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于再叁咐囑出家比丘,應當師法遵行摩诃迦葉尊者“十二頭陀行”的修爲,才是世尊所說小乘戒行極則的根本要旨所在。
四、大小乘戒律的基本異同
世尊自菩提樹下證悟法性,經過四十多年的宣說佛法,總括來說,就是指導人們求證宇宙和人生生命的真谛。基于這個目標,世尊首先教導五比丘剃除須發,毀形出家,表示“離情棄欲,所以絕累”的決心。我們如果引用中國通俗的文句來講,那便是要立志做到“跳出叁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果敢行爲。人和物理世界中的一切衆生一樣,這個生命來源最大的反複根源,就是情和欲。換言之,它所突出的行爲,除了飲食之外,就是淫欲,也就是現在人們統稱的男女兩性之間的“性欲”。欲和愛,欲和情,看來是本有生命中最平常、最自然的作用。但無論在宗教、哲學、科學,甚至是任何學術上,如果深入探討,始終是無法徹底了解它的究竟。至少到現在這個時代爲止,確是如此。由絕欲,了欲,轉化欲樂得達升華超脫的境地,那是何等的難題,也是最難完工交卷的答案。但世尊在建立規定出家比丘和比丘尼的戒律上,第一條便是“戒淫”。它的原理,在佛說《楞嚴經》中有很扼要明顯的定論,如說:“若不斷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成其飯,經百千劫,只名熱沙。”“汝修叁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縱有多智禅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這很明顯地說,要修戒、定、慧而求證出離物欲世間的第一功課,即須先離“淫欲”。至于它和世間倫理行爲的善惡問題上,則是第二義中的事,在別的經論上,都有說到,不必具論。但佛說的淫根,在于心意識,並非指人生理上的器官,生殖器官只是身根之一而已。五十多年前,我在杭州見到一位僧人,用刀自己去勢,認爲是斷除淫根的妙法。其實,這等于佛經所說出阿羅漢或佛身上的血,同是罪大惡極的舉動,是犯戒的行爲。當你尚未成道以前,珍惜自身,便是孝敬父母、尊敬佛陀一樣。
現在我們提出戒學研究,首先說小乘戒律第一條戒淫的論點,是一個非常重要、非常重大的問題。它和古今中外的心理、生理、醫理、物理學等,有極奧秘的內涵,有待高明之士再作深入研究、求證,方知究竟。換言之,小乘戒律首當其沖的淫欲問題,尚未徹底解決清楚,則于殺、盜、妄語所有連帶關系的“遮戒”等問題,就當暫置不論,來不及細說端詳了。
但在大乘戒律來說,無論是根據《梵網經》、《璎珞經》等,第一條戒是“戒殺”,其次“戒淫”。這又是什麼原因?何以與比丘和比丘尼戒有這樣大的出入呢?其實,佛教所說的菩薩,梵文全稱爲“菩提薩
”,翻譯中文意義,叫做覺悟有情,也有義譯直稱爲“大士”、“開士”。但通常喜歡用梵文原音的簡稱,叫做菩薩。假如我們望文思義來講,所謂菩薩就是“情到真時若有無”的意義,是世間最有愛心、最有慈悲心的多情種子,但他又是覺悟得道之人。如用通俗的話,稱之爲“有道之士”就對了。而大乘的菩薩,包括出家比丘、比丘尼,和普通在家的居士。換言之,世尊說法,在專對比丘和比丘尼的出家之外,何以又發展出大乘教法的路線呢?事實上,佛教的大乘菩薩,從世尊住世時期和善逝以後,應由“大衆部”發展而來。大衆部衆,在家的較出家比丘爲多數,只要細讀經論,便知佛經所記載的重要問答,多半是世尊和菩薩對話的集成。大乘菩薩的行儀軌範和律學,在大乘諸經,如《法華》、《華嚴》、《維摩》、《般若》、《大寶積》等經,隨處都有詳說。尤其是《菩薩十地經》,更爲專輯。但南山律學,則獨取顯密之間的《梵網》、《璎珞》等經作爲戒本的定律。其實《梵網》一經,是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在超越欲界以上的色界天中所說。色界天人,對于是非善惡的分別心根株尚未淨盡,故盧舍那佛說《梵網經》時,首先提出殺戒爲要,然後才有十重四十八輕的反複解釋,這是有關天人之際進修的奧秘,難以詳論。今于欲界博地凡夫衆中,取此爲准,其用意或在取法乎上,可得其中,不必從六度、四攝等行,便可取次漸修,下學而上達乎?
西藏佛教的密乘,大乘戒律以彌勒菩薩戒本爲准,以“自贊毀他”爲菩薩戒行的第一首要,有關淫、殺等行爲的開、遮、持、犯,都從其後。此與世尊所說大乘各經,又迥然有別。換言之,彌勒菩薩戒本對于修大乘者,必須先修謙德,首除俱生我慢的“見取見”,爲第一要務乎!事實上,後世密乘行者對于“自贊毀他”的內外戒行修爲,頗多輕忽,殊堪歎息。
五、結 論
現在簡單扼要地舉出大小乘戒律的基本異同問題,作爲學者參究修證由戒學而得證定慧的話頭,希望由此而重視戒律之學,而通達定慧圓明之果,或許有用。至于“性戒”的定義和內涵,“戒相”與“無相戒”等的義辨,恐增文繁,就不多說了。但總結佛法的戒律原理,最好能深入經藏,精心體會中國佛學“叁聚淨戒”的攝受內涵,是爲要中之要。首先要從一切內外行爲的律儀上,修習身心,達到莊嚴聖潔的儀相,這是第一“攝律儀戒”的要義。隨之從“四正勤”的基礎上,進修一切善法,超越天人勝果,這是第二“攝善法戒”的道理。但說理容易,實修方知其難能可貴。同時並進更爲重要的是無論修小乘或大乘的戒行,應隨時隨地,事事處處,要對世間社會衆生,做到有利有益于他的行業,這是第叁“饒益有情戒”的佛法終究目的。
我本妄人,豈敢肆論戒律。溯自公元1945年秋,于成都大慈寺萬佛樓中,時因特勝因緣,蒙貢噶呼圖克圖上師,親授內外顯密諸戒以至于今,勿匆五十余年間,了無一法可得,前修已渺,後學寂寥,尤于戒學,從來不敢造次輕議。究其實際,無論大小乘的戒學,統爲治心。萬法唯心,一切唯識。一切凡夫衆生,在起心動意的一念之間,即具八萬四千煩惱。一有煩惱惑業,即有是非善惡。當起心動念于是非善惡之際,即有抉擇,即生戒相。故于起心動念的戒行而揀辨相數,豈只“叁千威儀,八萬細行”而已。若據條文而爭辨戒相,此爲修習“資糧位”至“加行位”趨向“究竟位”的必要熏修功行,學者務當慎重護念爲是。
今因昔年與政武一言,而促成其說戒之文,故不惜眉毛拖地,摭拾蕪言,以應信諾,蓋亦自當忏悔雲爾。
戊寅冬月一九九九年一月元日于南海寓樓
《《戒律學原理》摭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