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今示汝不生滅性。大王汝年幾時見恒河水,王言:我生叁歲,慈母攜我谒耆婆天,經過此流,爾時即知是恒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說,二十之時,衰于十歲,乃至六十,日月歲時,念念遷變,則汝叁歲見此河時,至年十叁,其水雲何。王言:如叁歲時,宛然無異。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無有異。 佛言:汝今自傷發白面皺,其面必定皺于童年。則汝今時,觀此恒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爲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
有一天,波斯匿王出來問佛說:“這樣很容易,但關于心的不生滅性我有疑問。”佛說:“你幾歲看到恒河?”國王說:“小時候與我母親經過時看到的。”佛問:“你那時幾歲?”“叁歲”,“現在你幾歲?”“六十二歲”,“現在你眼睛都花了,你再經過恒河時,你看得見嗎?”,“當然看得見”,佛說:“你的年齡有衰老、生滅、死亡,而你那個能見的性,不跟著年齡在變,沒有動過。”你睡著時,雖然閉著眼睛,但是眼識還是在看,在看裏面,這個見性沒有變。有關這一節,我作了一首詩:
生死無端別恨深 浪花流到去來今
白頭霧裏觀河見 猶是童年過後心
人,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對人類來說,最可怕了。我們生了、死了,再投胎,分段生死像流水一般,永遠隨著浪頭,一起一滅,沒有休止。上面那首詩就引用了波斯匿王的典故,“白頭霧裏觀河見”,年齡大了,看東西眼花了,但是這個能見的性,還是沒有兩樣,還是童年的那個樣子——“猶是童年過後心”。
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眼見還給眼神經,光明還給太陽,一切可還的都還了,剩下一個還不掉的,無處還的,那個不是“你”又是誰啊?
當然,你可以說:“佛不是說無我嗎?”是的,佛說的無我,是無四大,無假我。自性的我沒有抛掉。有一位天目禮禅師悟道時,作了一首詩:
不汝還兮複是誰 殘紅落滿釣魚矶
日斜風動無人掃 燕子銜將水際飛
落花掉在地上,歸于本位。好似打坐時,妄想來就來,你知道時它就走掉了,不必去管它,就是這個境界。“殘紅落滿釣魚矶”,他把當時自然界的景象,很自然地擺在那裏,很現成的。就好比你的心境,自自然然的,慢慢地靜下去。太陽下山,風微微地動,就是比喻還有一點輕微的妄念。“無人掃”,不要去管它,掃不得,你不要管。“燕子銜將水際飛”,輕微的一點妄念,毫不相幹。下面我自己加兩句:“啧!啧!是無上咒,無等等咒。”告訴你,這不是詩,你懂了這一首,你就悟到這一點了。
現在我們解釋了八還辨見,明心見性這一面,我們懂了。那個還不掉的,就是我的見,對不對?可是我要提一個問題,如果釋迦牟尼佛來了,我一定要問問他:“師父啊!你講了半天,那個還不掉的就是我,可是要有我這個肉體存在啊!我的肉體死掉時,那個東西會掉到哪裏去?我還是找不到。”所以假如用功夫,仍然找不到這點來路與去路,你縱然證到心中真空,一“定”叁百六十天,也是沒有用的,還是不行,這也是個秘密。
現在你們那些功夫作得好的人會認爲“好啊!很有進步。”老實講,那是靠你們那個身體這個赤肉團,紅彤彤的一塊肉,肉壞了的時候,你到哪裏去?怎麼走?“我有一寶,秘在形山”,怎麼跑出來?又怎麼跑進去?怎麼把它找出來?所以楞嚴經前面談見地,後面一路下去,修證的秘密都告訴你了。
這個作功夫的秘密,都在後面一兩卷當中,大家平常最不注意的地方,尤其是五十種陰魔——五陰解脫。心經上說: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是怎麼空的?要作功夫空。我曾說大家“倒果爲因”,把佛學的果,拿來變成自己的。現在回轉來“倒因爲果”,要自己去求證。講到五十種陰魔,大家不能不讀書,不讀書就是我慢,是犯戒的。
諸佛菩薩把法門傳給你,這就是法本。佛在楞嚴經卷九色陰區宇中說:汝坐道場,銷落諸念,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當住此處,入叁摩提。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精性妙淨,心未發光,此則名爲色陰區宇。那時念頭沒有了,一切清清楚楚,這時動靜是一樣的,一個雜念不起,功夫到了憶忘如一,應該在此入叁摩地。就好像明目人處大幽暗,在幽暗中有微明。精性妙淨,心未發光,這時生命本性的境界很清淨,很微妙,而一般人心理是活絡的,亂七八糟的,眼睛閉起來是漆黑一片的。如果現在有人做到銷落諸念,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的境界,那不曉得牛吹得多大,其實也還只是一種境界而已。
