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都轉不了,還說什麼轉識成智、轉業力,乃至轉煩惱爲菩提呢?
在這種地方,我們就要提起警覺,平常道理都講得很好,事情來到時,卻過不去。你說我還在修道打坐,談起法來頭頭是道,但是爲什麼打坐做功夫欲了生死時,卻前路茫茫,後路暗暗?所以說,這個道理要先搞通。
“識”最難懂了,所以楞嚴經中講到,第五層解脫才是識陰。
有個同學研究了楞嚴經後提出問題:爲什麼想陰叫做融通妄想,識陰叫做顛倒妄想?應該想陰叫顛倒妄想,識陰叫融通妄想才對呀!
想陰境界産生十種魔境,實際上不止十種,變化起來有幾百、幾千、甚至幾萬種。比如有人有神通啦,未蔔先知啦,都是五蘊中思想的作用。這種功能,現在人叫第六感、心靈感應、特異功能等等,鬼名堂多啦!這些都是思想妄想變的花樣,這是融通妄想。把妄想的功能變化,好像能夠通達,知道萬緣,因此形容它爲“融通妄想”。
爲什麼識陰境界叫顛倒妄想呢?因爲它不叫魔境,而叫做外道,包括了聲聞、緣覺。得了四果羅漢的人還叫做外道,爲什麼?因爲見地不究竟,所以叫“顛倒妄想”。
這五陰都叫做妄想,因此我們知道,學禅宗的人,一上座就是去除妄想,以爲是去了第六意識,其實,那只是第六意識分別心的一點點浮面上的油而已。真正的妄想由地底到浮面都是。所以,要除妄想一定要把五陰妄想都去掉,才談得到空。大家不要以爲:噢!我打坐一直空空的,很舒服。那是第六意識的想象境界。我們兩雙眼睛看過的虛空,只有一點點大,所以打起坐來,眼睛一閉,想象起來的虛空,也只有一點點大。人的思想範圍,往往只跟著生命力所發揮到的範圍走。所以你看,我們的思想多好玩,在迷糊的境界裏,是非善惡都是顛倒的,我們認識的範圍又是多麼狹窄。可是在這個意識思想裏,卻自覺非常崇高!非常偉大!都是自己欺騙了自己,不是真正的空。
這都是屬于見地方面。
五陰解脫的見地要特別注意,不管有所得的,或剛入門的,切記不要走錯了路。
其次的問題,在色受想行識中,我們生命最重要的,第一是思想,想陰,也叫做妄想。這個思想是識陰所變,識就是心,即瑜伽師地論所說的心意識,不是本體的心。第二是受陰,人生來就是有感覺的,感覺是受陰來的。
若把色歸類成生理部分,想與受應屬精神部分。包括了生理與精神部分的是行陰、識陰。
我們聽了這些,思想不要向外面去想,要回轉來在自己裏面找。分類試著去找,真正的佛法不是叫我們不用思想。“禅定”,教理稱正思維,後來禅宗稱參究,“禅定”不是叫你跟著身體轉。氣脈在動,你不要理那個受陰的動,要在正思維上去找才對。漢朝以前的中國道家稱“精思”,所謂精思入神,也就是禅宗稱的參究。大家打坐時,都被生理感受境界迷糊住了,沒有真正證入正思維,那就不算真禅定。
佛法的重點在見地。剛才的討論有個主題——用摩诃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綱要,五蘊皆空,配合楞嚴經五蘊的解脫,就是這次課程重點所在。這個就是見地,要把這個理搞通,才可以做功夫,才可以真談修持,不然功夫縱然做得好死了,抵不住事的,沒有用。即使功夫做得身體會發光、動地,也沒有用,否則不叫佛法。所以每一部佛經都找不出做功夫方面的內容,佛經只談見地的理,因爲真正的見地到了,功夫一定到。換句話說,你見解上到了,功夫沒有到,那個見解不是真的見解。
比如一個人手中拿著一個名貴的杯子,鑲著珠寶,突然打破了,解脫的人看都不看,知道打破了;不解脫的人,看著破碎的杯子,就在那裏哭、叫。他明知道打破了,可是抱著那個破杯子還在哭,還在叫。曉得了空,結果還抱著那個沒有用的東西,來悲痛這個空,有用嗎?
不要看它是小事情,同樣的道理,懂了就是道。所以禅宗祖師在某一小點上一悟,整個都清楚了,就是這樣。
不要認爲這是一句閑話,古時禅宗大德們的嬉笑怒罵,你把它當嬉笑怒罵就浪費了他的話。他處處點你,因爲有時候不好正面罵你,只對你吊兒郎當地幽默一下。你說東,他說西,實際上他在打你,打擊你是愛護你。
比如第一次發給大家講課通知,告訴大家個個沒有例外,不要馬虎,真做得到規定才來登記上課。大家都登記了,可是幾個人真做到?寫筆記也好,任何其他一項也好,沒有人真做到。這是“行”門,大丈夫承諾了,說做就做,既然要來聽課就應守這些規矩,對不對?誰做得到?爲什麼要這麼做?你們懂嗎?是故意拿棒子到處在打,打得醒,你們自己受益;打不醒,算了。
這就是行。我還只講筆記部分,其他的部分多啦,不討論了。這都是心行的關系,所謂“萬行門中不舍一法”,這個佛法的修持怎麼談!盡管私交如何好,真正的行門無法談,一談就非罵人不可,只好在心裏頭說:唉!如來說至可憐憫者也。
行門同見地是不可分的,見地到了一步,你的心行非變不可。大善知識們,大禅師們,一看,這個人有沒有進步,一看就知道了。別以爲氣色好了,氣脈通了是道,那是逗你玩的。
氣脈通了,不相幹,大智慧的人不受這一套騙。等于禅宗好多祖師,老師一獎勵他,把耳朵一捂,聽都不聽,還受這個恭維!當然不!悟與不悟一樣。世上最害人的是高帽子,騙死人不犯法,而且把他騙死了,他還感謝你。講真話沒有人聽的,所以沒有辦法。
見地到了的人,他的心行馬上就轉,自己有數,立刻就轉,善知識一看,就知道,他的心行已經轉了。
行包括很多,比如愛偷懶,也是行不對。又比如佛法第一點講慈悲,自己想想看,哪一點慈悲做到了?我們是做到了一點——要求別人來慈悲自己。什麼“要度衆生”!哪個做到了?你省省吧!對自己最親切的人都沒有辦法度,還度衆生?
