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玄奘精神與民族精神(王哲一)

  玄奘精神與民族精神

  一、緣起。

   在今年8月下旬的一天,從上海碼頭啓航的一艘遠洋貨輪上,裝載著與唐代高僧玄奘有關的一批貨物,向印度的加爾各答港駛去。中國與印度聯合恢複和完善玄奘紀念堂。玄奘紀念堂位于印度東北部比哈爾邦首府巴特那市近百公裏的那爛陀地區。那爛陀是古印度重要的佛教勝地,在中世紀時那爛陀寺是全世界最大的佛學院,世界佛教徒向往的地方,我國高僧法顯、義淨、玄奘先後西去求法的目的地就是那爛陀。附近有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在世時的著名遺迹,如竹林精舍、靈鹫山、王舍城等,距此數十公裏的範圍裏還有釋迦牟尼成道處菩提迦葉、初轉*輪處鹿野苑等著名佛教勝地。

   中國古代佛教僧人的“西行求法”,開始于第二世紀,分別在第叁世紀和第六世紀的法顯時代和唐初的玄奘時代達到了兩個高潮,其中尤以玄奘取經成爲東方佛教曆史的轉折點。所有這些僧人都要備曆艱辛,忍受饑寒,九死一生,去追尋真理的靈光。他們往往是幾十個人出發,叁五個人回來,玄奘更是孤身潛行,沿途各國感召于他的虔誠紛紛派人護送,但這些護送的人更是擋不住風沙嚴寒紛紛死傷折返。玄奘在那個年代創造了中國人探險精神的一個奇迹。

  二、遠涉恒河,名震五印。

   玄奘法師生活在1340余年前(公元600-664)。他出生于洛州缑氏縣遊仙鄉陳村(現河南省偃師縣缑氏鎮陳河村)一個官宦家庭。幼年時代,他經曆了隋王朝的崩潰和唐王朝的建立。他在八歲那年,父親給他講授《孝經》,當講到曾子避席一節時,他忽然整好衣服,離席肅立。父親問他幹什麼?他答“曾子接受老師教誨時離開坐席,我現在聽父親教導,怎能安坐不動呢?”父親由此知道他將來一定會有成就。他自此在家攻讀經史。他十一歲時,在洛陽淨土寺成爲少年行者,開始學習佛教經典,先研讀《維摩經》和《法華經》。他十叁歲時,隋炀帝下令度僧,因他年幼,未能入選。主持此事的大理寺卿鄭善果見他站在公衙門口,就問他出家是爲了什麼?他答“繼承如來的業績,光大佛法。”鄭善果對他的志向極爲欣賞,又見他相貌不凡,就破格錄取了他。並對旁邊的官員說:“誦經容易,這種風骨難得,他將來一定會成爲佛門大器的。”從此玄奘出家爲僧。在出家後的十余年間,玄奘研讀佛經,聽受講經,都能獨立思考,明辯微義。從此業專門,聲望大增。玄奘在十九歲的時候,前往成都求學,四、五年間,研讀了佛教大小乘經論和南北地論學派、攝論學派的學說。其名聲在整個吳蜀荊楚間無人知。但玄奘並不以此滿足。蜀中所傳經論已探究完畢,又想入京求問更高深的學問。後來他遊學數地,于二十六歲到長安住大覺寺,從道嶽學俱舍論。

   玄奘既遍�]各位大師,廣泛吸收了各家的學說,經仔��推敲,發現各有所宗,按之佛經,有合也有不合。無所適從。爲搞清佛經的真實涵義,同時也爲取得像《瑜伽師地論》那樣的更多的經典,尤其向往精通瑜伽兼谙百家的那爛陀寺的戒賢法師,玄奘決心親自到西方--印度求法。于是他聯合志同道合者向朝廷上表請求西行,但朝廷下诏不准。其他人都斷絕了念頭,只有玄奘仍不屈服。他一方面學習蕃語,一方面磨練意志,最後下決心不惜生命,偷越國境,西去求法。

   公元627年秋,唐貞觀元年,28歲的玄奘法師混雜在逃難的災民中間,悄悄的離開了長安,開始了孤身求法的西行曆程。

   十七年中,玄奘備曆艱辛,忍饑挨餓,越沙漠,度雪嶺,頂風暴,鬥盜賊,九死一生,從未考慮過回頭。玄奘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去僞經,求真經,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

