智其實也容易得很,一望而知,一學就會。這個不是理論,配合經驗告訴你們。所以學佛啊,真正願力堅定,那有什麼難處啊!

  如果像他――和尚說的一樣,那麼我們現在人比古人行啊,笑話!在叁藏十二部經典裏有多少記載,有人言下頓悟,得法性住;有七天證大阿羅漢;至于菩薩呢?你查查佛經看,那更不要說了,有些菩薩,話都沒有說,就成功了,那更快。古人也是人,現在人也是人,人哪裏還分古今呢?說什麼人心不古啊!這種話都是沒得智慧,沒有願心的話,我們跟著世法上只好那麼說人心不古,世風日下啊!其實,人的智慧無古今,都是一樣的,就是看你有沒有毅力決心。一念專精,無事不辦。

  現在人有一個毛病,只是習氣大一點就是,比古人更偷懶,這是真的。因爲物質文明進步了以後,人愛貪圖物質依報的享受,依報的享受大了,自己頂天立地的精神、法性身的正報,反是萎縮了。若說現在人心更壞,從前人好,也不見得。你看現在人做慈善事業不要別人講勸呢!個個都是喜歡做。以前農業社會悭吝啊,錢賺得辛苦啊,所以能夠做社會慈善事業的人,能夠做一點善事的人還是很少,因爲經濟不充裕啊。現在的人,你看是怎樣呢?社會慈善事業,大家普遍在做,你沒有看到做好事吧!報紙一登,到處都來了,一樣的,人心無今古。

  你看我喜歡提倡古道,喜歡講這些陳年老醋,但是我也喜歡今啊。道理是要體會,有些是要智慧去探尋它,要參出來,要深刻,不要膚淺。什麼事情啊,半面一看,就以爲自己懂了。要深入,深入,把身心投進去了才行。做學問都必須這樣,何況求道。

  (此時,王同學正在座上,氣機發動,又自動打起拳來,有如密宗金剛亥母拳路。他並未學過,都是自然而來的。)

  師對王同學說:王XX!停住它!你們知道他這是何故嗎?心念一空,氣機慢慢自己發動了。因他見理不明,自己不能完全做主。假如外面傳神拳的人,就由此變成外道法門,何以如此呢?他不知性命之理,靈知之性被自心迷了,久而久之入魔境去矣。那麼爲什麼你們有此現象,我就讓你們搞呢?這是一個大問題,因爲告訴了你們原理,只要中心有主,可以自由做主,就可暫時玩一下,有助色身的健康。普通學這一套的人哪,不能自由做主,等身上這一股力量跑完了,靜下來時,人也是半迷糊的狀態,那就不可以。

  學佛的人,要注意聽啊,見地功用,缺一不可。功用就是功勳,打坐禅定都是功勳邊事。功勳見地都須要配合的啊,這是修學佛法的一大原則。何以說呢?佛在顯教經論上沒有這樣有系統、有條理地給你說明白,它是散置在各處的。因爲佛經是當時討論的對話記錄,要注意聽啊,不要貪圖靜境啊!這個時候很要緊,不管程度深淺的,都要注意聽啊!

  在密教呢?它又著相于修法的功用,太著相了,而整個修爲的次序,又沒有條理化、系統化地坦然說清楚。也許是諸佛菩薩有意留此一法門,要你自己的智慧去參透,自己去融會貫通。所以禅宗初見道時叫做破初參,得見性空。在經教上呢,這個時機也叫做得法眼淨,比較能夠看清楚正法的真谛了。

  依此再深入,大而言之,也就是菩薩得無生法忍。無生,就是一念不生全體現了。所謂忍,就有切斷的意思。如何是無生法忍呢?是身心皆忘,身體的感受、知覺一切皆忘,身心皆空,等于這位法師所引用道家的話:“虛空粉碎,大地平沈。”只有這麼形容它了。無生法忍,是拿教理的名詞講;禅宗門下,就叫破初關,後來也叫做破初參。破初參是後世的話,因爲抱到一個話頭在參,把這個話頭參破了,得到這個境界,所以叫做破初參。但是有些禅和子,把話頭參破了,已經悟到那個理,功用卻沒有達到這個境界,所以仍舊不能說他已經破了初關,這是個大關鍵。要真正達到這個實際理地,參也參破了,見地功用都到了,才是真正的破初關。