在這些漂亮的名詞下,隱藏了多少罪惡,都要隨時反省到。越是漂亮的言辭,越掩蓋了自己的過錯,假如學佛不檢查到這個程度,免談了吧!沒有人搞這個事的,做不到的,而且都是以計較心——商業交易的行爲來做這件事,尤其是這個時代。
以上講見地部分,大概如此。一句話,見地非常重要,不是幾句話所能夠講完的。
華嚴經李長者的合論要看,一切經典要注意看。有很多人學佛沒有研究經典,依照唐代佛教製度,出家要考試,通一部經論才發文憑(度牒)的。
現在許多人研究佛學,老實說,拿佛學的嚴格標准來講,並不是研究佛學,這個問題非常嚴重。我是不敢講而已,講了又有什麼用?大家說:老師,你應該講。佛法又不是我一個人的,爲什麼我應該?又說:老師,你有責任。其實大家都有責任。這些心行,一開口,一發言,就不對。假如心行對,爲什麼不發心呢?我慚愧,我自己要努力,我要度衆生,我就要努力下去,要修持,修證好了,再來度人。我們爲什麼不肯修持呢?所以學佛很難。
見地方面,要自己去研究經論才是。
現在轉來談修證。拿見地來講修證,修證只是等而下之的事情而已,不足一談。
可是真談修證,還並不容易。修證就是做功夫,不分宗派,不分方法,不管念佛、參禅、煉氣,不管做什麼功夫,都是修證法門。修證法門只有一個主要原則,說是修“止觀”而已。
在因位上叫止觀,在果位上叫定慧。止就是定,觀就是慧。換言之,止就是功夫,觀就是見地,所以非修止觀不可。
我們不管學哪一宗,哪一派,開始學靜坐,千萬不要分別宗派。各宗各派只是方法不同而已,或者是方法所偏重不同而已。自己可選擇一個方法修,當然最好有善知識的指導,可以看出來哪個方法比較適合你,憑他的指導,去選用一個方法。成就了的人,對任何方法都可自然通達。
不要把盤腿打坐當作修定,修定姿勢是無限製的,坐、站、睡、行、食,皆可定,無處無時而不定。不過我們初步不能做到止,因此必須要打坐。打坐一共有幾十種姿勢,不過對生理、心理最有利的,就是盤起腿來打坐。盤腿的作用大得很,如寫這方面的文章,可以大發其財。不過,我有個原則,一篇文章下來,對世道人心無益處者,誓死不幹,這是我的行門。
我們盤起腿來打坐,氣機真正通了,那豈止身心發樂而已!我們後天的身體,不可思議的功能,都發出來了。比如老年人的氣脈整個通了,就會同嬰兒一樣。不過,兩腿氣脈通了的人有沒有?沒有,至少我沒見過。
有同學注意到佛經上說的兩足尊,這不光是理論,非常對。理論上兩足尊是福德圓滿至尊,智慧圓滿至尊。福德、智慧兩皆具足,所以叫兩足尊。實際上,五通裏有神足通,神氣充滿了,直至兩足。人的根在頭部,虛空就是土壤,手足是枝桠,枝桠一萎縮,這個“無根樹”就完了,所以有很多理由要盤腿。
把腿一盤好,真正找到路子的人,用一個很徹底的辦法,懂了理,修持很快就上路了。
過去釋迦牟尼佛在時,弟子們七天、五天就證羅漢果,不是假的。爲什麼呢?古人物質欲望不發達,思想、心境非常純樸,容易證果;現代人越有學問越難弄,越不會成功,因爲自己太複雜了。古人是聞一言而必行,佛經上經常有四個字:信受奉行。每一本經典結束時,差不多都是這四個字,這不是例行公事,而是真實如此。從如是我聞開始,到最後信受奉行,任何佛經都是這八個字,真做到就成功了。古人一信就信到底,信老師,信佛,一信馬上就有感受,身心感應就變了,非常恭敬地奉爲金科玉律去做,就成功了。
現代人不然,你把寶貝教他,他當面對你說:好啊,好啊!非常感謝。心裏頭則想:該不要上當吧?不曉得老師到那個程度沒有?然後回去,找兩叁個人研究那個老師去了。現代的人與古人的心理,相差到如此程度,我幾十年來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古人幾天就可以成功,現代人不會成功,就是自己的心行道德,把自己擋住了。然而,古人今人的生命功能,則是一樣的。
雖然講見地與行願,但是行是不敢詳細…
《如何修證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