   他從長安出發後,經秦州(今甘肅天水)-蘭州-涼州(今甘肅武威)-瓜州(今甘肅安西縣東南)-玉門關-伊吾(今新疆哈密)-高昌(今新疆吐魯番)-阿耆尼國(今新疆焉耆)-屈支國(今新疆庫車)-跋逯迦國(今新疆阿克蘇)-淩山(今天山穆蘇爾嶺)-大清池(今吉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素葉城(即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西南)-昭武九姓七國(都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鐵門(烏茲別克斯坦南部茲嘎拉山口)-今阿富汗北境-大雪山(今興都庫什山)-今阿富汗貝格拉姆-巴基斯坦白沙瓦城-印度。

   他回來時,從那爛陀地出發,取道今巴基斯坦北上,至阿富汗達帕米爾高原-塔裏木盆地南線-敦煌-瓜州(今甘肅安西縣東南)最後終于回到長安;玄奘西行十七年,經過的國家有-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地。

   在印度期間,他主要學習的地方是那爛陀寺。經過六年的學習,他學習鑽研諸部經論,所學各門,無不精通。他的老師戒賢法師特別高興,很器重他,于是,就命他向其他學生講授《攝大乘論》、《唯識抉擇論》。並對《中論》、《百論》、《瑜伽論》進行了很好的闡發。玄奘實際上成了那爛陀大老師。他的學識受到衆人的贊歎,也受到當時國王戒日王的重視,經常成爲國王的座上賓。公元641年時,那爛陀寺舉行了一場大型辯論會,持續了十八天,最終玄奘法師取勝,這時萬衆歡騰,爭著爲玄奘法師贈送榮譽稱號,大乘送的是“摩诃耶那提婆”(大乘天),小乘送的是“木叉提婆”(解脫天)。從此,玄奘法師名震五印。十七年後,玄奘被當時通緝捉拿他的唐太宗李世民以國禮迎回長安,長安百姓人山人海,塞街滿巷,互相踐踏,爭相一睹這位後來被神話成爲“唐僧”的智者和勇士。

   玄奘回長安後潛心譯經十九載,手不辍筆直至圓寂,身後留下一千二百叁十五卷佛經譯本,這些佛經廣泛傳布到中國、日本、朝鮮以及東南亞各國,爲促進佛教在東方的複興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叁、名垂青史,照古騰今。

   在中國曆史上,再也沒有哪一位有真實記載的曆史人物會像玄奘一樣,變成婦孺皆知的神話人物,僅此一點,就足以證明玄奘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玄奘留給中國人的,遠不止一千二百叁十五卷佛經譯本,也遠不止廣布日本、朝鮮以及東南亞的大乘佛教,它更是一種胸襟開闊、海納百川的開放胸懷,一種追求真理、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

   魯迅說,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爲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玄奘,一個柔弱的僧人,就是其中的一位。

   玄奘是舉世聞名的哲學家、旅行家、翻譯家、佛學大師、中外交通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他西行取經,舍身求法的獻身精神,孜孜不倦、執著求知的學習精神,百折不撓、勵志奮進的進取精神,不慕榮利,心歸大唐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等,早已融進中華民族意識形態中,成爲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僅如此,玄奘的行動同時也是對中國人探險精神的有力證明。玄奘在馬可波羅幾百年之前就單人徒步從中國到達了印度,這不僅僅是玄奘個人的勝利,也是中華文化走向全盛時期的勝利。

   玄奘的行動更加告訴我們如何以開放的目光面對全球化。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特別指出,玄奘西行是世界全球化曆史上極其重要的一筆,它不光是貿易的,同時也更是文化的全球化,玄奘用極其開放的胸懷吸納異域文化、傳播中華文明,造就了亞洲特別是東亞文明的一些重要的文化特質,玄奘西行的曆史意義,早已超越了時間、地理和宗教的限製,成爲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我曾寫過一首詩贊頌這種精神: “九死一生取真經,高踞獅座震五印,民族脊梁垂青史,照古騰今無與並。”

   玄奘當年取經的路線是從長安出發,穿越河西走廊,過星星峽,進入哈密,吐魯番盆地、塔裏木盆地,登上帕米爾高原,翻越興都庫什山達坂,進入印度。玄奘在《大唐西域記》記載了“小頭痛”、“大頭痛”兩個地方,“小頭痛”,是天山山脈、喀喇昆侖山山脈,喜馬拉雅山山脈的結點,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的“世界屋脊”帕米爾高原,“大頭痛”則是海拔高度在六千米以上的興都庫什山達坂,這兩個名字顯然來源于玄奘當年強烈的高原反應。由于高寒缺氧,玄奘路過高昌時,高昌王曲文泰派去護送玄奘西行的二十五名侍衛,到了中亞僅剩下了十八人,其余的不是因爲“頭痛”而死,就是凍死在冰山上了。

