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修證佛法▪P8

  ..續本文上一頁區宇的範圍,已經說得很清楚了。這裏的六門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我們一般人不靠眼睛就看不見,不靠耳朵就聽不見,爲什麼?我們生命無始以來的業力,必須要靠這器官各自的功能。如果真正到達了修持有成就,識陰解脫的範圍,就可以不靠這些生理功能了。銷磨六門,就是說成就者不受六根功能的限製、障礙,而且合開成就,見聞通鄰,眼睛可當耳朵用,耳朵可當眼睛用。這聽起來有些古怪,其實一點都不古怪,不但有成就的人可以辦到,有些事連凡夫也可以做到。

  比如我們注意一件事,只注意前面,但是後面有人過來你也曉得,沒有回頭,也沒有用眼睛看。現代人講第六感等,都是屬于這個範圍。不過這是普通人一點點體會,到了合開成就,境界就大了。下面八個字見聞通鄰,互用清淨,說明了六根互用不是雜亂、煩憂的,而是非常清淨的。我們常說出家人六根清淨,就是語出這裏。六根清淨不是聽不到聲音,而是不論聽到好的、壞的、善的、惡的、是的、非的,都一樣清淨,這個清淨以後要再討論。

  到此時,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琉璃,內外明徹,名識陰盡。識陰進一步解脫,達到什麼境界呢?整個的宇宙,以及個人的生理、心理、整個身心,跟宇宙渾然一體,像一個琉璃圓體,內外透明,通體光明,沒有障礙。到了這個境界,才算解脫了識陰的作用。

  識陰解脫了,就很了不起,我們望塵莫及,連想都想象不到的。現在先把理透徹了,搞清楚了,修行的事相就容易了。佛說到達這個境界,是人則能超越命濁,才了叁界的命根,可以超出叁界了。但要注意,到識陰盡了以後,才可以超越命濁。下面佛的結論又要特別注意了!

  觀其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爲其本。由識陰境界而到識陰盡,而至于超越命濁,仔細一研究,這還是妄想作用,還沒有離開一念。我們學佛打坐都討厭妄想,要趕掉它,但是你們看,要能解脫五陰境界,也就是靠它呢!大家現在學佛學禅的,不管你學什麼,總把心理的思想、意識狀態,往來于腦子裏頭當作一念。但這只是一念的浮想,浮在上面,還不是真正妄想意識之根。所以佛在楞嚴經開始時,告訴阿難: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爲法塵分別影事。又說: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果。他說你們學佛就算滅掉一切見聞覺知,清清淨淨的,都還在意識的狀態中。

  法塵就是意識,爲什麼?譬如當你聽過佛法有什麼境界等話,你下意識已經先中毒了。所以你靜坐起來,達到那個境界,有時並不是真的,而是你的意識狀態,將那個境界勾劃出來。這只是隨便打一個比喻。甚至你雖證得九次第定,也還不能證果,何況只是“法塵”影事!

  法塵分別影事,是第叁重錄影。比如我現在講話,錄音是第二重,別人再拿去錄是第叁重、第四重。它究竟不是我現在講話的真聲音。就是這樣,到達這個境界還是大妄想,而這還算是正路。佛告訴你,這裏頭有邪路——外道。五十種陰魔,最後的識陰叫作外道。羅漢、聲聞、緣覺都是外道之見。佛說這是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來的。

  “罔象”這兩個字出自莊子,罔象等于影像,也就是影像的影像。當然,它不是一個實際的東西,它是虛幻,卻也的的確確有那個影像,所以楞嚴經這裏這個罔象虛無,放在顛倒妄想上面,的確安排得很好。

  你看,這一念這麼難,五陰就是這一念。有時我們覺得,自己念頭清淨了,身心內外清淨,能達到這個境界,一半還是生理幫忙你,心理較甯靜時,才能夠達到這個境界。因爲是身心兩方面互相影響,所以仍屬于色陰境界。這個裏頭一走偏差,問題就多了。比如我們這時氣脈——嚴格說,還談不上氣脈,只能說你那個神經系統,在平常的感受境界上,突然得到一種沒有經驗過的甯靜境界,因而起了變化。尤其是當氣脈通過後腦這一部分時,耳朵會聽到一種聲音;到了眼睛,眼睛出毛病;到了牙齒,牙齒出問題;到每一部分都出問題。了解了這個問題,都可以因應、證入;不了解這個關鍵,就會走火入魔。其實,既沒有火,也沒有魔,這是你心理幻想變化的錯覺。而你認爲的清淨,也不是清淨;你認爲的光明,也不是光明。

  楞嚴經最後,把漸修方面的次序功夫,講解得很清楚,頓悟不離漸修。我們平常看楞嚴經,絕對會馬馬虎虎把珠寶看過去,其中的巧妙你去找吧!珠寶都埋在泥礦裏頭,自己去找吧!它是藏在五十種境界裏頭,要用智慧,把首尾貫通,要讀到滾瓜爛熟才能真懂。我現在告訴你們的,是我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成本,才把密因抽出來的。你找找看,古人也沒有把它認真指出來過。所以“莫將容易得,便作等閑看”。

  下面是一個總論:

