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現象。
行願品現在接著告訴你:“我能深入于未來,盡一切劫爲一念”,這就是音聲海法門的延展,現代科學還不太容易解釋。此處亦屬常隨佛學願行之一。我發願未來一切劫的事,一念之間都能知道。一切劫只是一念,依顯教的說法,須修叁大阿僧祗劫才能成佛,但如真懂了,悟了道,在普賢行願品中這都給你點出來了,一切劫也不過在一念之間而已。一念頓悟,即超叁大阿僧祗劫,這與修普賢行願關系莫大。“李長者”雲:“十世古今始終不離于當念,無邊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這是時間與空間融化在定慧的境界中、音聲海的境界中,只此心之一念就可以轉化時空,諸佛菩薩有這樣大的神通功德並不稀奇,因一切衆生自性本具此項功能。
這一段講佛境界,也就是修行人的目標,這麼一念與大行普賢菩薩同等之心,便能“叁世所有一切劫,爲一念際我皆入”,一念之間超越了這個地球成。住、壞、空的曆史,一彈指頃,便自我了知前生是誰?來生何往?在這一片准提咒的無邊擴展中,時間空間嘎然消融,輕而易舉,不費吹灰之力,自然就到了。這是由音聲轉念的修法,音聲即是念,念動聲動。“我于一念見叁世,所有一切人師子”,要見佛其實很容易,佛就在你的心中,你一念佛,當下即見佛,所以念佛、念咒,一念至誠,十叁世諸佛全體皆現。“所有一切人師子”,師子指老師、善知識,是暗路的明燈、智慧的指導者,這些只要你真誠意念他們,沒有不滿你願的。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脫及威力”,其實有時候你修得好,就已是佛的境界,只是自己不知道,信心不夠罷了。提得起、放得下,就是佛境界。大家在日常生活起居中,有很多事舉手投足、吃飯飲水,都那麼隨心應手自然成辦,這不是佛境界嗎?只是另外卻有些事情太過在意,計較得失,因而提不起、放不下,又困擾自己而已。今天修准提法,要念它七日七夜不下座,行不行呢?不是不行,問題在于你是否真的有這個心?真這麼想、這麼要,一下便能進入這音聲海叁昧中,定了。說要放下,萬緣便放下,身心皆空,一切如幻。“有”如幻,“空”也如幻,動、靜、空。有皆同幻,不要錯認以爲一切有與動是幻,空與靜才是真實,那又糟了,甚至如果說“中道”有的話,中道也是幻啊!“如幻解脫及威力”,這世間一切如夢如幻,了了常知,即真得解脫,在真空的境界中,能起無限威力,能作無量事業。所以你只要能在妄念較少之時念一個咒語,“唵”一開始,那力量就不小了。“唵、阿、吽”是普賢如來的根本咒,含括一切咒。普賢如來有如幻叁昧的修法,如幻解脫,知一切如夢如幻,如露如電,無任何挂礙,空靈自在,具大威力。六道中每一道的各式色相和諸法的生生滅滅,都是幻現,都是“真空”中無盡生生不息的變現,莊嚴美妙,全在你那兒,隨你怎麼去加減乘除罷了。
現在准提法會已快近尾聲,“出家如初,成佛有余”,希望諸位還是保持剛開始的至誠專一,分秒不可絲毫懈怠,念誦方法方面,這裏再次強調要點有叁--心氣合一、聲氣合一、身心合一。這叁項如果做到,音聲自然不同,尤其身體內部的氣脈、海底輪、臍輪、喉輪、心輪、頂輪等等都會震開。“唵、阿、吽”叁部音,自己要用心體會。還有准提咒“怛侄他”叁字要念“dá、zha、tuo”,念音與華嚴字母及身心的氣脈都有關系,能如此念一口氣順著下來,有助氣機暢順,貫通中脈。如果不這樣念,氣就外散乃至斷了,不易震開氣脈。依我多次提示的念誦行之,上下七輪的氣脈都能振動到,抑揚頓挫有致,高低平仄分明,節拍則宜平順,而重點在于聲音隨著氣機自然在體內任運轉動,該高則高,該低則低,叁部音輪回周流,聲音保持一樣,但是音調可以不同,隨氣自然而轉。唵字音轉到頭部發出來,阿字音在喉部,氣下降到臍輪則是吽字音。吽字音震動臍輪,此音屬低,然後氣再接著自然上沖至頂輪。頂輪有時會發脹,此時要把覺受空掉,定在光明中念,這些都要靠智慧,知時知量,善加調整。
華嚴字母大家應用心研究,其中轉音的道理,與氣脈的修持大有關系。梵唱這一法門確實是爲住山真修行用的,不是稀稀松松供人娛樂的音樂。以前叢林住衆多,爲求方便,古德仍將佛法的音韻統一整編,配上法器,借供大衆一起薰修,後來逐漸演變成音樂性質,忽略了它實際的修行功用。華嚴字母一字轉了四個音,以“有”字爲例,拉長音時還是“有”字音,“有”字轉音可以,但不可加上花腔,變成別的字音,因爲轉成別字音好唱也好聽,但已形同一般音樂,在生理上不合氣脈原理,而心理上也失去梵唱那種恭敬贊歎的情操,心一散亂,所有唱念修行的利益都要大打折扣,這一點極爲重要。華嚴字母每個字都有平、上、去、入四階,而平、上、去、入中又有各之四音,練習純熟的人,自己可隨心所欲而唱,循此悟道,乃至方便度人,妙不可言。
