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布施學▪P2

  ..續本文上一頁土,若在石上;有以兩手合取 食已,開手而食;或有食風,有十五日不食而齋,或有一月不食而齋。 頭須發爪,悉皆長利。寅旦中暮,叁時讀誦。有種姓財,有福德財。 先咒物已,置于火中而供養火。在地而臥,有在露地,有在樹下,有 懸自手著樹而睡,或有蹲踞如是睡者,或有在水如是睡者,有以五熱 而炙身者,有身逼火自炙臥者,有在火焰下風臥者,有臥棘剌,有日 炙身。受苦求福,自诳其身。得處便住,種姓勝上,心以爲足,心以 爲喜,離無上智。諸比丘,此大仙人,而不能知生死出要,以欲癡故, 還生有中;自謂正行,不知是邪。

  爾時,彼諸比丘,歸命如來,白言:世尊,我等梵行真正具足,和集 相應,得離生有。 佛知道他們此時正要過來,就對弟子們講了這些外道仙人種種的苦行狀況:有的自己捆住手腳,懸挂在樹上煉功,連飯也不吃;有的身穿樹皮衣,睡在塵土裏或石頭上,用手捧東西吃;也有不吃飯專食氣,十五天或一個月“不食而齋”的。這些人蓬頭垢臉,不剃頭,不刮胡子,也不剪指甲。

  他們吃東西前,要先念咒,投食物于火中,供養他們所崇拜的火。所以印度人不喜歡吃我們的東西,認爲未經念咒的食物不幹淨。他們睡覺也是五花八門,有光著身子露地而睡的,有把手吊在樹上而睡的,有蹲在地上睡的,有浸在水裏睡的,有迎著火焰下風處睡的,有臥在荊棘上睡的,也有在太陽底下睡的,像現在美國人曬日光浴一樣。

  他們每天早中晚叁時讀誦,苦行修道。別看他們像叫化子一樣,可他們有“種姓財”,出身于社會第一等級的婆羅門種姓;有“福德財”,家中都很富有。他們是爲了修道才過這種苦行生活的,所以心高氣傲,都自以爲了不起。

  列舉了以上種種苦行後,佛對衆比丘說,這些苦行者以受苦而求福報,其實是自己騙自己。他們過著最簡單的生活,折磨自己的身體,以爲就能消除罪業,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和喜樂。其實,越是這樣,離最高的智慧境界就越遠。他們不懂出離生死的法要,還在“欲癡”之中,用痛苦的修行去追求未來的福報,可是死後還是處于生死輪回之中,沒有用!

  以上比較了外道的邪行與佛教的清淨梵行。

  (四)毗耶娑見佛問道

  彼毗耶娑大仙人等,以阿羅漢威德力故,而生畏懼,安詳谛視,心意 敬重,一心正意。與諸仙人眷屬相隨,絞攝長發並在一箱,以好線繩 角絡其體。形色不白,端攝身儀。二眼皆黃,頭發無膩,絞結相著, 塊聚非一。手執叁岐杖、置瓶之物,世中最醜。種種語言,悉皆善巧, 因成就語。蹑空而行,到如來所。白言:世尊應知此義,我何因緣, 並諸眷屬,今來到此?佛言:大仙,一切有生、一切諸法,我悉知之。

  爾時,慧命阿難陀白佛言:世尊,如是大仙,仙衆圍繞,心有正知, 有種種知、細知盡知,知而不畏。長發不理,爲是何人?佛言:阿難, 此是仙人,名毗耶娑。婆羅門法,是其所作,造四毗陀,善知聲論, 知種種書。

  時,彼一切阿羅漢人,見毗耶娑大仙人已,作是思惟:彼人受苦,勤 勞持戒,爲何所得?此毗耶娑生死苦惱未得解脫。彼阿羅漢如是思惟: 此毗耶娑來至佛所,雲何問難?爲問因緣,爲問無我?

  毗耶娑等人雖然不修邊幅,出于對佛及門下羅漢們的敬重,還是把頭上、身上稍稍整理打扮了一下,手持苕帚淨瓶、叁岐杖等法器,運用神通,從空中飄行而來。他們也是想在佛前顯示一下本事,但一副苦行者的邋遢相,引起了阿難等羅漢們的驚異,不知他們能在佛前問出些什麼問題。佛對毗耶娑本事的介紹,上面已講過了,這裏略過。

  時,毗耶娑問世尊言:佛出世難,今諸仙衆和合來此,我少難問,惟 願且住,爲我解說。佛言:大仙,恣汝所問,隨汝所念,皆悉可問, 我爲汝說。

  時,毗耶娑問言:世尊,雲何布施,何故布施,何義名施?雲何施主, 何義施主?雲何施人,而非施主;雲何不與,得名施主?雲何死已, 施福隨行?施福雲何,爲有形段、聚集可見,爲不可見?施主施福, 爲在何處,爲在受者,爲在施者?雲何世尊入涅槃已,供養塔等,而 得福報?佛入涅槃,誰爲受者?爾時,世尊語毗耶娑大仙人言:汝問 此法,甚爲微細,汝有辯才,不可思議,能如是問。

  毗耶娑見佛問道,首先發問的就是關于布施、施主和布施的果報等問題。因爲外道修行的目的就是死後升天,而多做好事、多行布施就能升天,所以布施功德與升天果報之間的關系,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由這些問題,引出了這麼一部《毗耶娑問經》。 爾時,長老舍利弗,發白面皺,眉垂覆面,偏舉一眉,長引氣息,谛 觀思量。見已而言:此毗耶娑大仙人主有大名聞,一切人知、一切人 說,豈可不知,同如世間愚癡小兒、無智慧者?舍說因緣、舍說無我 二種深法、種種善知智言語已,而問如是布施之法?

