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玄奘大師與世間淨化論

  玄奘大師與世間淨化論

  弁言

  流光如矢,歲月蹉跎。當我提筆寫弁言之際,不禁思緒萬端。半世紀以聲之事,一幕幕出現于腦海裏。

  四十年代初期,我在國事、家事、身事異常艱難、資料奇缺的情況下,爲了達到進支那內學院蜀院(在四川江津)的目的,寫《唯識綱要》數萬言,寄呈先大師歐陽競無先生請益,遂入內學院學習,攻讀玄奘哲學。四九年開始,任教于雲南大學文史系,不能研究佛書,隨後在極左思想影響下,寫了《玄奘及其哲學思想中之辨證法因素》一書【一】率多謬誤之言。十年浩劫,且因是書而下放十載。八十年代中期,代南京大學輔導留學生和國外進修學者,講法相唯識學。應他們的請求。遂將書修訂,更名爲《玄奘哲學研究》,由國際友人資助,在上海出版,迄今又一紀矣。多年來,在邊教邊學的過程中,“學然後知不足”,故對《研究》仍不滿意,然因資料缺乏,也無心重寫。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全國著名專家學者十一位聚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倡議“開展玄奘研究和修複玄奘故裏與玄奘紀念館。,得到各方積極響應。一九九四年四月,我應邀參加在洛陽、西安兩地舉行的首次中國國際玄奘學術研究會。與會的中外著名學者百余人一致認爲,開展玄奘學術研究有極重要的學術意義和現實意義。這給我很大的鼓勵,遂在百忙中又將原書增訂一次,作爲近年研究玄奘學術的彙報。

  先大師呂澄先生有雲:“佛家的好處正在深入人生,凡佛所說,無不從人生發端,又無不示人生歸趣,出世雲者,謂超越世俗,更深進真實也,豈即離世絕世哉!。【二】爲了體現內學院歐陽、呂二師人生佛教的宗旨,又將原書更名爲《玄奘大師與世間淨化論》。

  書中談到佛家辯證法時,常引德國大哲學家黑格爾之說,以資佐證;談到種子功能時,又間以氣功師之說爲例,蓋取于文益禅師所謂“一切聲是佛聲,一切色是佛色”(叁),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意。

  原書附錄九篇,其中《燈錄》已載于拙作·《論撣學》中,《度牒在來代社會經濟中之地位》已載于臺灣張曼濤先生主編之《現代佛教學叢刊》中,茲不贅錄。其余七篇,因與本書關系密切,仍然保留。另僧附錄二,乃從未刊載理論精僻之《先大師呂澄先生與人論學書》二十二篇,其中梅撷芸(字光曦,乃黃念社居士之舅父)等諸先生之書,已不可見。惟熊十力先生與呂先生說辯論之書共一十七篇,妙義橫生。今人百讀不厭。錄之以饷讀者。

  第一章 玄奘大師生平事略

  一.叁朝古都,孕育哲人

  在今河南省九朝古都洛陽市東南四十公裏的偃師縣,有一個缑氏鎮陳家村。公兀六零二年(即隋文帝仁壽二年),我國唐代偉大的佛學學、旅行家、翻譯家和文學家——玄奘叁藏大師就出生在這裏。偃師之名,源于殷周之際。公元前一零二七年,周武壬率兵車二百輛,虎贲叁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聯合其他部落、方國,從孟津渡黃河,與殷軍戰于牧野。攻入朝歌後,殷纣王子鹿臺自焚,商亡。“武王伐纣之後,在今偃師築城以息偃戎師,因名其城爲偃師。明代偃師縣城(今老城),城周六裏八十步,東南西北四面有門,東日朝陽門,南日伊洛門,西日接洛門,北日邙山門,即當年武壬息兵之地”【四】

