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身體內部所有的氣機、氣脈,每一個細胞、神經,都起了大變化。到了叁禅境界,才有可能去除疾病。所以不要以爲兩腿一盤就是禅。能到達叁禅,是要無量功德無量善心,慢慢熏修來的。在這以前,只能略微改善身體現狀,做到少病而已。證入叁禅後,看以前的歡喜境界,就如同凡夫一樣。因爲現在才達到至善的喜悅,這是聖賢的境界。
彼苦樂已滅,無複愁憂,無苦無樂,護念清淨,遊于四禅。
這時再進一步,證到沒有苦,也沒有樂;沒有憂愁,更沒有幽悶。大家要注意,到了苦樂已滅的境界,也還是“念”,所以接著說護念清淨,身心內外一片,融化了,證到四禅境界。
這是佛的公子羅睺羅,自己的心得報告。
彼以此叁昧,心清淨無塵穢,身體柔軟。這時身心毫無渣垢,如嬰兒狀態一般,要到叁禅才能證到這個境界。以前高僧大德,都可預先說出何日死,且臨死時身體象嬰兒般柔軟。或者更高明的,化成一片光,人就消失了;充其量留幾片指甲,或一束頭發作爲紀念。
此時智慧到達了:知所從來,憶本所作,自識宿命無數劫事。同時解脫了分段生死,進入變易生死中,知道自己如何來,如何去;得宿命通能知無量憶劫事。四果羅漢只能知五百生,大果羅漢知道的就多了。羅睺羅就是到達這個境界。
彼以此叁昧,心清淨無瑕穢,亦無諸結。一切煩惱諸結,都解開了。
複更施意,成盡漏心。注意這八個字,四禅是禅定功夫境界,如結使未斷盡,所以四禅並不就是大阿羅漢,還未證果,到了這個境界時,複更施意,如果念頭來了,要更加修持。成盡漏心,就是無漏心。
但是,不能動念不就成木頭了嗎?不是的,起心動念,用過便休,沒有滲漏,沒有黏著。有定力的人,盡管一天忙到晚,他那個處在定的境界的本心,並沒有動,並且還是光明清淨。處理煩惱事,在當時現煩惱相,但心境的光明,則一點都沒有動。
彼以作是觀,欲漏心得解脫。這時,所有的欲漏,有漏,無明漏,統統得解脫。到這個境界時,心得解脫,已得解脫,便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後有。
四禅功夫到了這個程度,才算得到了解脫。大家注意,心得解脫,這個解脫是修持上的一個境界,得解脫智則是見地。智慧不屬于功夫,不屬于境界;但是功夫、境界與智慧,是相輔相成的。所以到了解脫的境界以後,還要繼續努力,慢慢地得“解脫智”。大家又要注意了,在這一段修證程序中,最後歸于“解脫智”。可見小乘還是以智慧的解脫爲終究,何況大乘。用大乘的說法,則是大般若圓滿的解脫。
到了這個境界,羅漢的果位來了,這個生命就叫最後身,以後不來了。(到哪裏去?)這一生,清靜的果位已立;世間所有的冤債都還光了,以後不到欲界中來了。這就是小乘極果。但是大乘的道理,這種成就最多經過八萬四千大劫,非再回來不可。不回心向大乘,不能徹底了脫生死,只能了分段生死,進入變易生死的境界。
這是羅睺羅的修證報告,經上沒有記載他修了幾年,或幾個月。然而佛在世時,確實有人當下證羅漢果,有人叁天證果,也有人七天成就。
羅睺羅向佛報告修持經過,佛很高興,獎勵了一番。接著說:「具足禁戒法,諸根亦成就,漸漸當逮得,一切結使盡(增壹阿含卷七)。佛說修安般,由調息的方法入門;修成後,戒定慧具足,不用刻意守戒,已完成守戒功德。諸根神而通之而得解脫。比如佛學中的四大皆空,要諸根成就了,才“空”得掉,才做到饑餓寒暑不侵,四大才轉得過來。
要證得大阿羅漢,還要斷叁有結使。“叁有”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叁有結使就是心理行爲,即心理狀況、起心動念所構成的作爲。這些習氣的結使都斷光了,才能證得大阿羅漢果。
在佛所提出的十念當中,講得最多的,就是利用呼吸證果,佛的公子也報告了這方面的修證經過。
在增壹阿含經第十一、十二品中,提倡孝道,強調父母之恩難報。由于中印基本文化思想上這個共同點,所以佛教傳入中國後,很快就爲中國文化吸收,並發揚光大。
第九個是念身。這裏的念身法門,是就顯教而言,不講密教。後世的中國道家及密宗,走的是密教路線,偏重于修身的法門。但在最後,往往不知道把這個法門解脫,而過于執著了修身,就是外道。如果知道把這個法門解開,就不是外道。
這裏所講的念身,是小乘的方法,譬如“四念住”中,念身不淨、念受是苦、念心無常、念法無我。小乘所講的無我,是就現有的生命現象而言,在于提示人們,超越這個層面,取得涅槃。可是流入學術界後,尤其是流入西方以後,認爲佛家的無我是斷見,不承認有靈魂,也有說佛學是無神論,這真是笑話。
唐宋以前修持證果的人很多,修念身法門的也特別多,如不淨觀、白骨觀兩種,都是念身法門。天臺宗的止觀,采用了呼吸法門,再加上修不淨觀、白骨觀。浙江甯波太虛法師有位弟子,學問非常好,叁個月修成了白骨觀,把人觀想成骷髅架子,觀想到每個人都是骷髅,到達二禅境界。後來他告訴我說:盡管出家,欲念還是有。雖然白骨觀修成了,但是卻覺得“縱然白骨也風流”。
所以白骨觀、不淨觀,要修持到沒有欲念,古人可以,今人不靈光。今人覺得白骨也蠻好看的。
念身,觀身不淨,主要在于去欲。大乘戒律第一條是戒殺;小乘戒律第一條是戒淫,爲什麼不同呢?
