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土,若在石上;有以两手合取 食已,开手而食;或有食风,有十五日不食而斋,或有一月不食而斋。 头须发爪,悉皆长利。寅旦中暮,三时读诵。有种姓财,有福德财。 先咒物已,置于火中而供养火。在地而卧,有在露地,有在树下,有 悬自手著树而睡,或有蹲踞如是睡者,或有在水如是睡者,有以五热 而炙身者,有身逼火自炙卧者,有在火焰下风卧者,有卧棘剌,有日 炙身。受苦求福,自诳其身。得处便住,种姓胜上,心以为足,心以 为喜,离无上智。诸比丘,此大仙人,而不能知生死出要,以欲痴故, 还生有中;自谓正行,不知是邪。
尔时,彼诸比丘,归命如来,白言:世尊,我等梵行真正具足,和集 相应,得离生有。 佛知道他们此时正要过来,就对弟子们讲了这些外道仙人种种的苦行状况:有的自己捆住手脚,悬挂在树上炼功,连饭也不吃;有的身穿树皮衣,睡在尘土里或石头上,用手捧东西吃;也有不吃饭专食气,十五天或一个月“不食而斋”的。这些人蓬头垢脸,不剃头,不刮胡子,也不剪指甲。
他们吃东西前,要先念咒,投食物于火中,供养他们所崇拜的火。所以印度人不喜欢吃我们的东西,认为未经念咒的食物不干净。他们睡觉也是五花八门,有光着身子露地而睡的,有把手吊在树上而睡的,有蹲在地上睡的,有浸在水里睡的,有迎着火焰下风处睡的,有卧在荆棘上睡的,也有在太阳底下睡的,像现在美国人晒日光浴一样。
他们每天早中晚三时读诵,苦行修道。别看他们像叫化子一样,可他们有“种姓财”,出身于社会第一等级的婆罗门种姓;有“福德财”,家中都很富有。他们是为了修道才过这种苦行生活的,所以心高气傲,都自以为了不起。
列举了以上种种苦行后,佛对众比丘说,这些苦行者以受苦而求福报,其实是自己骗自己。他们过着最简单的生活,折磨自己的身体,以为就能消除罪业,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喜乐。其实,越是这样,离最高的智慧境界就越远。他们不懂出离生死的法要,还在“欲痴”之中,用痛苦的修行去追求未来的福报,可是死后还是处于生死轮回之中,没有用!
以上比较了外道的邪行与佛教的清净梵行。
(四)毗耶娑见佛问道
彼毗耶娑大仙人等,以阿罗汉威德力故,而生畏惧,安详谛视,心意 敬重,一心正意。与诸仙人眷属相随,绞摄长发并在一箱,以好线绳 角络其体。形色不白,端摄身仪。二眼皆黄,头发无腻,绞结相著, 块聚非一。手执三岐杖、置瓶之物,世中最丑。种种语言,悉皆善巧, 因成就语。蹑空而行,到如来所。白言:世尊应知此义,我何因缘, 并诸眷属,今来到此?佛言:大仙,一切有生、一切诸法,我悉知之。
尔时,慧命阿难陀白佛言:世尊,如是大仙,仙众围绕,心有正知, 有种种知、细知尽知,知而不畏。长发不理,为是何人?佛言:阿难, 此是仙人,名毗耶娑。婆罗门法,是其所作,造四毗陀,善知声论, 知种种书。
时,彼一切阿罗汉人,见毗耶娑大仙人已,作是思惟:彼人受苦,勤 劳持戒,为何所得?此毗耶娑生死苦恼未得解脱。彼阿罗汉如是思惟: 此毗耶娑来至佛所,云何问难?为问因缘,为问无我?
毗耶娑等人虽然不修边幅,出于对佛及门下罗汉们的敬重,还是把头上、身上稍稍整理打扮了一下,手持苕帚净瓶、三岐杖等法器,运用神通,从空中飘行而来。他们也是想在佛前显示一下本事,但一副苦行者的邋遢相,引起了阿难等罗汉们的惊异,不知他们能在佛前问出些什么问题。佛对毗耶娑本事的介绍,上面已讲过了,这里略过。
时,毗耶娑问世尊言:佛出世难,今诸仙众和合来此,我少难问,惟 愿且住,为我解说。佛言:大仙,恣汝所问,随汝所念,皆悉可问, 我为汝说。
时,毗耶娑问言:世尊,云何布施,何故布施,何义名施?云何施主, 何义施主?云何施人,而非施主;云何不与,得名施主?云何死已, 施福随行?施福云何,为有形段、聚集可见,为不可见?施主施福, 为在何处,为在受者,为在施者?云何世尊入涅槃已,供养塔等,而 得福报?佛入涅槃,谁为受者?尔时,世尊语毗耶娑大仙人言:汝问 此法,甚为微细,汝有辩才,不可思议,能如是问。
毗耶娑见佛问道,首先发问的就是关于布施、施主和布施的果报等问题。因为外道修行的目的就是死后升天,而多做好事、多行布施就能升天,所以布施功德与升天果报之间的关系,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由这些问题,引出了这么一部《毗耶娑问经》。 尔时,长老舍利弗,发白面皱,眉垂覆面,偏举一眉,长引气息,谛 观思量。见已而言:此毗耶娑大仙人主有大名闻,一切人知、一切人 说,岂可不知,同如世间愚痴小儿、无智慧者?舍说因缘、舍说无我 二种深法、种种善知智言语已,而问如是布施之法?
