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弟子中異流人物圓測
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西天取經,載著盛名,回到長安,一時紛紛歸依、向他學法的人很多。內有一人,就是後來成爲玄奘弟子中既出類拔萃、又被視爲異流人物的圓測。高宗顯慶叁年(658年),玄奘移住新建的西明寺,奉敕挑選五十名弟子和他同住,圓測被選,獲得了進一步親近師長、精勤道法的機會。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在玉華宮入滅,從此圓測挑起了西明寺住持的職務,繼續弘傳玄奘唯識教義人,人稱西明圓測。
圓測(613~696年),新羅國王孫。從小出家,爲人明敏,慧解縱橫。唐朝建國之初,圓測來到中國,十五歲時跟著法常和僧辯學習佛法。此後受具足戒,正式成爲僧人,住在長安玄法寺裏埋頭經案,縱橫叁藏,深究《毗昙論》、《成實論》、《俱舍論》、《婆沙論》等佛典及其疏解。由于有著深邃的學問基礎,加上他精通梵文、西域等國的六國語言,所以很具聲望。後來玄奘取經回國,爲了進一步深造,圓測就此投到玄奘門下,精勤學業,稽首攻苦。玄奘西歸之後,他在西明寺繼承玄奘遺志,繼續弘傳唯識教義的同時,還撰成了代表一生學術成就的《解深密經疏》四十卷。
高宗總章元年(668年),圓測一度來到終南山雲際寺,因慕周圍環境清雅,有利修持,就在離寺叁十多裏的地方築茅幽棲,習靜了好幾年。
圓測出山後,依然回到西明寺居住,並且開講《成唯識論》,弘揚唯識學說。
高宗儀風初年到武則天垂拱末年,《676~688年》,翻譯家提婆诃羅在兩京東西太原寺和西京宏福寺,奉召主持《大乘顯識經》等十八部經論的翻譯工作,同時另召十位名僧,共商盛事。圓測和薄塵、靈辯、嘉尚等同時被召,一起擔任譯經的證義。
武則天證聖元年(695年)于阗實叉難陀在洛陽大內大遍空寺奉召重新開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在此以前,原有晉朝天竺僧人佛馱跋陀羅所譯此經六十卷本,現在新譯,增加了《如來現相品》、《晉賢叁昧品》、《華嚴世界品》、《十定品》等內容,計八十卷。在這次譯事中,圓測參予講譯,出力頗勤。可惜到第二年,譯事還沒告竣,圓測就在洛陽授際寺入寂西逝了。
圓測入寂後,在洛陽龍門香積寺北谷擇地爲化,遺骨部分入塔。弟子慈善、戰莊等又把他的另一部分遺骨,埋在終南山豐德寺東嶺當年他曾靜修過的地方。此後直到宋徽宗政和五年,同州龍興寺仁王院廣越,又從終南山分出圓測部分遺骨,在西安興教寺玄奘法師塔東側,建塔入葬,和西側的窺基塔相對,並由貢士宋複寫成《大周西明寺故大德圓測法師舍利塔銘序》。
圓測的嗣法弟子,主要有新羅國道證等。
圓測一生著述,計有十九部八十叁卷。可惜現在只剩下叁種:《解深密經疏》四十卷,《仁王經疏》叁卷,《般若心經贊》一卷。其他如《金剛般若經疏》《阿彌陀經疏》、《成唯識論疏》等,都已先後佚失不存。
在繼承玄奘法統方面,圓測和玄奘的另一弟子、住在慈恩寺裏弘法的窺基有所不同。當初,圓測曾從法常、僧辯受學,而法常、僧辯對于真谛的攝論學說,又極欽佩,所以後來圓測雖然皈依玄奘,但在思想深處,卻仍深受真谛學說的深刻影響。爲此,在他所撰《解深密經疏》裏,不但廣泛引用玄奘所譯《瑜伽》、《唯識》、《雜集》、《俱舍》、《婆沙》諸論,同時也大引特引真谛所譯《決定藏論》、《叁無性論》、《攝大乘論釋》、《般若疏》、《金光明記》、《解節經記》等,並把真谛、玄奘兩人,同樣尊爲“叁藏”,和窺基專尊玄奘爲親敬師,有著顯著的不同。
正因爲這個緣故,所以後來窺基弟子惠沼在所著《成唯識論了義燈》中,對圓測和他弟子道證的見解,多所指駁。此後,圓測被視爲玄奘弟子中的異流,原因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