  汝等存心,秉如來道,將此法門,于我滅後,傳示末世,普令衆生,覺了斯義,無令見魇,自作沈孽。

  佛吩咐他的出家弟子,一定要存心發願。存心就是發願,儒家稱爲存心,佛家就叫發願。也就是立志的意思。佛說等我過世以後,把這個法門,傳給修持的人,使一切衆生明白這個道理。無令見魇,自作沈孽,一切觀念、一切修持的錯誤,都是“見”的問題。見解的錯誤,也就是所謂“見濁”。我們這個世界,有所謂五濁惡世的說法,見濁就是五濁之一。這世界上意見最多了。例如戰爭,就是因意見上的紛爭而起。人的煩惱都是從意見上産生的,我的對,你的錯,大家就鬧起來了。執著了個人見解,變成了見魔。佛說自作沈孽,這個孽字,不是那個業字,這裏幹幹脆脆,就是說自己造孽。

  保綏哀救,銷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始成就,不遭岐路。

  所以你們要把修持的路子告訴大家,使大家不要走錯了路,走錯了路不得了。

  精真妙明,本覺圓淨,“精真”比喻這個本性,生命本來的這個東西。楞嚴經上不用學理性的名稱,如“真如”啦,“法界”啦,“法性”啦,“如來藏”啦……幹脆用事相來表達。每一本經典都有它的重點,楞嚴經偏重在修證,所以明明白白用這個代名詞——精真。佛家講本性是本覺、始覺。覺什麼?覺那個“本覺”,並不是另外得到一個東西,是覺我本來的東西,這個東西是本來清淨的。

  非留死生,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注意這句非留死生,不是沒有生死,生是有的,只是生死無妨,不留不礙,不垢不淨,沒有關系。所以張拙秀才悟到“涅槃生死等空花”,不但生死等于空花,涅槃也等于空花。換句話說,你認爲你認爲涅槃是一個東西,涅槃就是生死。又換句話說,你證了生死本來虛幻,生死就是涅槃。這個“留”字實在用得好極了。“非”字也改不得的。

  年輕的出家同學,你們注意!未來的佛教,中國文化的佛教,是要你們挑擔子的,文學沒有搞好,這個擔子怎麼挑啊?挑不起來的。唐、宋以前的高僧爲什麼樣樣好?再加上詩詞歌賦,個個都是高手。他們會的,你們不會;所以那時上自皇帝,下至挑蔥賣蒜的,沒有不佩服這些高僧的,而現在我們做了出家人,你不會的,在家人會,你會的,在家人都會,那麼問題不就來了嗎?我站在你們這一旁,勉勵出家人,要發願挑這個擔子。你看!楞嚴經翻譯,一個字也不能馬虎的,非留死生,不但“留”字用得好,那個“非”字,也真不知用盡多少心思。

  這部楞嚴經是般刺密地法師帶過來的,當時印度是禁止佛書出境的,違犯了就要殺頭。據說這位大師把自己脅下的皮肉剝開,把這本經縫在皮肉裏頭,才能帶到中國來。我們讀經往往忽略了當時種種艱苦的情形,所以佛教中有預言,這本經最後傳進中國,到了末法時期,這本經最先被毀掉。末法來了,開始有人攻擊這本經是假的,後世人聽到這批學者的僞經論調,也就不去看它。其實這批作者也不是學佛的,什麼功夫,什麼修證,一概都沒有。

  接著又再叮咛:斯元本覺妙明真精,妄以發生諸器世間。這個問題大了,是科學的領域,這也是楞嚴經第四卷,富樓那問佛的問題。你說本性本來清淨,本來圓明,爲什麼形成這個物理世界呢?第四卷所討論的問題,就是這個地球是怎麼變出來的。我們打坐爲什麼丹田會發暖?秘密也就在這裏,佛把秘密露給你,所以楞嚴經自稱是“密因修證”,他的秘密放在裏頭,而且根本也沒有秘密,“乾坤之內,宇宙之間,中有一寶,秘在形山”,就在你那裏。

  法華經也告訴你這一點,一切衆生本覺妙明,因爲妄想而發生了器世間。器世界,也就是物理世界。真正的佛法是純粹唯心的,物理世界是心的功能變化的附屬部分。所以佛說:如演若達多,迷頭認影,當釋迦牟尼佛時代,城裏有一個人,名叫演若達多,長得蠻漂亮的,一天早上起來照鏡子,咦!我的頭到哪裏去了?鏡子裏是有一個頭,有哪個人看到過自己真正的頭?有人看到自己這本來面目沒有?鏡子裏看過,但鏡子裏焦點相反的,也不是真的自己。演若達多天天找,天天找,找瘋了。這故事形容得好極了。是嘛!我們的真頭掉了,用的都是這點影子,都是第叁重的幻影。

  一般人打坐,都想除妄想,讀通了佛經後,你就會哈哈大笑,不去除妄想,妄元無因嘛!你坐在那裏打坐除妄想,你不是受罪嗎?妄想本來是空的。比如,妄想來了,唉啊!妄想,我要去掉它,剛起這麼一個念頭,那個妄想早跑掉了,你還在這裏趕妄想呢!妄想是無根的,所以金剛經告訴你: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這明白告訴你,它是無根的,因爲妄想本身,非因非果,還怕它什麼妄想!你如果有本事,想它叁天叁夜,看看能不能不睡覺,專門妄想,如果做到了,我向你磕頭。對!有人做得到,臺大精神病院裏頭有人做到,但他們也不是自始至終只有一個妄想。他們的妄想也是波動的,一波過了又換一波,妄想是這樣跳動的。所以,你除什麼妄想呢?

  于妄想中,立因緣性。妄想是因他而起,自己沒有本因,因外相而引起。講唯識“依他起性”,就是把意識跟外界,兩方對立起來。但是…

《如何修證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