要得羅漢極果,必須先戒欲念。但是,白骨觀也罷,不淨觀也罷,數息觀也罷,百千無量法門,差不多都拿淫欲沒辦法。淫欲之斷,就有如此的困難。能先轉化了欲念,才能談修證、禅定。
第十個是念死。人生都要死,尤其是老年人,真看通了生死,才能放下,同時鞭策自己,趕快努力修持。近代淨土宗印光大師,特別注重修念死法門。
現在再把十念重新討論。與本題“融會顯密圓通修證次第”,加以融會貫通。
第一“念佛”:這個念佛,並不是淨土宗的念佛法門,雖與淨土宗同一原則,但修法不同。據阿含經所述,這是心心念念仰慕、追隨、信奉、追求佛的成就,以佛來警策自己的一種法門。
慧遠法師創立淨土宗,采用淨土叁經,其目的是求長生不死。慧遠在出家學佛前,學的是道家;後來覺得,道家求長生不死的修煉方法不夠究竟,所以轉到佛法裏追尋,結果找到了精誠一念,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他便采用這個法門,創立了淨土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可以說是長生不死,但沒有徹底“了”生死。要往生那裏再繼續修持,成就了以後,再到十萬世界度衆生。這是大乘路子,同時也包括了小乘的念佛法門。
此外,密宗的念佛法門最多,譬如毗盧遮那佛修法、普賢如來修法、上樂金剛修法、喜金剛修法等等,都是念佛法門。
這裏我所講的念佛,是廣義的,包涵極廣。狹義的,是淨土宗的念佛法門,那只是一個方法而已。
第二“念法”,也可以成就。現在一般人不能把學佛、佛學、佛教叁者合一,真能合一,就是念法。譬如我們都知道無常、苦、空、無我、十二因緣,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最樂。這些學理就是法。我們只曉得這些學理,而沒有把這些學理,用到自己身心上,沒有和修證配合起來,這就沒有“念法”。
孔子所講“窮理、盡性,以至于命。”也就是念法。把佛學的理,應用到身心上來,這是“念法”的法門。
第叁“念僧”,念聖賢僧。如馬祖、百丈禅師如何出家?如何參禅?如何成道,或憨山大師的修持經過,我們佩服他們,模仿他們,就是念僧法門,先輩的聖賢們,走什麼路子,有什麼成就,我們依法修行,就是“念僧”。但現在的人們,非但不看前輩修行傳記,不學習他們的修行;即使看了他們的傳記,也用客觀的眼光去研究它,甚至批判它,這不是修行人應有的態度。
第四“念戒”。念戒也不容易,大陸上以前每個陰曆的初一、十五,必須誦戒,非常隆重。每個出家人自己犯了戒,逐一作忏悔,希望不要再犯。至于念戒,和誦戒不同,一條一條都要熟記于心,連開步走,或做任何事,都要念著成。這樣,你的行爲,處處都是合于法度,心心念念如此,做得到嗎?戒又有遮戒、性戒的差別。因時間、地區不同,可以權宜變更的戒條,叫做遮戒。但是像殺、盜、淫這叁大戒,是永遠不能違犯的,這些就是性戒。
念戒,就是隨時嚴重地告訴自己要守戒,看住自己的思想、念頭,只能起至善的念頭;至于壞念頭、惡念頭,絕對動都不能動,以免犯戒。
年輕人若真做到,七天規規矩矩念戒,一定會證沙門果。證了這個果位後,修持的路就好走了。但是,後世修念戒的人很少。
四無量心也在戒的範圍,經與戒是合一的。學密宗的人,守戒方面就更嚴謹了。每次修法,先修四無量心:衆生一切的痛苦,自己來擔;修法不爲自己修,希望修成了以後能度衆生;所有的功德回向衆生,自己完全不要。發菩提心、四無量心等等,這些都屬于念戒法門。最近到處都流行密法,東傳一個。西傳一個,但是基本道理都沒有。搞得我“可是無關卻有關”,只好不看了,實在看不下去。真正的密法,在心理的行爲,道德的反省上,都是非常嚴肅的。一般人聽到密宗,都想到男女雙修,把密宗給糟蹋了,也糟蹋了佛法。任何一個宗派,都不是這麼簡單的。
第五“念施”。施即布施,念舍,一切都要舍,如拾得引用彌勒菩薩偈子說:“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這也是布施。念施談何容易!大乘佛法第一個講布施,布施最難修。中國文化中提到遊俠的仗義疏財,財物拿出去沒當成一回事;自己沒有錢,卻要給人,這也算得上是施。我們一般的施,往往是有條件的,不是求功德,就是求名利。如能一切都舍,舍到最後就空了,那就證到了空。這個法門還包括很多。
第六“念天”。西方宗教有天堂之說,那是正確的修天道,不是不對,不要看不起西…
《如何修證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