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測與玄奘(楊照林)

  圓測與玄奘

  作者:楊照林

  提起少陵原畔的興教寺,人們便會不約而同地回答:此乃唐僧玄奘葬骨之塔寺也!然而對于玄奘塔之東(左)的小塔,知其來曆者並不很多。此塔就是新羅國國王之孫——圓測的骨灰塔。新羅國位于朝鮮半島東南部。唐朝初年,朝鮮半島有叁個並立的政權:北部爲高句麗,南部有新羅和北濟。新羅和唐朝聯系密切,在唐的幫助下,新羅後來統一了朝鮮的絕大部分地區。新羅在大唐長安的留學生很多,他們全面地學習唐代的先進文化。在長安研習佛教經典的新羅高僧,人才濟濟,有的回國後又二返長安。有的終生不歸,老死于盛唐,圓測即是其中一個代表人物。

  圓測(613—696年)名文雅,幼小出家,唐貞觀二年(628年)十五歲的他來到長安,拜名僧法常、僧辯爲師,研習佛教經典。玄奘也是拜法常、僧辯習經,玄奘長于圓測十一歲,是爲師兄。二人同師習法,可謂同學。貞觀叁年(629年),玄奘離開長安,西去印度取經。而圓測則留居長安繼續學習經論。後來,圓測成爲長安有名的高僧,被唐太宗敕度爲僧後居于長安玄法寺。玄奘去印度取經,十七年後的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回到長安。回國後,先後于弘福寺、慈恩寺、西明寺及玉華寺等處,組織譯場,翻譯佛經。其中顯慶叁年(658年),長安西明寺落成,七月間,玄奘奉旨移居該寺譯經。圓測等五十名大德,也奉敕居西明寺,助玄奘譯經。顯慶四年十月,玄奘譯經隊伍移至玉華寺,而圓測則留居西明寺弘法。麟德二年(665年),玄奘病逝于玉華寺,葬于白鹿原,後遷葬于興教寺。玄奘去世後,徒弟窺基回慈恩寺專事撰述。圓測、窺基兩人的唯識學在立論上存在分歧。窺基主張五種性說,認爲人無佛性者,永遠不能成佛。而圓測則認爲五種性並非不變,一切衆生皆可成佛。兩派爭論不休,後來圓測離開京城,隱居于終南山雲際寺(今戶縣太平峪煤場西山頂),後又移至山外雲際下院(在今戶縣龐光鄉焦西堡),閑居靜志八年,詳究唯識學說。其後,複被邀還西明寺,繼續宣揚西明派唯識學。此時,窺基則兩度離開長安,去山西五臺山宣揚慈恩派唯識學。永淳元年(682年)十一月十叁日窺基卒于慈恩寺,葬于玄奘塔之西(右)。武則天當政,圓測頗受優待,每遇中外名僧論道,必邀圓測首位開講。垂拱年間(685—688年)圓測受诏赴東都洛陽助中印度僧地婆诃羅譯出經論十八部、叁十四卷,武則天寫序于各經之首。此時,新羅王數次上表,請圓測師回國,弘揚佛法。但因武則天垂情惜才,婉言拒之,是以未能回國而留居大唐。長壽二年(693年),圓測又應诏去洛陽助南印度僧菩提流志譯經。證聖元年(695年),圓測再一次應诏去洛陽,助于阗僧實*難陀譯經。然譯事未終,即卒于佛授記寺,時爲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七月二十二日,火化後葬于龍門香山寺北谷。弟子慈善分其一份遺骨,帶回長安,葬于終南山豐德寺東嶺上。宋政和五年(1115年),同州龍興寺僧廣越,又取豐德寺東嶺上測師遺骨一份,葬于興教寺玄奘塔之東(左)。後人誤以爲玄奘塔東之小塔亦爲玄奘徒弟。查玄奘、圓測兩人同學一年,同寺譯經一年。此外別無資料證明其爲師徒關系。至于《僧傳》中所言圓測“賄賂”門人,進而“偷聽”玄奘宣講新譯的《唯識論》,並言“偷聽”後,圓測即回西明寺,鳴鍾召衆,宣講《唯識論》,以先聲奪人。此說法可能系窺基門人僞造,據《中韓佛教一千年》所載,玄奘的《唯識論》是在玉華寺譯出。玉華寺距長安二百余裏之遙,何以能聽完之後,立即回到西明寺鳴鍾召衆宣講其“偷聽”的經義呢?關于這個問題,湯用彤先生曾寫有詳文駁之。圓測乃唐時著名高僧,著述甚豐,有的已被譯爲藏文。他雖未能回新羅弘法,但他的學說卻由其弟子道證傳回朝鮮,他在中朝佛教文化交流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

  原載2007年1月16日《西安晚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