“指月錄”載有一位禅師,他一生大徹大悟後,不說法,不講禅,只念一句“南無觀世音菩薩”,一天到晚就那麼一句,最後達到究竟成就。這正是前述普賢行願品所說“一切如來語清淨,一言具衆音聲海,隨諸衆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的佳例。這音聲海的修持,只要氣調得好,自己如此一念,立即忘我,入了音聲海中。關鍵除了我所說的氣脈問題外,還在誠敬上,不在調子如何。譬如唱忏悔文,心中至誠,全意貫注,字音一發,身心性命全在忏悔中,此時忏悔詞句已不相幹,忏悔的氣氛充滿,一念頃,諸業銷殒,別無雜想,身心清淨透明,如雨後晴空,嗳呀!就這樣作到“心一境性”了嘛!譬如有位同學喉嚨病了很久,自己還是個醫生,吃了很多藥都沒效,聽我講這軟修法門,他回家自己一試,如法而修,喉嚨的病便好了。唱誦的道理甚深微妙,自己要深思體會。比如唱爐香贊,由爐字起音,在平、上、去、入四聲拉長自然地轉,氣長的人可拉得很長,練得好,氣愈練會愈長,氣一長,便能得健康長壽。由于你們的觀念習氣,受一般唱念方法的影響,偏重語調的講究,忽略聲氣調配之理,未作到心氣、聲氣、身心叁合的境界,因此法益未能十足發揮。
有人問爲何平常少夢,修了准提法反而多夢?這是好現象,道理如一杯濁水,稍以靜置,經過沈澱作用後,便可看到汙濁的髒物。心靜才能發覺到自己的妄想多,若不修持則連胡亂作夢自己都不知道,甚至白日夢此起彼落,一樣也檢查不出來。並且,夢境分很多種,修准提法作的夢有時不是妄想,而是某種感應,此詳情大家可參看“顯密圓通成佛心要”密教部分。另還有人問“顯密圓通成佛心要”提到准提本咒八個梵字安布在身體幾個部位上,爲何面部只有兩眼布字?而雙手又爲何無字?這梵字布置的道理與身體氣脈的關鍵相應,以氣脈節骨眼的重要性爲布字原則,其中六根最重要的是心眼,六根之發通,以眼通最難,眼通一發,余根便能隨之發起,因此雙眼布字是必然之舉。又問准提佛母十八只手所拿各種法器含義如何?這道理意義很深,大家可先將每種法器有何象征的資料查清楚後,再慢慢爲你們解釋,不過十八只手法器的拿法並非固定模式,有時可以變動的。
講到這些,表面上與行願品無啥牽連,其實很有關系。尤其我一再強調的念誦法更與行願品息息相關。我再婆婆媽媽的講一次,早上容易昏沈的時候,法器的敲打應快些、密集些,念聲也要大些,如此精神振作,妄想減少。念時要回轉來聽自己的音聲,不是聽別人的,一覺昏沈趕緊張眼,密集大聲的念,念到相當快時,便自然由開口念誦轉爲金剛念誦,心氣慢慢就自然合一了。金剛念誦是唇齒之動輕微,而以舌根彈動,當很平靜時,慢慢的念,但不能太慢,太慢就成唱誦了。又開口念誦眼宜睜開,與外界自然之光融成一片光明,化爲無相光,身心俱忘。現在佛前供了七盞照世明燈,光輝柔和安祥,張開眼念是很好的。
另外關于“唱誦”,每句最後一個字音之拉長,在這字音的平、上、去、入音節之內,以舌頭去彈動,入聲的氣是往內部下沈,吸氣進來,不往外散。念得如法,喉輪自開,而且因耳通氣海,耳根自然向內反聞自性,不往外馳求,心氣合一,夫複何難?!得止得定,早晚成辦。唱誦修好了,氣息深長微細,睡時無呼吸聲,此即龜息,若一躺床上入睡,人便呼呼大響,那是身心不調,業氣粗重之人。以道家精氣神而言,觀想是煉神,念誦是修氣,端容正坐爲煉精,精、氣、神層層升華調和,身心氣質自然轉化,所以叁業專精的話,成就便快。你們下座後,要把這些念誦原理細細品味,融合貫通,好處不可言喻。上戒下德老和尚的唱誦很標准,你們可以向他學,重要在于“調子”是固定的,要學正確;而“腔”因各國各地乃至各人環境、背景都不同,可以因人而異。朱博士有一卷印度人以現代音樂配唱的六字大明咒,非常動人,一聽,身心皆忘,俗慮煩惱消失無蹤,所以唱誦之功德不可輕忽。有時你們獨自修持,在夜深人靜時刻,心中有很大的煩惱感慨,不妨在佛前一站,一首詩、一個偈子,唱完了它,煩惱沒了,萬緣也就放下了。一切戲舞詠謾、詩詞歌賦都是給人調節身心用的,古代祖師及一些行者,詩詞都作得很好,一面借供調心,一面方便說法,雖是戲論,也是功德。現在接唱下八句:
“于一毛端極微中,出現叁世莊嚴刹,
十方塵刹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淨。
所有未來照世燈,成道轉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詣而親近。”
(同學們如法唱誦)
“于一毛端極微中,出現叁世莊嚴刹”處處皆是佛法,古德雲:“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一毛端極微中含藏叁世如來的莊嚴寶刹,大家相信嗎?只要心念一動,任何景象皆可顯現,一個念頭可觀想成一座高山,此即芥子納須彌。這裏所言一毛端是最小的嗎?--還不是。這一念最小,隨時在第六意識中,這麼一…
《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