  破初關的功用如何呢?就是四禅八定的初禅二禅之間。怎麼樣說只在初禅二禅之間呢?此時見地上只是見到空性的一面,功用上就是心一境性,定生喜樂的境界。

  喜樂發起以前,有兩個可能的趨勢。哎呀!其中的岔路,細微末節,我還懶得講呢!一時想不起來了,此時沒有這個機呀!我就想不起要講什麼了。給你們講實話,因爲我說話的時候,心中沒得准備,沒得事,空空洞洞的。今天講完了,又覺得明天就沒有什麼可講的。到明天,又有一個人進步了,他的功用見解需要再加剖析了,那我的話又來了。總之,一切無心的好,有心處之,就變成世間知見,那就有窮盡了。無心而處,應機施教,隨因緣而說,理無窮盡,話無窮盡。因此,你們心念之間,一舉一動,一思一想,一個情緒的鬧動,大概我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這並不是神通,只是慧力而已。因爲衆生有意,而我無心,有意入無心之中,所以就反映得清清楚楚。這話不是我說的,你們看《大智度論》等經教上都有。

  剛才王XX的抖動,就是身上氣機勃發。氣機勃發不是氣脈動,也不是拙火。等這個狀況過了,還有好幾個階段,慢慢渾身軟化了,毫無力量,如醉如癡。也許有人軟一兩天,叁四天,七八天,不一定,也許一刹那之間過了,然後才得真正的氣脈暢通而定,定生喜樂,可以得心一境性。定心堅固,可以達到氣住,還不到脈住。

  此時最容易貪著定境。要想翻身呢?難喽!怎麼難呢?正如憨山大師所說:“荊棘叢中下足易,月明簾下轉身難。”一個立心修持的人,要在煩惱叢中,想要求得一念空相,還算容易,並不難。但在清淨事中要你轉身就很難了。所以維摩經說菩薩看二乘入定,如地獄一樣,就是這個道理。要想由空而見有,也不容易。

  我要你們觀明點,或者先利用一個燈火作引子,這一點光明的觀想是外光,由此引起自性的有相光,不過還是“子光”。若能事與理冥會,才是子母光明融會,進入自性光、無相光中。程度沒有到的,聽了種一點善根,不要亂去修爲,這個法子專對他們叁大士而講,他們自己心裏有數。有這個程度,才做如此修持,由這一個要起用才對!沒有這個程度,沒有見到空性以前,不要做如此修爲,否則就是你自己誤了,耽誤了的誤,不是那個悟。

  觀一個東西又如何呢?你說不容易觀起來。是吧?唉!太容易了,這個(指一人)笨家夥,他前天給引了一下觀起來了,昨天又忘了,又是觀不起來,他說好難喔!我說怎麼難,大輕松了,後來他懂了,哎!太容易了。我講觀個東西哪,你們都著意去觀,其實不著意就起來了。一個個都看過蠟燭的火光,你在佛前點燈,不是看得很慣嗎?不要用意去看嘛!你現在稍稍回憶一下佛堂那個油燈,就是那個光,不就清楚了嗎?不在內外中間,就是那麼現成,沒有位置,不管他身內身外,先定住嘛!但不能用意識妄想……對了,就是這個意境,就是這個意境,一點都不要用力的,不增不減,你一著力就不行了。他昨天懂了,哎呀!太容易了,我本來意境中自有一點明明亮亮點,就是這樣,他懂了。

  心一境性也便是定到這麼一點。你要曉得,心一境性雖然不是妙有,但在凡夫及二乘而言,這一點意所生的,謂之假有。系心一緣,製心一處,止止定定,久了再說。菩薩了解了這個理,見了空,這個謂之妙有,真空中生的妙有。就是說,明明知道是自己意生它的,有意把它造出來的。但你要注意啊!自性的空呢?依然如故,並沒有因著這一點而變更。換句話說,因著這一點,因造起這一點,不妨礙你所見的空,就是真空中加一點妙有,等于禅宗後世祖師,如仰山這般大師們,最喜歡畫一個圓圈,中加一點。這個圓圈代表空洞靈明之自性,嘿!這一點,你真正把它管帶住了,就可了解,空是體空,體性空便是法身。同時了解現在性空中,自己給它有意造一個有,就可修成報身。這一點有,生生不已,也隨時可空,千變萬化,都由心造,這就是化身。這時叁身具足。了了常明,亦了不可得,就是你的幻化空身。當然大家沒有修到,其理如此,其事也是如此,這是我要告訴你們的大秘密。

  人,大家都要當祖師爺,要作大菩薩啊!都不是想爭名位啊!救世界救衆生,要立下這個大願。不要隨便聽,這是說笑話,順便也是鼓勵之意,所以我一定要你們這樣修。啊!你們年紀大了的老參菩薩,修行有實證的,不會錯,不會假。你不相信我至少可以相信自己,怎麼樣相信自己?你們一個個在社會上都是英雄人物,那麼大的年齡,那麼輝煌的經曆,還怕上誰當啊!我還真有那麼大的本事把你們騙得了啊!還不是自己不相信自己麼?相信自己吧!他那麼講,我就那麼試試看,做做看,道理會出來的,而你們不,這個就是魔障,自己成見把你障礙住,不聽這個話,不照這樣做。

  這個定到心一境性…

《習禅錄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南禅七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