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高僧、佛學家玄奘
玄奘,俗名陳諱,今河南偃師人。父親陳惠,通曉儒家學說,曾在隋朝做過江陵縣令。玄奘是最小的兒子,聰敏好學,性情溫厚,待人誠懇,及長,“形長七尺余,身赤白眉疏朗,端嚴若神,美麗如畫。”
玄奘的二哥陳素,在洛陽淨土寺做和尚,法名長捷。陳素見弟弟聰明好學,就經常帶他到寺裏聽講佛經。玄奘對佛學發生興趣,心中萌發了出家的願望。十叁歲那年,皇帝下敕在洛陽寺院度僧,因年紀太小,他未被錄取,怏然徘徊于公門之側。負責度僧的大理卿鄭善果,看到玄奘年紀雖小,但氣宇英俊,一表非凡,大爲驚異,就問他爲何出家,玄奘答道:“遠紹如來,近光遺法。”鄭善果破格錄取了他。並對同僚誇獎玄奘:“誦業易成,風骨難得,若度此子,必爲釋門偉器。”正是慧眼識高僧。
出家後的玄奘同二哥先跟景法師學《涅般經》,後又從嚴法師習《攝大乘論》。他學習勤奮,讀書認真,往往聽法師講過,就能升座複述,把經義分析得細致透徹,使全寺和尚都爲之驚訝。唐高祖武德元年,他和二哥往長安學經,後從長安到成都,當時的成都高僧雲集,法筵大開。玄奘在這裏一面聽道基、寶邏等法師講經,一面刻苦鑽研,二、叁年間,就研通諸部佛典。
武德五年(622年),玄奘二十叁歲,風華正茂。他在成都受具足戒後,爲遠遊求師,深造學問,就不顧二哥阻攔,只身由岷江泛舟東去。經峨眉山,穿叁峽,到達荊州天皇寺,在那裏開壇講《大乘法》。半年後,他又由荊州北遊,訪求高僧,先到趙州從道深法師學《成實論》;繼往相州,就慧休法師習《雜心攝論》。最後于唐太宗貞觀元年再入長安,跟道嶽法師學《俱舍論》。玄奘與衆僧切磋,深得當時佛學權威法常、僧辯兩大法師的賞識,他們稱玄奘爲“釋門千裏之駒”,成爲佛學界的後起之秀。
玄奘的佛學造詣越深,疑問就越多。他深感國內佛教經典體系太亂,造成佛教的宗派分歧。過去翻譯的佛經,不是過直,就是有失原意。爲習貝葉經文,尋釋迦之迹,求道于源,他准備親莅印度。這時有一位中印度學者波頓密多邏——智光法師來到長安,他是印度佛學權威學者那爛陀寺戒賢法師的學生。智光法師對玄奘說,戒賢法師精通《十七地論》,這一學說總攝叁乘,更是大乘瑜珈家之要典。玄奘聽後,深感只有遊學印度,才能取得真經,于是立志“誓遊西方,以問所惑;並取《十七地論》,以釋衆疑”。
貞觀叁年(629年),玄奘告別長安,踏上了西遊取經的艱險征途。一路幾臨絕境,玄奘西行之志不移,終于到達印度。
印度是佛教發源地,當時分東、南、西、北、中五部,各部小國林立,玄奘到達了北印度的迦濕彌羅國,這是佛教小乘教的發源地之一。有“伽藍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玄奘住在這裏的暗耶因陀寺內,跟彌法師學《俱舍論》和《順正理論》等經典及因明(邏輯學)、聲明(文字文典學)等知識。課余之暇,玄奘熟讀了寺內收藏的叁十萬頌經典,抄寫了許多經文。
玄奘在此住了約二年後,又輾轉到達那揭羅國,參觀了爲佛教鼻祖釋迦牟尼所建造了叁百多尺高的寶塔;在磔迦國跟一老婆羅門學《經百論》和《廣百論》;在主那仆底國跟毗膩臘婆學《對法論》。他的足迹先後踏遍了印度五部一百一十個國家。最後定居于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跟戒賢法師學習大乘教的經典。
摩揭陀國是大乘教的中心地;共有五十多座寺院,那爛陀寺是這裏最大的寺院,也是全印度最壯麗的寺院之一。寺中居住著四千余位佛學高僧,著名的權威戒賢法師就居住在這裏,並主持講經。此外,寺中還藏有印度所有大、小乘經典、吠陀頌贊和天文、地理、醫藥、技藝等各類書籍。玄奘在這裏起早睡晚地鑽研佛學,專心致志地聽戒賢法師講經,虛懷若谷地向高僧們請教學問,達五年之久。他的學問越來越廣博,對佛學理論越來越精通。
有一天,一個叫般若毯多的老婆羅門,寫了一篇論文送到一向支持那爛陀寺的戒日王那裏,公然向那爛陀寺的大乘教學說挑戰。戒日王命令那爛陀寺派出四名代表應戰,戒賢挑選了四名學習最佳的僧侶“應王之命”,其中一名就是玄奘。一場激烈的論戰開始了,其余叁位僧侶臨場膽怯,猶豫不決,而玄奘卻信心百倍,口若懸河,舌如利劍,駁得論敵張口結舌,無言可答。玄奘爲那爛陀寺贏得了榮譽,在印度佛教界獲得極高聲譽。
唐貞觀十六年(642年)十二月,玄奘參加了由戒日王倡議舉行的佛學經典教義的辯論大會。這個辯論大會規模空前,到會的有印度十八個國家和博蘊經義、善于雄辯的僧侶六千多人。玄奘是這個大會的“論主”。他在會上講解了《會宗論》和《製惡見論》。講解後,竟沒有一個人能夠駁倒他,戒日王根據傳統習慣,請玄奘坐在身披錦幢的大象上巡遊,貴臣陪送,萬民歡騰,巡行者高呼:“中國法師,立大乘義,破諸異見。十八月來,無敢論者,普宜知之。”
次年,辯論大會結束後,玄奘打算回國。他在印度已整整十叁年了,他留學求經的目的既已達到,恨不得馬上插翅飛返,戒日王也一再勸阻,鸠摩羅王甚至說願意替玄奘造一百所寺院,希望他留在印度,無奈玄奘去志已堅,一心回國。
這年,玄奘用大象、馬匹馱了他曆年來搜集的六百五十七部佛經和大量佛像、花種,踏上回國的路程。
玄奘從青年開始西遊取經,此是已是四十多歲的中年人。他西遊印度十六年,行程五萬裏,遊曆了大小一百一十個國家。
回國以後,玄奘立即組織各地高僧百余人,開始了翻譯佛教經典和著書立說的艱苦工作。他經常工作到深夜,“叁更暫眠,五更又起”,夜以繼日地工作。在他的主持下,經過十九個春秋,翻譯了卷帙浩繁的佛教經論。玄奘本人前後譯經達一千叁百萬言,共七十五部,一千叁百叁十五卷。玄奘還把中國古代的哲學著作《老子》和印度已經失傳的佛經《大乘起信渤澤成梵文,介紹給印度人民。玄奘不僅是個傑出的宗教家、旅行家,同時是個溝通中印文化的翻澤家、大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