尔时,慧命阿难陀顶礼佛足,白言:世尊,此毗耶娑大仙所问布施果 报,我亦能说。佛言:阿难,此则非时。若问如来,声闻人说,此非 所仪,且止。阿难,无此道理。
尔时,慧命舍利弗白佛言:世尊,随彼仙人何意而问,我亦能说,能 满其意。佛言:舍利弗,汝语太卒,心不思量。长老舍利弗,勿作是 语,此不相应。若如是者,我声闻人,则不相应。若来问我,声闻说 者,此不相应。则有人言:彼如来者,非一切智。当有人言:毗耶娑 仙往问如来,自不能说,遣声闻说。或有人言:彼如来者,有我慢见, 而不自说。
尔时,彼诸比丘,于世尊所生信净心,白言:世尊,彼大仙问,如来 能说,能断彼疑。
佛门下的大弟子们认为毗耶娑兴师动众跑来,至少应问问“因缘”和“无我”这二种深法,没想到却来问布施的果报,这些问题他们认为太粗浅了。舍利弗和阿难先后站出来,指出这些问题他们做弟子的就能胜任,不用佛陀亲自出来回答。
佛喝止住舍利弗和阿难,不是说他们不能回答这些问题,其实他们的成就都很够。这里涉及佛的待人礼貌和教育方法,有些事情自己不亲自出来,声望上就压不住,也给人以贡高我慢之嫌。经里对毗耶娑发问的场景、佛弟子的心理状态,以及佛为什么亲自作答的道理,均有大段的描写,这里不详述。我们主要看佛是怎样阐述布施原理的。
三、布施的原理和方法
(一)何为布施
任何宗教都教人布施,平时将财物施舍给别人,将来就能升天得福报。毗耶娑他们之所以修苦行,就是为了求升天道,图神仙的享受。一般人为什么修道,吃斋啊,念佛啊,无非是现在苦一点,将来可以超升生天上做神仙。这实际上是一种很功利的做生意心理,投下少量的金钱,而图一本万利的结果。我常笑有些人信教,花几毛钱买三支香,拎上一盒蛋糕,到庙里去拜拜,求发财、求长寿、股票要好、马票要中,求这求那,拜完了那个蛋糕拿回去还能给儿子吃。如果菩萨凭这就保佑他,那还算菩萨吗?下等的贪污,只要人家三根香。
尔时,世尊语毗耶娑大仙人言:汝听!施报复有施分。何义布施?既 布施已,自食自净,施已报转,故名布施。
毗耶娑问什么叫布施,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施主。佛对布施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既布施已,自食自净,施已报转,故名布施。”布施必须是把自己的并且自己也需要的东西施于他人,才会有布施的果报。拿衣服、钱财、医药送给人家,是外布施;把自己的烦恼完全清净掉,是内布施;给人以精神上的,乃至生命上的安慰和支持,是无畏布施。布施的信心一生起,就必须马上实行。比如今年大陆发水灾,我觉得应该布施灾民,就马上做了。用不着等号召大家起来再做,那已经是来不及了。
按我的观点,真肯布施者,在别人眼中就像疯子一样,把钱也不当东西,只要人家需要就送出去了。台湾、香港有些叫化子,家中有百多万的财产,可他既然肯丢这个脸在大街上乞讨,说明他有需求,那你只管你的布施,不必考虑人家是否有钱、是否在行骗。所以佛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布施是无条件的,以别人的痛苦和需要为自己的痛苦和需要,这才是布施。
(二)何为施主
以何义故,名为施主?如是问者,大仙当听:若人有物,彼信心生, 信心生已,以财付人,遣向他国。彼人将物,向他国施。彼人布施, 财主得福,非施者福;彼所遣者,虽持物施,而非舍主。若人自物, 自手施者,则是舍主,亦是施主。
这是回答毗耶娑的第二组问题,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施主,为什么有的人并未直接送东西给人,却是施主;而有的人明明送东西给人了,却算不上施主?这就要看上面布施的定义了,必须是自己的东西,而且自己也需要,但看到别人更需要,就无条件地布施出去,这才是施主。我只有一碗饭,现在有人需要这碗饭,“拿去,你吃!”我还做不到这一点,所以我常说自己不够资格学佛。一般人,自己有十块钱,给你二块,我还剩八块,那已经很了不起了。只有你要十块,我全部给你,甚至再借上十块,给你二十块,那才是真布施!如果自己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亲自去布施,可以委托别人去。拿着人家的东西去布施,施主是物主,不是你。
什么样的人不算施主,什么样的布施行为不是发心纯净的布施,下面对这些问题有详尽的发挥。
(三)三十三种不净布施
大仙当知:有三十三不净布施。何等名为三十三耶?
一者,有人邪心倒见,无净信心而舍财物,如是舍者非净布施。二者, 有人为报恩故而舍财物,则非布施。三者,有人无悲愍心而舍财物, 亦非布施。四者,有人因欲心故,而舍财物,亦非布施。五者,有人 舍物与火,亦非布施。六者,有人舍物与水,亦非布施。七者,有人 生如是心,舍物与王,望王识念,如是舍物,非净布施。八者,有人 以畏贼故,舍物与之,如是施者,亦非净施。
又复更有五种舍物,皆非净施。何等为…
《佛教的布施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