   趙樸初曾經說:玄奘,是中國佛教優良傳統最典型、最圓滿的體現者,也是中國曆史上真正的探險者之代表。

   盛唐是中華古代文化全盛之頂點,也是中外文化交流最爲輝煌的時期。玄奘是此時最有成就的中外文化交流之使者,他用自己的雙足,開創出了一條從中國經西域、波斯,到印度全境的文化之路。

   馬克思曾經感歎,古代印度盡管創造了輝煌的文明,但“印度社會根本沒有曆史,至少是沒有爲人所知的曆史”。在《大唐西域記》中,玄奘親踐了一百一十國,聽聞了二十八國,成爲此時對印度社會和曆史的最爲詳盡的記載。在一千叁百年後,印度的考古學家根據他的記載,終于發掘出了埋沒了幾百年的古代印度佛教聖地-那爛陀寺遺址。

   印度曆史學家Ali 說:“如果沒有玄奘、法顯等人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英國印度史學家Smith 說:“印度曆史對玄奘欠下的債是絕不會估價過高的。

   “沒有玄奘……,他們(印度人)甚至不知道佛陀是印度人!”

   由于玄奘西行對亞洲各國大乘佛教發展繁榮的曆史性貢獻,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各國對玄奘之路的探險考察也未曾中斷過,日文版的玄奘西行路線圖版本極其豐富,各個時期的玄奘畫像和圖書爲中國的玄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不僅僅是中國,由于玄奘取經對整個東亞地區的影響,日本、韓國、東南亞各國,始終有敢于探險者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沿著玄奘的路線走向印度。甚至包括著名的西方探險家斯坦因,也曾經考察過這條線路。 他的足迹遍布中亞和整個印度次大陸,影響遠及日本、韓國以至歐美國家。玄奘的西行取經壯舉很大程度上成就了盛唐的曆史美譽,更參與書寫了他身後千余年的人類思想史,如今已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財富與文化遺産。

   玄奘精神不僅僅使一千叁百多年前的盛唐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對如今致力于中華民族複興大業的現代化建設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玄奘精神是爲追求真理舍生忘死的精神,玄奘精神爲國爭光犧牲小我的精神,玄奘精神是人類的榜樣,玄奘精神是永遠遊曆人們向前的精神。我們這個時代,我們這個民族,我們這個國度需要的就是這種精神!

  四、憶念先哲,共襄盛舉。

   玄奘紀念堂是印度前總理尼赫魯親自選定的,占地面積4.5公頃,有主殿一座及數處生活附屬設施。多年來,由于種種原因,紀念堂未能得到比較好的建設和管理,院內雜草叢生,牛羊遍地,幾近牧場。印度北部的比哈爾邦屬比較貧窮落後的地方,那爛陀又是該地區落後的地區。從2000年起,印政府對玄奘紀念堂項目十重視,經與中國協商兩度列入了中印兩國政府文化交流協定,印文化部積極推動文化交流協定的執行,印文化部以那爛陀大學爲主要力量成了“那爛陀玄奘紀念堂恢複委員會”,集中了印度一些大學、藝術中心、考古研究所的教授參加。近年來,恢複委員會在文化部的領導下,撥款3000余萬元盧比的經費,對玄奘紀念堂的庭院環境進行了整治,完善了綠化,並對大殿內部進行了一定的裝修。委員會又爭取政府劃撥47、5公項土地給那爛陀大學,進行整體規劃,建成以玄奘紀念堂爲核心的“新那爛陀大學文化村”。玄奘紀念堂附近另有27公頃的水域擬劃撥給那爛陀大學。我國國家宗教局考察後認爲,玄奘紀念堂的建設應體現中國文化特色,應有利于推動中印兩國傳統友誼和友好關系。經研究論證,與印方有關人士會談,提出了維修完善玄奘紀念館的基本思路。這一工程,雖然內容不多,但得到了國內許多寺院和人士的熱烈支持,四川成都大慈寺、文殊院、石經寺,陝西西安大慈恩寺、香積寺,江蘇靈谷寺、無錫祥符寺,河南白馬寺等寺院以及一些單位都對玄奘紀念堂的建設進行了大力支持,如無錫靈山公司、上海華港國際船舶代理公司等,都慷慨資助玄奘紀念堂的工程。這些單位和寺院的參與,說明中華民族是追求真理、追求和諧、追求和平的民族。玄奘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縮影,是民族精神的代表,是中華民族精神在佛教人士身上的體現。真是:華夏唐玄奘,舍身取真經,精神感天地,功德貫古今。

   (作者:王哲一)

《玄奘精神與民族精神(王哲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