是什麼境界呢?精性妙淨,心未發光,此則名爲色陰區宇。這是心理上快要轉變時的一種心理變化,沒啥稀奇!換句話說,當你打坐時,心裏空空洞洞,或多少年,多少月,多少日,幾個時辰,那是由于你生理四大調順,瞎貓碰到死老鼠,如電源般插上了。這並不是真功夫,稍過一會兒又掉了,這些都屬于色陰區宇。
講到色陰區宇,有幾部書應該看——神僧傳、神尼傳、佛祖曆代通載等。看這些傳記,能啓發真誠向道之心。還有一本憨山大師年譜,憨師二十八歲到處參學,到盤山頂上,有一茅篷,有一個和尚在裏面打坐,不理憨山大師。那和尚吃飯,憨山大師跟著吃,那和尚喝茶,他也自己喝。後來吃飯時間到了,憨山大師就給那個和尚做飯,喝茶時間到了,就煮茶,吃完了就自己經行。如此到第七天,那和尚才跟憨山大師說話,那和尚說:“我住此岩叁十余年,今日始遇一個同風。”
有一晚吃粥了,憨山照樣在山頂行香,站在那裏定住了,覺得天地世界,在一片光明中,正是銷落諸念的境界。他進了茅篷後,那和尚一看,開口了:告訴你,此乃色陰區宇,你功夫作到這個境界也不過如此。老僧在此卅年,夜夜經行都在此境中,有啥稀奇!年輕人,就是這樣難,也就有這樣容易。那個和尚,卅年夜夜經行,身心都忘掉了。你們注意,修行人!你們還在色陰區宇的上半截,閉起眼睛漆黑一片,在那裏瞎摸瞎坐。
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複幽暗,名色陰盡。一片光明,牆壁山河大地都透視了。千萬不要以爲這時得了神通,想當祖師爺,在這裏頭玩起來了。在這個色陰區宇裏,還有十種境界,都是魔境,自己去看經研究。你們在那裏搞氣脈、叁脈七輪、上丹田、下丹田,顛顛倒倒,反反複複,在那裏幹什麼?都是在色陰區宇裏。想做到色陰盡,把生理空掉,你以爲氣脈通了就成道啊?充其量不過到達了色陰盡而已。能夠達到色陰盡,身體真的空掉了,所謂氣脈不氣脈,已不在話下,那還是最初步的事。佛說這時才能超越劫濁,五濁中跑出一層而已。可是成道了嗎?
下面佛繼續說: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爲其本。這還是妄想,而且是大妄想,不是小妄想。我們現在坐在那裏,是小妄想。那個境界,身心都忘了,正是一個大妄想,是一個堅固的大妄想,還以爲自己沒有妄想。
在這一段裏,佛告訴你,在色陰區宇中有十種岔路。十種還是大原則,若詳細講,起碼要講叁個月,你們自己去研究,這些都是堅固妄想的色陰境界。
彼善男子,修叁摩提,奢摩他中,色陰盡者,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猶如魇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觸客邪而不能動,此則名爲受陰區宇。這是敘述到了受陰區宇時的情況。
還有些人,用功常作空念,空久了,身體僵化了,禅宗稱之爲“枯禅”。“枯木岩前岔路多,行人到此盡蹉跎”,你認爲要空念,以爲只空這一念就對了,那還差得遠呢!搞久了,身心都會僵化的,一百個有五十雙走上岔路。古人這些都是法本,你們都要去看。
現在你們懂了,一點都不必怕,而且是必須要經過的。此時到了感受的範圍,再進一步好像身體被什麼東西壓住了,捆綁了一般,翻也翻不過來。到了用力一掙,翻過來了,有些人就覺得好像有鬼!實際上,是你自己的獨影意識作用,哪裏有鬼?都是生理上不舒服,是唯心所造,沒有鬼那回事。
這時翻過身來了,若魇咎歇,其心離身,返觀其面,去住自由,無複留礙,名受陰盡。覺得自己離開身子了,道家講出陰神。出陰神有什麼了不起,第七、八識還沒離開,暖、壽、識都還有,所以能看見自己在呼吸。
是人則能超越見濁,這時見地不同了,什麼大學問家、大思想家,都不在話下。所謂學問、思想者,其實是妄想之集中而已。
觀其所由,虛明妄想以爲其本。這還是妄想,這不是色陰的堅固妄想,這時身心可以脫離,妄想變成泡沫一般,空虛了。
虛明妄想還是一個大妄想。事實上,五陰都是大妄想。如果在受陰區宇裏頭搞不清楚,還是有十種大魔境界。但神通跟神經,兩個是雙胞胎,境界來時,叫你不作聖解。你把握住金剛經所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你不理,不以爲自己得了道,那就有助于進步。若作聖解,你若認爲自己這個功夫了不起,這個就是道,即受群邪,就落入阿修羅道,魔道裏去了。
所以佛與魔,地獄與天堂,衆生與佛,只一念之差,也沒有差,一線之隔,也沒有隔。由凡夫到成佛,通通靠般若智慧的一點道理。理不明的話,就要靠佛的經驗。在楞嚴經的五十種陰魔裏,差不多把所有功夫的境界,所有的秘密都露給你了。事實上,這五十種陰魔境界,你用得好,就不是魔境了。換句話說,這五十種魔境,都是一步一步的境界,而且有些是必定經過的境界。用得不好,就完了,就下去了。如爬十幾層樓梯,爬不了兩層樓就下去了,這是修行用功要注意的地方。所以,經題上所謂的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的確是明言密意。故佛于金剛經中說: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釋迦牟尼佛沒有騙我們,也沒有瞞我們,是我們自己讀經沒有參通他的密因,也沒有參通他告訴我們的修證方法。…
《如何修證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