  早在原始社時期,偃師大地已經顯爪出它的先進性和重要性。黃帝是華夏民族的共同祖先。相傳黃帝曾祭于洛水,又遊于洛水之上,過伊洛交彙處,由洛水入洞,。受龍圖于河,龜書于洛,赤文篆字”。可見黃帝曾在偃師一帶活動。《史記》說:“帝喾高辛氏,黃帝之曾孫也。”有關史籍還說,“亳本帝喾之墟,在禹貢豫州河洛之間”。亳邑故城,在洛州偃師縣西十四裏,本帝喾之墟,在禹貢豫州河洛之間。”毫邑故城,在洛州偃師縣西十四裏,本帝喾之墟,商湯之都也。可見縣城南面、西南面一帶曾是帝喾活動的中心地區。據蔔辭證明,商認帝喾爲高祖,祭祀十分隆重。還傳說,堯帝曾遊子洛水和首陽山…:,帶,首曲山在縣城西北七公裏處,大禹曾治理過伊、洛二水,並開鑿軒轅山。禹建立夏王朝,父子相傳,“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他的孫子太康居于斟尋,有窮後羿與夏桀王也居于此。經考古發掘和不少學者的研究,這個斟尋就在今偃師翟鎮鄉二裏頭村,也即馳名中外的二裏頭文化遺址。可見偃師曾是夏王朝的國都所在地。“伊洛竭而夏亡”,由成湯建立的商王朝,其都城西亳即在偃師城(指老城)西二十裏的屍鄉亭,史有明文。這一帶還流傳著許多關于屍鄉和亳邑的傳說,保存著伊尹墓,湯王陵、湯王池也距此不遠。

  周武王滅殷商,武王死。其子成王繼位,周公輔政,遵從武王遺志,決定興建洛邑。在洛水北岸築了二城:一日王城,一日成周城。成周城東西六裏十一步,南北九裏一百步,其城大部分都在今偃師縣境。後至東周,大約二百余年,國都即設在成周城。

  總之,“自原始公社解體,夏代立國開始,就在偃師大地升起了中國文明的第一線曙光。國都是一個國家文明文化發展的標志。位于偃師境內的夏都斟尋,商都西亳,以及周代的成周城,都是國家文化的偉大中心和偉大代表!由偃師建都之早,建都王朝之多(其後東漢劉秀建都洛陽、曹魏、西晉、北魏皆都于此,故有“九朝古都多在偃”之說),建都時間之久,足以說明:自古以來,偃師大地就是經濟、文化最發達昌盛的地區,而玄奘正是在這樣豐腴的文化土壤中孕育出來的偉大文化名人”【五】。

  二.中國第一次國際玄奘學術討論會與玄奘節

  爲了研究學習和紀念這位蜚聲中外的偉大哲學家、因明家、翻譯家、旅行家、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世界文化的巨人,一九九四年四月十六至二十二日,由北京玄奘研究中心與洛陽和西安的有關單位聯合組織在洛陽偃師和西安兩處召開中國國際首次玄奘學術討論會,中外學者數百人參加。會議期間,與會者一對致倡議,以每年四月十六日爲“玄奘節”,在每年節日期間,都必須舉行活動,紀念這位偉人。

  叁.幼年之玄奘

  玄奘生于隋開皇二十年(公元六零零年,以下括號內的數字均系公元時間),卒于唐麟德元年(六六四年),享年六十五歲。他的學術活動時間,在七世紀二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當隋末唐初之際。【六】他的出:身,據慧立本彥除箋的矽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說:“法師諱玄奘,俗姓陳,陳留人也。漢太丘長仲弓之後,曾相欽,後魏上黨太守。相康,以學優仕齊,任國子博士,食邑周南,子孫因家,又爲缑氏人也(今河南偃師縣境內)。父慧……早通經術,……好儒者之容,時人方之郭有道。性恬簡,無務榮進。加屬肩政衰微,遂潛心墳典。州郡頻貢孝廉及司隸辟命,並辭疾不就,識者佳焉。有四男,法師即第四子也。幼而珪璋特達,聰悟不群。年八歲,父坐于幾側,口授《孝經》,至“曾子避席”,忽整襟而起。問其故,對日:“曾子聞師命避席,玄奘今奉慈訓,豈取安坐。”父甚悅,知其必成。召宗人語之,皆賀日:“此公之揚鳥也”。其早慧如此。”【七】