  爾時,慧命阿難陀頂禮佛足,白言:世尊,此毗耶娑大仙所問布施果 報,我亦能說。佛言:阿難,此則非時。若問如來,聲聞人說,此非 所儀,且止。阿難,無此道理。

  爾時,慧命舍利弗白佛言:世尊,隨彼仙人何意而問,我亦能說,能 滿其意。佛言:舍利弗,汝語太卒,心不思量。長老舍利弗,勿作是 語,此不相應。若如是者,我聲聞人,則不相應。若來問我,聲聞說 者,此不相應。則有人言:彼如來者,非一切智。當有人言:毗耶娑 仙往問如來,自不能說,遣聲聞說。或有人言:彼如來者,有我慢見, 而不自說。

  爾時,彼諸比丘,于世尊所生信淨心,白言:世尊,彼大仙問,如來 能說,能斷彼疑。

  佛門下的大弟子們認爲毗耶娑興師動衆跑來,至少應問問“因緣”和“無我”這二種深法,沒想到卻來問布施的果報,這些問題他們認爲太粗淺了。舍利弗和阿難先後站出來,指出這些問題他們做弟子的就能勝任,不用佛陀親自出來回答。

  佛喝止住舍利弗和阿難,不是說他們不能回答這些問題,其實他們的成就都很夠。這裏涉及佛的待人禮貌和教育方法,有些事情自己不親自出來,聲望上就壓不住,也給人以貢高我慢之嫌。經裏對毗耶娑發問的場景、佛弟子的心理狀態,以及佛爲什麼親自作答的道理,均有大段的描寫,這裏不詳述。我們主要看佛是怎樣闡述布施原理的。

  叁、布施的原理和方法

  (一)何爲布施

  任何宗教都教人布施,平時將財物施舍給別人,將來就能升天得福報。毗耶娑他們之所以修苦行,就是爲了求升天道,圖神仙的享受。一般人爲什麼修道,吃齋啊,念佛啊,無非是現在苦一點,將來可以超升生天上做神仙。這實際上是一種很功利的做生意心理,投下少量的金錢,而圖一本萬利的結果。我常笑有些人信教,花幾毛錢買叁支香,拎上一盒蛋糕,到廟裏去拜拜,求發財、求長壽、股票要好、馬票要中,求這求那,拜完了那個蛋糕拿回去還能給兒子吃。如果菩薩憑這就保佑他,那還算菩薩嗎?下等的貪汙,只要人家叁根香。

  爾時,世尊語毗耶娑大仙人言:汝聽!施報複有施分。何義布施?既 布施已,自食自淨,施已報轉,故名布施。

  毗耶娑問什麼叫布施,什麼樣的人才稱得上是施主。佛對布施下了這樣一個定義:“既布施已,自食自淨,施已報轉,故名布施。”布施必須是把自己的並且自己也需要的東西施于他人,才會有布施的果報。拿衣服、錢財、醫藥送給人家,是外布施;把自己的煩惱完全清淨掉,是內布施;給人以精神上的,乃至生命上的安慰和支持,是無畏布施。布施的信心一生起,就必須馬上實行。比如今年大陸發水災,我覺得應該布施災民,就馬上做了。用不著等號召大家起來再做,那已經是來不及了。

  按我的觀點,真肯布施者,在別人眼中就像瘋子一樣,把錢也不當東西,只要人家需要就送出去了。臺灣、香港有些叫化子,家中有百多萬的財産,可他既然肯丟這個臉在大街上乞討,說明他有需求,那你只管你的布施,不必考慮人家是否有錢、是否在行騙。所以佛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布施是無條件的,以別人的痛苦和需要爲自己的痛苦和需要,這才是布施。

  (二)何爲施主

  以何義故,名爲施主?如是問者,大仙當聽:若人有物,彼信心生, 信心生已,以財付人,遣向他國。彼人將物,向他國施。彼人布施, 財主得福,非施者福;彼所遣者,雖持物施,而非舍主。若人自物, 自手施者,則是舍主,亦是施主。

  這是回答毗耶娑的第二組問題,什麼樣的人才稱得上是施主,爲什麼有的人並未直接送東西給人,卻是施主;而有的人明明送東西給人了,卻算不上施主?這就要看上面布施的定義了,必須是自己的東西,而且自己也需要,但看到別人更需要,就無條件地布施出去,這才是施主。我只有一碗飯,現在有人需要這碗飯,“拿去,你吃!”我還做不到這一點,所以我常說自己不夠資格學佛。一般人,自己有十塊錢,給你二塊,我還剩八塊,那已經很了不起了。只有你要十塊,我全部給你,甚至再借上十塊,給你二十塊,那才是真布施!如果自己沒有時間、也沒有機會親自去布施,可以委托別人去。拿著人家的東西去布施,施主是物主,不是你。

  什麼樣的人不算施主,什麼樣的布施行爲不是發心純淨的布施,下面對這些問題有詳盡的發揮。

  (叁)叁十叁種不淨布施

  大仙當知:有叁十叁不淨布施。何等名爲叁十叁耶?

  一者,有人邪心倒見,無淨信心而舍財物,如是舍者非淨布施。二者, 有人爲報恩故而舍財物,則非布施。叁者,有人無悲愍心而舍財物, 亦非布施。四者,有人因欲心故,而舍財物,亦非布施。五者,有人 舍物與火,亦非布施。六者,有人舍物與水,亦非布施。七者,有人 生如是心,舍物與王,望王識念,如是舍物,非淨布施。八者,有人 以畏賊故,舍物與之,如是施者,亦非淨施。

  又複更有五種舍物,皆非淨施。何等爲…

《佛教的布施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