  據此,奘師是世家出身的一個非常聰俊、坐言立行的翩翩公子,從小就受到他父親的倫理教育。他的二兄素,法名長捷,出家較他還早,也是一個大名鼎鼎的和尚,。風神朗俊”,不但精通內典,而且“兼通書傳,尤善老莊”。這樣的父兄對少年時代的玄奘自然有很大的影響,他的出家也是由他的二兄長捷直接導致的。

  四.少年出家,遊方參學

  隋炀帝大業五年(六零九年),奘師年十歲,父·卒,二兄長捷將他攜往東都(洛陽)淨土寺爲少年行者(童行),開始學習佛教經典,先讀《維摩》、《法華》等經。十叁歲時,隋炀帝在東都度儈,師因年少,不在錄取範圍,但由于大理寺卿鄭善果“有知士之鑒,不次錄取。,始得出家子淨土寺,法名玄奘。出家後,從景法師學《涅架經》,從嚴法師學《攝大乘論》。公兀六一八年(唐高祖武德元年),奘師十九歲,因瓦崗起義軍攻洛陽,中原兵亂,遂與兄長捷遂投奔長安,展轉入蜀。到成都後,聽寶暹講《攝論》,向道基學《毗昙》【八】,道基贊歎他平生“未見少年神悟若此。。向道振學《迦旃延阿毗昙》(即《阿毗昙八犍度論》,奘師重譯爲《阿毗達磨發智論》),。敬惜寸陰,勵精無怠,二叁年間,究通諸部”,始受具足戒,並坐夏學律。【九】

  奘師在蜀四、五年間,研究大小乘經論與南北地論、攝論各派各家學說,與兄長捷同爲蜀人所欽仰,時人爲之語日:“昔聞荀氏八龍,今見陳門雙骥。”名聲傳揚于吳、蜀、荊、楚間。“益州(四川)經淪,研綜既窮,更思入京,詢問殊旨。。他聽說道深(《成實》學者)在趙地講學,乃計劃從巴蜀沿江東下,然後北上相州(河南臨漳縣)、趙州(河北趙縣),達于京師,爲長捷所阻。

  唐高祖武德六年(六二叁年),奘師二十四歲,私與商人結伴,沿江而下,達荊州天皇寺。在寺講《攝論》、《毗昙》各叁遍,深得漢陽壬李鑲的贊賞,是年冬末,奘師沿江東下,經揚州、吳郡【一零】等地,與成實學派名僧智琰晤面。智琰以六十之年,執禮甚恭。

  北上相州,從名儈慧休學《雜阿毗縣心論》,從道深學《成實論》。武德八年(六二五年)秋,西赴長安,住大覺寺,從道嶽、僧辨學《俱舍論》,從法常學《攝論》,從僧會學《涅槃》,由是“擅聲日下”,。譽滿京邑”。仆射肖瑀欽佩他的智慧超群,奏請令他住在莊嚴寺(大概是備當時十大德之選),但這不是奘師的素志,因爲奘師從武德以來,曆遊吳、趙、魏各地,終達周、秦,凡有講筵,都曾參加。當時諸家之學,雖然各有專精,可是意見紛歧,還很難融貫。這時恰逢印度佛教學者波頗密多羅(明友)東來,—啓示了當時那爛陀寺戒賢所授的《瑜伽師地論》才可總赅叁乘學說這一個途徑,于是,發心前往印度尋覓《瑜伽》論書的全文,以便窮其究竟。奘師上表,請求西行,…

《玄奘大師與世間淨化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